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消费潜力巨大 带动体育资源流动和市场繁荣

不久前,一张北京市民在雾霾弥漫的街边公园跳广场舞的图片疯传网络,即使大雾袭城,也无法阻挡人们锻炼身体的热情。健身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的攀升,也带动了体育产品消费。

2016-04-07 08:25 来源:中国经济网 0 148630


禹唐体育注:

当前随着全民运动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民众参与到体育锻炼中,与之而来的是健身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的攀升,也带动了体育产品消费。如何让体育健身消费更好更快地“跑”起来,值得深思。


不久前,一张北京市民在雾霾弥漫的街边公园跳广场舞的图片疯传网络,引发了网友热议。即使大雾袭城,也无法阻挡人们锻炼身体的热情。这其实是如今全民健身热情高涨的真实写照。同时,它也反映出我国健身消费形式缺乏的现状以及普通民众缺少科学健身意识的尴尬。如何让体育健身消费更好更快地“跑”起来,值得深思。


健身人数稳步增长


华灯初上,北京西城区金中都公园迎来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刻。众多原本互不相识的市民,因为跳舞、踢毽、跑步等运动聚集起来。和中老年人相比,年轻人则更愿意把自己的健康交给健身房和体育馆。记者来到北京天宁寺桥附近的一家健身房,发现15台跑步机全部都在使用中。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平时,在中午休息时间和晚上下班时间,健身房基本都是满负荷运转,只有早上人比较少。”离开这家健身房后,记者又尝试预订周末的什刹海体校羽毛球场,被告知:“已无场地,节假日可能需要提前一周预订。”


与此同时,马拉松赛事持续火热。据统计,2015年仅田协注册在案的跑步赛事数量就激增到130场左右,一年当中平均每3天就有一场马拉松赛事上演。不少跑步爱好者反映,一些热门赛事甚至需要提前抢名额。



体育运动参与人数增加的同时,是我国人均体育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的现状。就近就便锻炼和“花钱买健康”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调查显示,目前从人均消费金额来看,“场租和聘请教练”的消费额度最高,人均876元,其他依次是购买运动服装鞋帽623元,购买体育器材496元,与2007年相比,消费水平明显提高。


健身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的攀升,也带动了体育产品消费。记者了解到,阿里平台过去一年产生的体育消费产品主要集中于休闲类。其中,户外、水上类产品占比超过40%;室内瑜伽、骑行、攀岩类产品的增长率更是超过90%;体育运动器材、鞋帽等产品上升了30%左右。


“从数据角度看,成立仅几个月的阿里体育2015年通过阿里平台进行的体育类消费达到1370亿元,预计2016年将会突破2000亿元。”阿里体育COO余星宇说。

  

流行互联网+健身

  

在产后不到1年的时尚辣妈张洁眼中,没有什么比恢复自己变形的身材更加重要。对她来说,每天去健身房并不容易,安装在手机里的健身软件便成了她塑身的主要工具。

  

对于这些健身软件,张洁如数家珍:“每个软件的功能各有侧重,里面有免费的健身视频和教练,还可以和社区里的其他爱好者交流,看上好的器材还可以直接点击购买。”健身之余,欣赏微博红人的健身视频,在朋友圈晒健身图,已经成为张洁生活的一部分。

  

健身与互联网结合后,也变得时尚起来,快速渗透进入人们的生活。符合需求的消费模式很快会吸收众多参与者,资本也助推其快速成长。而类似的软件也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欢迎。



记者在苹果应用商店里搜索运动软件,结果达5000多个,而在三年前几乎没有太多的相关信息。如今,“咕咚”“悦跑圈”等五花八门的运动APP迅速挤占了健身爱好者的手机内存。这些运动APP有的致力于跑步计数,有的侧重于互动交友,有的专注于健身指导。

  

