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拉松赛事遍地开花 业内呼吁赛事实现标准化

近几年来,中国大地刮起了一阵“马拉松热潮”,马拉松赛事和衍生而出的路跑赛事,短时间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趋势。

2016-04-24 09:56 来源:中国新闻网 记者/王牧青 0 61130


禹唐体育注:

近几年来,中国大地刮起了一阵“马拉松热潮”,马拉松赛事和衍生而出的路跑赛事,短时间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趋势。经过2-3年的蓬勃发展,不少马拉松赛已走向国际化,但类似黄山百公里跑的“遗憾”依然存在。泥沙俱下的背景下,中国的马拉松赛事急需大浪淘沙——业内人士指出,路跑赛事应实现标准化。


遍地开花的中国路跑:爆发增长下有甜头


用“遍地开花”形容当下中国的马拉松热绝不过分。据中国田径协会的统计数字,2014年,全国注册备案的各类马拉松赛事共51场,2015年猛增到134场。业内人士预测,2016年,马拉松赛事有望突破200场,随之衍生而出的各项路跑赛事和活动数目更多。


据记者的不完全统计,2016年1月1日至今,不包括每周定期举行的跑步活动,全国各地举办的各项马拉松和路跑赛事已超过80场。由于时间涵盖了1月底至3月初的农历春节前后,这个数字已经非常客观。从3月中旬开始,每周末全国举办的马拉松赛事都在10场上下,春天之后,真正的办赛热潮正在到来。


“绝对的好事情”,当记者就“马拉松热”的现象找到跑步圈的各路人士,得到了近乎完全一致的评价。从中国中长跑运动名将孙英杰、极限马拉松运动员陈盆滨在内的跑者,到各大马拉松赛事的负责人,都对马拉松在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并直言不讳地指出,马拉松在中国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一项由国家体育总局统计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完成全程马拉松(全马)的跑者不足30万人次。有10公里以上比赛成绩、且保持一周有一次跑量的人不超过3000万。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真正具备日常跑步习惯的跑者比例依旧很少——日本的人口仅有中国十分之一,却有近200万人能完成全马,保持每周运动习惯的人更是超过1500万。


随着马拉松的热潮,“路跑产业”成为新诞生的名词。2016年将独立运行15项马拉松赛事、合作运行超过25项赛事的智美体育集团高级副总裁宋鸿飞对记者介绍,中国的路跑产业正经历爆发式的增长,这个过程中,各方都尝到了甜头。


马拉松与旅游能撞出火花吗?空间只会更大


近几年来,体育旅游随着体育产业的兴起而走红,成为一种新的发展形态组合。比如上周末,安徽泾县举办了“乐驰油菜花马拉松”,3000人的办赛规模刷新了当地举办体育赛事的最大规模。从周五开始,参赛者携妻带子入住,比赛之余游览当地的文化古迹,无疑惠及了当地的旅游产业。


整个周末下来,由住宿、餐饮等方面拉动的消费,对一座小县城来说相当可观。泾县主管相关事务的副县长杜寿琴告诉记者:“希望通过油菜花马拉松,对本地的旅游事业带来井喷式的发展。”


运营此赛事的TTD体育传媒董事长苏玲介绍:“‘油菜花马拉松’是一项旨在深耕细作的长期型项目,我们与合伙人已通过资本方式收购了当地著名的景区桃花潭、太平湖以及查济古村的长期经营权。在对当地旅游业态的整体规划中,油菜花马拉松是我们的首轮示范菜。”


官员口中的“井喷”并非虚言,苏玲透露,赛事结束后,当地县委领导分享了一个信息,查济古镇的客栈游人爆满,县里老百姓像盼望过年似的期待赛事到来,赛事为宁静的小城带来了活力。


记者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包括海南马拉松、昆明马拉松、武汉马拉松、宁波山地马拉松在内的赛事,均把旅游作为新的城市名片,和对外宣传赛事的重点。昆明市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局副局长朱金玉认为:“要把马拉松赛事与城市品牌传播、旅游经济发展、城市人文精神塑造有机结合起来。”


记者从许多马拉松赛事的承办方处了解到,以“旅游”作为办赛的一个亮点,也有助于获得当地政府的支持。许多城市马拉松在筛选报名者时,会尽量鼓励外地选手参赛,甚至在名额上向外地选手倾斜。苏玲认为,人们的需求造就了产业,未来,马拉松和跑步还会缔造出庞大的消费空间。


马拉松赛事的赚钱逻辑:倒逼赛事的办赛水平


每提到产业,赚钱就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在马拉松及其衍生的路跑领域,选手百十元的报名费并不是办赛者的赚钱逻辑。随着跑步赛事的举办趋向常态化,以跑步带动健康生活方式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赛事吸引足够规模的跑者参加,也吸引了赞助商和相关品牌的关注。


