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2000店的乐刻,给行业带来什么启示?
创业第十年的乐刻,有机会在中国新的健身行业周期里,引领市场变革,通行月付制倒逼行业经营的正向循环,让出清的中国健身行业,迎来新的增长。
中国的健身行业似乎已经到了变革的临界点。
一兆韦德之后,威尔仕在上海的最后一家门店同样迎来闭店的结局,悬在行业达摩克利斯之剑终于落下。
行业数据显示,2023年在中国主要城市中,健身俱乐部平均倒闭率为14.07%,创了新高。整个行业站在了门店增速的“V”字型的底点。
但如果按照成熟健身市场的来看,这同时几乎也是行业复苏增长的拐点。总体运动人口的稳定增长带来的增量健身市场机会,和传统健身批量闭店的存量市场增长机会。
大浪淘沙之后的市场,其实给过几个参考答案。在健身成熟市场的美国,Anytime Fitness在全球开出了超5000家门店;基础会员费每月仅10美元的Planet Fitness的门店数量逼近3000家。在国内,门店超过2000家的乐刻也已成为领头羊,这似乎已经为中国健身行业标注着未来图景:月付制,和健身价格回归合理区间,这也是乐刻十年给行业带来最大的改变和启示。
Planet Fitness预计今年至少新开160家门店的计划,向3000家门店的里程碑迈进。而在国内,首倡月付制的乐刻达成了2000家规模,也已向“百城万店”的目标迈进。
创业第十年的乐刻,有机会在中国新的健身行业周期里,引领市场变革,通行月付制倒逼行业经营的正向循环,让出清的中国健身行业,迎来新的增长。
穿越周期的月付制 从被质疑到成为共识
十年之前,乐刻在2015年创立月付模式时,行业内有不少质疑声。当时,威尔仕、一兆韦德等大型商业健身房仍在快速扩张,发展蒸蒸日上。对比之下,乐刻的小健身房模式并不被人看好。
和行业端的质疑相比,乐刻的月付制小型健身房模式,在用户端受到了不错的关注。这种模式直击行业的几大痛点:长期卡,强制推销,过高的单价和跑路。
也正因如此,乐刻通过低门槛的月付模式开启了最早直营门店商业模式的验证。
乐刻联合创始人兼联席CEO夏东将乐刻走过的十年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创业初期的2015年-2018年,是直营阶段,也是受到质疑最多的时期。这一阶段,公司用互联网模式去尝试月付单店模式能否跑通。
在疫情前的2018年,探索四年的乐刻认为完成了乐刻健身门店的商业模式闭环探索,并开启了合伙人模式。
接下来的疫情三年,乐刻来到了逆势增长的新周期。乐刻低门槛的月付模式,早期布局的数字化中台和标准化服务,开始为加盟奠定了基础。成本和效率优势,以及更多合伙人的加入,让疫情中乐刻,反而来到了公司门店增速最高的新阶段。
类似合伙人模式是餐饮行业规模化的通用做法。比如掀起“九块九”咖啡大战的瑞幸,通过加盟模式和数字化中台降低成本。乐刻在成立初期储备的标准化、数字化技术设施,在疫情之间充分展现了扛压性,在客流不稳定的情况下给出运营效率最高的门店方案,稳定了收益。
疫情三年(2020-2022年),乐刻的新增门店数量甚至能做到只增不减,分别达到了180家、420家和330家。
按照夏东的说法,乐刻目前正处于第三个阶段。在行业普遍还在更谨慎的拐点时刻,乐刻的选择是继续提速,计划进入100座城市,开到1万家门店成为下一个重大的阶段新目标。2025年,乐刻的进度条已经拉过2000家的里程碑。
经过乐刻过去十年的验证,“月付制”也已经成为行业共识。根据美团数据,上海预付卡政策落地后,上海地区提供月卡等短期课团购的健身商户数较去年同期增长88%,“周卡”和“月卡”的团购交易额近两周翻倍增长。
更多的月付健身品牌在崛起。从无人健身房发条鸭到新一代大型健身房的代表24/7 fitness和PURE,品牌们正放弃曾被视为行业命脉的年卡预付模式,拥抱灵活、低门槛的月付制。
数字化支持下的品控正展现其重要性
无论是疫情前还是疫情后,健身始终是公认的增量赛道。矛盾的是,中国健身的渗透率目前依旧在10%以下徘徊。
市场增量吸引下,从业者质量良莠不齐。用户满意度受到影响,行业的整体增速就会不如预期。行业的整体依旧是散乱的状态。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依然能看到健身用户对于教练质量、课程质量等的大量批评。用户对于教练服务交付的不确定性,积累了天然的不信任感。
