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马拉松:一场“体育+消费”的盛宴

这波以“体育+消费”为内核的赛事热潮,成为区域体育经济版图的一抹亮色。

2025-03-28 10:00 来源:半月谈 记者/胡洁菲、许东远 0 1127

马拉松.jpg


春暖花开,跑者穿梭于长宁繁华的都市街景间、沐浴在静安大宁公园的晨曦中、跃动在金山滨海公园水天一色的绝美赛道上……在上海,跑者对于马拉松的热情居高不下,入春以来,几乎每周都有一场赛事举办。


正是春日好时光,从精英竞速到全民狂欢,如今马拉松赛事早已超越单纯的体育竞技范畴。这波以“体育+消费”为内核的赛事热潮,成为区域体育经济版图的一抹亮色。


赛事矩阵构建流量大舞台


跑马攻略、装备“安利”、赛道路透、跑前“定妆”……如今,打开社交媒体,马拉松早已突破传统体育赛事的边界,进化成一座城市强劲的“流量引力场”。


在上海,马拉松的版图格外多元、充满活力,既有国际顶尖的全马赛事,也有聚焦细分人群的特色路跑。


比如,在专业竞技赛道,上海半程马拉松以“白金标”赛事标准打造竞速殿堂,全球精英选手在外滩天际线下展开“破风之战”,2025年赛事报名人数突破15万,中签率低至8.7%,专业跑者圈层甚至衍生出“五年磨一剑,只为上马中签”的执着叙事。


而在大众参与端,上海女子半程马拉松以“她经济”为核心,2025年吸引7000名女性跑者,终点中山公园的嘉年华活动结合护肤、非遗文化体验,打造“颜值与体验感”并重的赛道,期间还提供精致的小蛋糕、三明治、红糖水、红茶等补给。


“流量经济”时代,一场比赛的补给、奖牌、赛事礼包就是一打“行走的”宣传册,贯穿赛程的这些设计也成为硬核“社交货币”。比如,静安半马的奖牌有独特开盒和“繁花”图案设计,寓意着参赛选手与上海共同绽放美好未来;上海女子半马的奖牌则是一条设计精美的粉色项链,不少跑者称,可以用作毛衣链,多功能兼具。


在有着十年跑龄的马拉松爱好者张漾看来,马拉松不只是在自律层面与自己的对话,更是一个对外社交的重要平台,精美的奖牌、有趣的参赛礼品等都是重要的社交货币,也是情绪价值的重要来源。


“马拉松经济学”的珍贵样本


有一个经济学名词,叫作“马拉松周期”,指的是,当一个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5000美元并不断提高时,会进入以马拉松为代表的全民公路长跑体育消费周期。


在业内人士看来,一场马拉松的价值,远不止于42.195公里的赛道。通过“赛事+”模式,将运动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马拉松经济学”的独特样本正在上海全面彰显。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发布的《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报告(2023-2024)》显示,一场大型城市马拉松赛事带动的经济效益可达6亿至7亿元,如2023上海马拉松直接经济影响7.01亿元、产出效益20.12亿元、旅游产业拉动效益7.69亿元。


以静安半马为例,据统计,今年参与比赛的5000名跑者中,有超60%是外省市来沪参赛者,为承接赛事流量,组委会联动周边21家酒店推出住宿餐饮优惠,覆盖至少4000名“跟着赛事来旅游”的参赛者及随行人员。赛事还联合上海久光中心、大宁国际商业广场、静安大融城、大宁音乐广场4家商场超500家商户,为选手提供消费折扣、停车减免及礼品兑换等权益,并发放商圈消费券。赛道终点设运动主题市集及品牌路演,构建“吃行游购娱”消费链条。


赞助商印有俏皮标语的气球飘扬在大宁公园的各个角落,随风舞动,为紧张的赛事注入轻松氛围的同时,将品牌形象更多元地展示给大众。不仅如此,“跑马”人的各类装备也催生细分消费需求,带动户外品牌顺势增长。除了耐克、阿迪等传统户外运动品牌,近些年来,包括mont·bell、Norda、索康尼等小众品牌也进入中国市场。


奔跑中的城市精神与人文纽带


马拉松不仅是经济的推手,更是城市精神的载体与社会关系的粘合剂。“跑马”的群体不断扩容,“跑马”的意义也逐渐延伸到个人与群体、城市的精神共振。


对于金融从业者陈欢而言,每周二徐汇滨江的昂跑跑团活动,是他对抗焦虑的一剂良药。“跑步能够重新获得对身体的掌控,进一步获得自我认知和生活的价值感”,在他看来,跑步治愈了高强度输出的人生,忙碌的都市人在奔跑中增强了心理韧性。


上海湾区半程马拉松的赛道既包含承载43年历史的滨海公园,更有“沪上最美公路风景”杭州湾北岸13公里观海长廊,将自然风光和文化遗迹全数包揽。一条马拉松线路成为展示城市风貌的窗口,一座城市在与跑者的互动中更显生机与活力。


“马拉松比赛不仅是速度的较量,更是安全与服务的‘大考’。”在知名赛事组织者、青岛平头体育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戈看来,马拉松比赛的举办成效,本质上也是地方治理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呈现。


自1996年创办,至2024年成为中国唯一的世界马拉松大满贯候选赛事,上海马拉松作为国际顶尖赛事,无疑为本土体育赛事的举办提供了诸多经验。近年来,上海各区及赛事公司也不断践行“专业主义”,在赛事服务等各环节“卷”到底。


比如,上海湾区马拉松严格执行世界田联与中国田协标准,设置10个计时点位与全路段医疗救援体系,针对较低温度阴雨转多云天气,组委会提前进行多轮安全提示,并安排专业热身教练带领选手激活身体机能,赛道沿途设置20个补给站,同时创新采用分级垃圾回收系统。上海苏州河半程马拉松延续“上马品质”,每5公里设置一处饮料/饮水站,考虑可能存在高温天气,还在途中设置冰站和喷淋站。


在资深跑者、自媒体马拉松江湖的创始人阎建伟看来,随着区域经济和居民生活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马拉松赛事已进入更加成熟、专业和常态化的阶段,马拉松也将成为城市发展和域内居民独特的情感链接点。未来,中国人一定会发展出自己的“长跑”文化。


春日马拉松盛宴已超越体育竞技本身,它既是市民拥抱自然的健康宣言,亦是城市经济脉动的可视化表达,诠释着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协奏曲”。


本文转载自半月谈,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春日马拉松:一场“体育+消费”的盛宴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