以相对活跃的运动类APP“咕咚”为例,资料显示目前该APP的注册用户为2400万人,日活跃用户高达200万人。用户在“咕咚”上选择的运动方式主要是跑步和骑行,使用最多的是工具属性功能,可以与咕咚智能手环在运动轨迹监测等方面配合使用。而“运动圈”“咕咚吧”等运动社交功能则确保了用户参与积极性的不断提升。

  

《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2015)》指出,运动类APP的根本赢利点在于对大数据的积累和挖掘。体育健身的目的是管理个人健康,涉及康复、营养、养生、形体管理等多方面内容。


而运动类APP通过对用户的大数据分析,为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健身菜单,必然会带动健身爱好者的消费热情。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数据是不断更新变化的,健身群体也是不断增加的,潜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作为体育健身消费的重要载体,运动场馆业也在寻求突破。一些健身房通过微信服务号或者手机软件推广产品、招揽用户,推出健身教练上门服务,取得不错的宣传效果,用户也享受到便利。

  

不少由政府主导的体育场馆在传统运营过程中缺乏亮点。体育场馆通过借助互联网,盘活体育场馆资源,为大众健身提供服务,使百姓充分享受价格低廉的公共体育服务。


“去运动”是湖北省体育局打造的融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于一体的公共体育服务平台,运行不到一年,已几乎囊括了湖北省所有的国有和民营体育资源。人们只需在“去运动”的移动客户端上进行简单操作,便可以免费或低价享受政府购买的公共体育服务。


“去运动”平台为政府提供了场馆运营管理以及购买公共服务的依据。政府根据从平台采集到的数据,对场馆进行考核和补贴,改变管理“拍脑袋”、拨款“靠估摸”的做法。

  

万亿市场服务待提升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表示,到2020年,人民群众的体育健身意识要普遍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将达到4.35亿,身体素质稳步提高,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体育消费总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体育消费将成为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拉动内需和形成新经济增长点的动力源。”刘鹏说。


前景向好,并不代表前途无忧。和体育产业发展成熟的国家相比,我国当前的体育消费结构还存在很多问题:运动场馆运营不佳,体育服务消费占比低,健身消费文化和观念滞后等。



余星宇认为,中国体育的群众基础虽然庞大,但普及程度不高,导致全国近200万个体育场馆中近90%处于亏损状态。因此,如何将运动基础设施、运动场馆跟人相结合,以数据的思维进行运营是问题的关键。


“中国体育消费中的参与性消费目前仍然是比较低的。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仍然有很大的消费空间。”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副司长陈恩堂说。

消费不足的背后,也是专业人才、服务等资源的稀缺,做好健身消费供给侧改革刻不容缓。记者了解到,我国体育产业目前的产值有80%是衣服、鞋帽等制造业贡献的,而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体育健身服务、运动场地、专业教练等方面都还需要更多的有效供给。


调查显示,在我国20岁及以上年龄的人群中,参加锻炼的人中有56.5%的人通过自学掌握体育锻炼技能。在学校学习获取体育锻炼技能的人数占比为19.9%,参加社会短训班和从事过专业训练的人数占比分别为4.4%和2.2%。


从体育产业结构而言,越是成熟的体育市场体育服务业占比越高。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林显鹏认为,按照发达国家的规律,体育服务业应该占到体育产业的60%以上,而目前我国只占到20%,可见增长空间非常庞大。


满足消费需求的同时,体育健身成本也值得关注。目前,高额的健身费用对一些人群来说还是有些重。调查显示,我国20岁及以上年龄的城乡居民中,有39%的人认为目前体育锻炼消费价格水平偏高。


当前,我国很多地区已经在尝试推进个人医保账户资金用于支付体育运动健身费用,以刺激健身消费。云南省体育局局长何池康认为,医保卡用于体育健 身消费,一方面可以促使公众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另一方面,医保卡的使用可以增强体育健身功能,带动体育健身产业蓬勃发展。

 

本文转载自中国经济网,图片来自网络,原标题:健身消费潜力巨大 带动体育资源流动和市场繁荣。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