这种背景下,乐刻数字化支持下的品控,正展现前所未有的重要性。乐刻上线“精准体测、定制计划、准时宝、自由越、无忧换”五大私教产品运营体系,核心目的是为了让整个履约更透明,同时以教练分作为用户反馈的迭代体系,固定教练60%到70%的基础边界能力,建立相对标准化。
乐刻并不希望被定义为连锁健身房公司,更希望被定义为运动产业互联网公司。乐刻是行业内最早一批开始做数字化中台的健身企业,诞生之初就有了自己的APP,通过标准数据保证教练准入,加盟商可通过系统可实时查看营收、会员进店、成本等数据,支撑门店的精细化管理。
乐刻在现阶段决定扩张,同样是基于数字化的决定。数据显示,乐刻有30%的用户有跨店用卡需求。这意味着,单个区域的更密集的门店布点,也增加了到店锻炼的次数,规模效应带来了用户价值的提升。
对于咖啡连锁而言,标准化供给是符合半径、香气要求的咖啡豆;对于出租车行业来说,标准化供给是持证上路的司机和一定数量合法运营的牌照车辆。教练和课程,始终是健身行业标准化的重要一环,也是供给侧改革最难的一环。
门店数量的剧增,教练和课程的管理难度便会越大。截至目前,乐刻平台已有过万名活跃教练,这无疑将是乐刻迈向万店目标的一个关卡。乐刻的做法是维持标准准入的同时,维持更稳定的新教练供给。
今年2月,乐刻在杭州成立了首个大型教练培训基地,让学员在6周内完成理论、实操及实习三个模块的课程学习。除此之外,教练上岗后,教练分制度也会继续帮助教练本人持续提高水平,而后者,将有相当一部分通过中台体系的训练素材库实现。
而在团课上,乐刻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团课平台。数据显示,每月有超过4000名教练在平台上活跃。乐刻的自研课程,更易于健身教练理解,在更短的周期内学习并传达给学员。
乐刻把团课分为莱美课程、自研课程和众创课程。当中,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水平选择,其中众创课程,是用互联网的方式做团课创新,用户在直播课程上练到好的课程,打磨后再运用到线下。
无人知道乐刻的下一个十年是怎样的走向。但乐刻至少已经列出了它的解法:数字化+标准化。
万店野心 乐刻不止于乐刻
一定程度上,中国健身消费市场正处于一个“矛盾期”。中国健身产业的复苏曲线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分化态势。一边,威尔仕、一兆韦德等传统俱乐部巨头接连倒下,行业用残酷的洗牌宣告旧时代的终结。
然而另一边,广大健身用户对于高端健身的需求依旧存在。对比欧美市场近30%的健身渗透率,中国市场个位数的渗透率背后,巨大的潜力还在等待发掘。比如威尔仕离场之后留下的高端用户,就在等待接盘。
新的力量还在不停涌入方兴未艾的中国健身市场。以零预缴月付制+24小时无人值守模式,在香港逆势扩张至超110家分店的24/7 Fitness连续进驻上海商圈,期待在内地市场的势力扩张。上游健身器械供应商起家的舒华,正在大举进攻线下健身业务,凭借公司上下游和渠道的优势和上市公司背景,激进开设月付制的线下健身房。
在国内率先来到2000家规模的乐刻在渠道、供应方面具有先发优势。面对新一轮的门店扩张竞争,这家中国最大的连锁健身机构还计划用“2+n”品牌矩阵去覆盖不同场景的更多健身需求。
单就数量而言,门店数量总计超过2000家的“乐刻健身”、“FEELINGME乐刻私教馆”两个品牌依旧是核心的增长引擎。另外“n”个子品牌分别是面向新兴市场的“闪电熊猫健身”、体能社区“FitTribe飞踹运动”、瑜伽普拉提馆“YOGAPOD小瑜荚”、专业铁馆“LOVEFITT拉飞”和新一代大型健身房“Recore无限核子健身”。
这些品牌数量与上述两个核心品牌不是一个量级,还在试验模型能否跑通的阶段。比如YOGAPOD小瑜荚,面对的是被梵音和卡莫重创信心的瑜伽消费者爱好者,盈利模型的建立需要相当一段时间。
“乐刻健身怎么做,我们这些年大概知道了,工作室业态怎么做知道了。但是瑜伽怎么做不完全知道,大型俱乐部怎么做不完全知道,目前我们就处于学习的过程中,”夏东谈到,“用慢功、细活去经营行业,健身行业依然是很有希望的。”
本文转载自GymSquare精练,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十年2000店的乐刻,给行业带来什么启示?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