拥有丰富跑步赛事办赛经验的智美体育直言,自己在中国路跑产业的爆发性增长中尝到了甜头,更获得了信心。宋鸿飞告诉记者,通过赛事积累的口碑、提供给跑者的切实服务,智美以赛事提供平台,几年内积累了1500多万的常运动的人群,和3000万左右的衍生运动人口。通过更好的办赛水准,创造更好的赛事口碑,获得更多赞助商的支持,更贴近马拉松赛事的赚钱逻辑。


这个逻辑,恰好有利于倒逼赛事的办赛水平。草根女跑者wonie告诉记者,面对应接不暇的赛事信息,她会选择办赛历史更久的赛事。毕竟,这些赛事会提供更好的服务,特色赛事的贴心服务,是她选择赛事时所看重的。


宋鸿飞介绍,长沙马拉松上用喷淋门为选手降温,通过发榨菜给选手补充盐分,都是高温之下针对跑友的特殊举措。wonie介绍,她参加过一次台湾举办的赛事,选手比赛中会吃到牛肉丸、豆花之类的小吃,这些细节,让她感受到了办赛者的用心。


“马拉松等跑步赛事,是非常注重参赛者体验的比赛,也是当下中国非常稀缺的体育类产品。”宋鸿飞说。


办赛质量泥沙俱下的思考:未来呈现两极化趋势


不过,越来越多的马拉松赛事之下,选手们对很多赛事的吐槽不绝于耳,尤其一些新生赛事的组织工作不成熟、细节缺完善,严重影响了赛事的品质。面对每年远超100%的赛事增长率,到底是泥沙俱下,还是大浪淘沙?


苏玲对记者说:“目前,美国每年有近1000个不同级别的马拉松赛事。在中国,这个行业具备潜在的空间,眼下这段近乎野蛮成长的岁月,我们要做到大浪淘沙。做到专业和人性化,甚至一些创新,比如结合旅行、虚拟社交、私人订制等等。比如油菜花马拉松,未来也会走精品路线。”


听到这个话题,刚抵达重庆备战“挑战100”的陈盆滨第一时间回答了记者的疑问:“(赛事之间)良莠不齐是肯定的,我们还处于跑步的起步阶段,与跑步大国相比,我们目前还很落后。但我们可以通过改善赛事的质量,很快迎头赶上。”


今年初在广州举行的马拉松年会上,国家体育总局田管中心主任、中国田径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杜兆才指出,尽管2015年中国马拉松运动蓬勃发展,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比如马拉松赛事质量良莠不齐、赛事品质和服务水平有待提升,猝死事件时有发生等等,因此进一步加强行业管理,优化服务,不断提升我国马拉松赛事品质将成为2016年的工作重点。


承办多项赛事后,宋鸿飞结合不同种类的马拉松赛事,道出了自己的思考:“我认为,首先应该将赛事标准化,建立办赛的标准。未来,中国的马拉松赛事会呈现出两极化的趋势。一类是大城市的马拉松,它追求品牌端的国际化、高标准,是表达和呈现城市综合管理水准、文化旅游内涵的人文活动,不再是简单的体育赛事。”


“第二类是特色赛事,它的品种、服务更多样,参赛者同样会很多。我想,中国短期之内赛事数目的增长会很快,‘每年千场马拉松’会很快实现。”


跑者的责任:不应成为被惯坏的娃娃


前段时间,清远马拉松事件在跑友圈流传甚广,主办方送给跑者的一块肥皂,却被很多人当做了面包,误食的人还去医院接受了治疗。事后,满地肥皂等垃圾的照片让人唏嘘。


尽管不是自己办的比赛,但宋鸿飞心里仍有话想说,他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即使作为竞争对手,自己也必须为清远马拉松说句话:“清远赛事方是有自己的问题,但并不该承担所有的问题。”


“参赛包里有一块肥皂,但并不意味着肥皂是可以吃的。咬了一口之后,也不意味着可以随便把它扔到草地上。冷静客观地讲,组委会不能成为溺爱的妈妈,跑友也不能成为惯坏的娃娃。大家都应该各自承担自己的责任,共同建设好的赛事。”


宋鸿飞走访了全世界很多马拉松赛事,他认为,国外比赛的井然有序,并非因为当地城市接待能力超过中国,而是组委会和跑友各自承担着对赛事的责任。


谈到跑者的话题,陈盆滨也提出了自己的忧虑:“我发现,现在很多跑友都很急功近利,才开始跑了一两个月就去跑全马,基本功一点儿也不扎实,这就存在安全隐患了。一定要慢慢跑,在自己舒服的状态下安全的跑,心率尽可能控制在150左右,千万不能太高,我看到有的跑友心率达到了180,这太危险了。”


本文转载自中国新闻网,原标题:中国马拉松赛事遍地开花 业内吁赛事实现标准化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