滔搏自救,管不了阿迪耐克
在竞争加剧的中国运动市场,滔搏能否成功破局实现转型,还有待时间验证。
海外高端运动品牌,正在扎堆进入中国户外运动市场。
来自英国的专业跑步装备品牌soar、挪威高端户外品牌Norrøna,以及更早前的加拿大越野跑品牌norda先后进军中国户外市场,在专业圈层引发不小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运动品牌并非单枪匹马而来,他们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合作伙伴——运动零售运营商滔搏。
恐怕很多人的记忆,还停留在去滔搏买耐克、阿迪的场景。但随着近几年市场的急速变化,这样的消费习惯开始悄然淡出人们的生活。
而眼下,滔搏频频与海外运动品牌达成运营合作关系,与其说是在顺应当下市场变化,不如说是在开展一场自救行动——通过密集布局新品牌,构建「品牌管理商」的新角色,以此摆脱对耐克阿迪的强依赖,重新撑起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
在竞争加剧的中国运动市场,滔搏能否成功破局实现转型,还有待时间验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这场运动零售运营商的生存突围赛之下,中国运动市场的格局正在迎来新一轮洗牌。
海外合作不断,滔搏开始去「耐克化」
进入5月以来,滔搏先后成为Norrøna和soar的中国独家运营方的新动作,几乎在第一时间成为业内关注的大事件。
其中,拥有百年历史的挪威国宝级户外品牌Norrøna,因为拥有影响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一流的工艺,在全球户外圈中一直享有「无冕之王」的称号。此番在滔搏操盘下高调入华,国内社媒平台关于「谁是户外顶流」的排序悄然发生了变化。
而soar则是成立于2015年的英国专业跑步品牌,以其专业的性能、独特的剪裁和设计构成的「英伦运动美学」而著名,在入华之前就在国内跑步爱好者中间拥有一定声量。
一出手便与尖端户外品牌合作,并且一举包揽了品牌们在中国的品牌宣传、市场推广、渠道销售、消费者运营等全链路工作,滔搏的雷厉风行,让不少人感到「既熟悉又陌生」。
众所周知,作为运动零售运营商,滔搏更为人熟知的身份是耐克、阿迪达斯在中国规模最大的经销伙伴之一。
2004年滔搏成为耐克国内最大的零售合作伙伴,2012年成为阿迪达斯的全球最大零售伙伴,同时期滔搏更是手握亚瑟士、匡威、北面、鬼冢虎、斯凯奇等多个运动品牌的代理。
可以这样说,以耐克、阿迪达斯为主的主流运动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关键发展期,都离不开滔搏的渠道开拓、市场教育以及更适配中国消费者的本土化营销。
运动品牌的成长期,也是与滔搏合作的蜜月期,2017年,滔搏经营耐克和阿迪达斯所带来的营收占比达9成之多。
但深度绑定,往往也意味着风险共担——2018年,耐克大中华区营业收入突破50亿美元,实现连续18个季度双位数增长,同一年滔博营收达到382亿港元,同比增长23%。而到了2022年,随着耐克和阿迪达斯的增长持续放缓,同一财年滔搏收入为270.7亿元,同比下滑15.07%。值得一提的是,这已是滔搏业绩连续下滑的第二年。
度过了合作共赢的黄金二十年,滔搏作为中间商的脆弱性正在逐渐显露,与耐克阿迪的关系也迈入了更复杂的境地。
从并肩作战到各有筹谋
如果说此前,滔搏与耐克阿迪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战友,那么现在双方关系恐怕要重新定位。
过去一年,耐克和阿迪的业绩表现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回温状态。2024全年,阿迪达斯全球营收236.83亿欧元,同比增长11%,实现扭亏为盈;耐克在新首席执行官Elliott Hill领导下开启WinNow战略全速奔跑,迈入回温进行时。
