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赛,你得有特色—与马拉松同行

近年来,国内跑步运动迅速升温,马拉松赛事更是呈现井喷式发展。2015年,仅在中国田径协会注册的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就达到134场,参与人次多达150万。

2016-04-21 16:00 来源:人民网 0 122408



禹唐体育注:

近年来,国内跑步运动迅速升温,马拉松赛事更是呈现井喷式发展。审批放开后的加速生长,盛名之下的安全隐忧,预示国内马拉松赛事已经进入“成长的烦恼期”。特色如何打造?品牌如何铸就?公益如何延伸?服务如何升级?保障如何到位?这既是现实的考验,也是发展的课题。


烟雨江南,春意正浓。清脆的发令枪声响过,江苏南京滨江大道上瞬间刮起“粉红旋风”。4月16日,主打“女生跑步,男生服务”的国际女子半程马拉松暨全国女子半程马拉松锦标赛在南京浦口开跑。


从起点到终点,几千位女性跑者感受到的是前所未有的参赛体验:300名志愿者沿途加油鼓劲,赛道公里节点则守候着“型男助威团”。冲刺时刻,家人们在专属通道第一时间分享喜悦。就算一身疲惫,到赛后休息区按按摩、敷个面膜,立刻变回最美的自己。


一场马拉松居然办出“甜蜜感”,让许多见过大场面的跑友都忍不住“点赞”。而这种人群细分、服务专属的办赛尝试,更预示着吸纳了全新内涵的特色赛事或将成为今后马拉松办赛的主流。

  

没有辨识度的赛事容易湮没

  

回想起这几年马拉松赛事的变化,江苏省体育局局长陈刚用“翻天覆地”来形容。2010年,在中国田径协会注册的路跑赛事不过13场。“当时马拉松在中国还是一个专业属性极强的运动,参赛者基本以专业运动员为主,赛事则由政府部门事无巨细地操办。”

  

短短三五年,跑马拉松竟然变成一种时尚,似乎一夜间更新了人们的观念。身在体育工作一线,陈刚深切感受到这股旺盛的需求。“政府、社会甚至个人都看到了马拉松的多元功能,群众的大规模参与,意味着政府要找准定位,推动马拉松运动的发展。”




这股席卷全国的马拉松热,随着群众性赛事和商业赛事审批权的全面放开,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2015年,在中国田径协会注册的路跑赛事激增至134场,商业赛事、草根赛事、众筹赛事更是遍地开花。有人如此形容:几乎每个周末都有两场以上的马拉松在进行,还有一场全新赛事诞生。

  

江苏省已有7个城市办起了共20多个马拉松赛。“各个省份情况不同,国内没有一个统一、合理的马拉松赛事结构,马拉松魅力也没有固定的衡量标准。”随着时间推移,陈刚越来越意识到差异化的重要性,“马拉松赛不是规模越大越好,一定要结合举办地的实际”。

  

而此时,城市宣传与经济利益的双重驱动,让各地仍在疯狂“上马”。许多“为办而办”的新兴赛事,由于没有辨识度,很快湮没在洪流中。“马拉松要避免同质化发展”的忠告,已经被业内人士一次次摆上台面。

  

挖掘马拉松赛的差异化特点

  

什么是马拉松赛的特色?在许多办赛者看来,就是找到“关键词”。山地马拉松、草原马拉松、湿地马拉松、湖景马拉松……利用自然地理资源,围绕赛道做文章,成为大多数马拉松赛寻求“与众不同”的首选。


 


陈刚说,城市设计马拉松路线时,会尽可能将最美、最具地方特色、最具历史文化底蕴的内容纳入其中。就像武汉马拉松的“一城两江三镇四湖五桥”、扬州半程马拉松的“唐宋元明清,从古跑到今”,无不浓缩了城市的精华。但诸多“最美赛道”的撞车,似乎又落入另一种同质化。

  

靠厦门马拉松做出名气的张思杰团队特别理解这种苦恼。“当你提出某个特色、口号,甚至歌曲时,别人都有和你一样的,怎么办?”他给的出路是:把马拉松当成一种文化来做。兰州国际马拉松初创时,黄河沿岸赛道曾是最大的卖点。2016年的比赛,“最兰州”的概念将吸引更多眼球,把“一条河、一碗面、一本书”装进完赛包,让参赛者跑完马拉松,可以“带走”整个兰州。

  

借助相邻区域的赛事“组团”,也能开辟一条特色路径。陈刚拿“环太湖模式”举例,创办于2010年的环太湖公路自行车赛打出品牌后,联合浙江、上海等地的环太湖马拉松系列赛应运而生,“共有9个城市办赛,从上半年跑到下半年”。仅无锡一站比赛,就拉动了约10万人观光旅游,创造的直接收入高达1.18亿元。

  

鼓励赛事差异化、多样化,同样是中国田径协会的思路之一。除了距离上、场地上的差异,更重要的是细分市场和参赛群体,融入体育外的不同元素。“这次南京浦口国际女子半程马拉松虽是首次举办,但在层级和女性专属服务方面下足功夫,体现出区别其他赛事的特色和女性跑者的体验感。”陈刚认为,打造类似的特色赛事,对马拉松运动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细分市场和服务才能“保鲜”

  

不是每座城市都需要马拉松,但面对不断膨胀的跑步“蛋糕”,谁不想切走一块?当审批放开、体育资本大规模登陆后,一拥而上“跑马圈地”的办赛乱象,已然逐渐显现。

  

“这时,政府要当好‘引导员’的角色。”陈刚表示,世界上著名的马拉松赛事多由社会体育团体举办,得益于各类专业赛事运营公司的介入。在马拉松降低办赛门槛后,政府应该从以前的直接粗放式运营,转为提供优质服务与资源协调保障。已计划制定的《江苏省马拉松及相关赛事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就将针对赛事管理体制进行科学化的引导。


  


以我国现有马拉松人口衡量,如此密集的路跑赛事,应该足够满足参赛需求。但赛事质量的参差不齐,使得一方面是金牌马拉松要“抽签摇号”,另一方面却是部分低端赛事因参与度不够而造成资源浪费。有业内人士认为,马拉松赛增长到一定阶段后,不能各自为战,强调赛事标准化的同时,更需要包装与拓展,实现长久“保鲜”,“比如嫁接健步、越野、漂流、轮滑等形式,吸引更多人参与。”

  

当年通过电视镜头看到的国外马拉松全民狂欢、奇装异服的场景,如今在国内赛道上早已司空见惯。从蝙蝠侠、超人到孙悟空,中国人“玩”起马拉松来丝毫不逊于别人。“我们学国外的经验没错,但不能只学一点皮毛,要寻找自己的个性爆发点。”在张思杰看来,本土马拉松赛事多而不精,这个富矿正等待挖掘。

  

“这次浦口国际女子半程马拉松的名额,4天半就一抢而空,正是印证外在宏观环境和内在赛事硬功夫所带来的效应。今后我们还可以考虑延展至女性跑步日常训练等多个关联领域。”望着赛道上的人群,陈刚想得更远。

 

本文转载自人民网,图片来自网络,原标题:办赛,你得有特色—与马拉松同行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