而从滔搏公布的2024年半年报来看,截至2024年8月底滔搏的收入130.55亿元,同比下滑7.9%。门店数量更是在半年内净减331家,仅剩5813家,与巅峰时8395家的门店数量不可同日而语。
滔搏的掉队,一方面来自耐克阿迪在品牌战略和渠道政策方面的调整——
2017年耐克曾宣布一项战略转变,以加快创新步伐,提升市场体验,提高响应速度为目的,大幅削减了众多零售合作伙伴,专注于直接面对消费者的DTC业务。2021年,阿迪达斯也发布了新的DTC战略增长计划,预计2025年让DTC收入占比达到50%。
当品牌决定绕过中间商直达消费者,留给滔搏的出货数量大不如前。不仅热门尖货、限量版淡出货架,价格优势也不再,甚至顾客遇到质量码数等问题,滔搏还得充当「背锅侠」。
另一方面,年轻一代消费习惯的变迁,也一定程度上让滔搏门店失去吸引力。
中国市场中Z世代人口规模接近3亿人,撬动超过5万亿的消费空间,已经成为支撑消费市场的主力军。一份《Z世代青年线上消费洞察报告》显示,62.76%的Z世代将购物与社交深度绑定,46.3%的Z世代偏爱全面、周到、可触达的服务。
简言之,逛街购物已经发展为集合社交、打卡、种草的综合体验。而在城市空间高调开张的运动品牌体验店、概念店,正在吸引更多年轻消费者专程光顾。
市场留给经销商的生存空间不断紧缩,曾经只甘心做幕后推手的滔搏,如今也不得不来到台前,开始在运动市场探索新地图,寻找新的业务增长模型。
2023年,与HOKA的合作为滔搏探明一条在运动垂类发力的品牌经营路线。
彼时,国内运动市场迎来快速增长期,新老运动品牌的竞争浮出水面。在HOKA和On等海外新锐品牌的冲击下,中国运动鞋服市场前五大品牌的市占率从2021年的59%下滑至2022年的57%,其中耐克和阿迪达斯两家的市占率在近4年下降11%。
HOKA近年在国内市场的成功有目共睹,滔搏乘胜追击,在2024年拿下加拿大越野跑品牌norda的中国市场独家经营权,并接连下注Norrøna、soar,逐步构筑自己的品牌经营版图。
而面对消费者的改变,滔搏在于品牌合作线下店铺之外,同时在线上业务持续加码,以覆盖多类运动消费人群。
从主打卖货的传统品牌经销商,到谋求深度合作的品牌运营商,滔搏的自救刚刚开始。
运动零售运营进入生死局
值得一提的是,在做出DTC战略转变后的第五年,耐克就因渠道经营受阻宣布「重新考虑恢复与经销合作伙伴的关系」。而直到目前为止,耐克也仍是滔搏营收的主要来源。
这让滔搏看似有退路,实则没得选。事实上,无论是继续品牌依赖,还是主动求变,对于滔搏来说都不存在绝对安全的路径可选。
最新消息显示,曾是全球最重要的运动鞋零售平台之一的Foot Locker,将以约24亿美元的价格被美国运动零售巨头 Dick’s Sporting Goods收购,并计划在今年下半年完成交易。
创立于1974年的Foot Locker,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美国版滔搏”。其在20个国家/地区拥有约2400家门店,渠道网络庞大;和滔搏一样,Foot Locker2020年销售额超过70%都来自耐克,尽管目前这一数字降至60%左右但耐克仍是其最核心的供应商。此外,Foot Locker在过去几年也曾尝试通过收购和合并推进业务多元化,但收效甚微。
近年来,在球类市场疲软、耐克阿迪政策改变等多方面压力下,Foot Locker市值五年来缩水近八成,迎来闭店关门潮,颓势明显。尽管眼下迎来被收购的「救赎」,但Dick’s的投资者对这一收购行为的态度也并不乐观——消息释出后Dick股价在周四暴跌逾14%。
种种信号都已表明,运动零售业乃至更大的运动市场正在经历新一轮深度调整,滔搏自救是一道不得不赌的单选题。眼下,手握多个海外高端品牌合作的滔搏,将在中国运动市场讲出怎样的故事,所有人都拭目以待。
本文转载自精练GymSquare,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滔搏自救,管不了阿迪耐克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