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人才风向标——中国体育不缺钱,缺人!

自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下发旨在进一步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简称46号文件)以来,体育产业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6-03-24 08:35 来源:禹唐体育 0 141352


禹唐体育注:

自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下发旨在进一步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简称46号文件)以来,体育产业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意见》用一系列数字,勾勒出未来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宏伟蓝图。


文件提出,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五万亿元,使体育产业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个目标令所有中国体育产业人倍感鼓舞。据统计,之后由地方政府制定的体育产业发展规划的产业总值已经超过了七万亿元。当下,体育产业已呈迅速蹿红明星之势,真可谓政府百姓均瞩目(吸睛),大量资本齐涌入(吸金)。

 

这其中,有万达、莱茵这样的房地产企业,有阿里、苏宁这样的电商平台,也有华录百纳这样的娱乐产业公司,众多行业巨头纷纷跨界加入到体育产业淘金的队伍中,渴望在五万亿甚至七万亿的大蛋糕中分一杯羹。用华人文化董事长黎瑞刚的话来说,“中国体育产业投资的时机百分之两百到了”。


 

体育人才作为稀缺资源

 

然而,与快速涌入这个行业的资金相比,能满足体育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却供不应求,万达董事长王健林表示:“你如果能学会体育营销、体育经济、体育传媒等等,那一定不愁找工作,我们现在找这样的人都找不到。”这既表现了王健林对体育产业人才较为缺乏的现状所展现的焦虑,同时也是对体育产业蓬勃发展大势的认可。矛盾之间,更凸显了体育产业在未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舞台上担纲重要角色的地位。

 

而在其中作为稀缺资源的产业人才自然也变得相当抢手,一时间洛阳纸贵,众多企业纷纷向他们抛出橄榄枝,由此,相关人才的流动也自去年以来变得相当频繁。关于中国体育人才的问题,给我们留下最深印象的无疑就是新媒体公司大规模的人才招揽行动。


 

拿出走央视的人为例,央视普通解说员年薪抛开部分活动收入通常不会超过30多万,而互联网公司动辄抛出几倍甚至十几倍年薪的“金元攻势”确实令人难以拒绝。更重要的是,除了年薪外,互联网公司给予他们更多施展的空间。因此,我们看到包括刘建宏、王涛、申方剑、段暄、王东、刘语熙等台前的腕儿们以及更多的幕后工作人员纷纷离开传统电视台,转投互联网公司。


当然,这并不是说以央视为代表的传统电视媒体缺乏竞争力;恰恰相反,正是得益于传统电视平台的培养,让这批中国体育产业人才厚植了基础,丰富了知识,开拓了眼界,造就了今日之风光。就体育内容制作而言,目前相关的顶尖人才仍多为电视台的工作人员。我们只能说,这正应了国家所大力倡导的“让市场成为资源配置主体”的精神,薪资看涨体现了资源以稀为贵的经济原则,实现价值则是由此而来的人才流动。

 


这两点在乐视体育的身上展现得十分清楚,出走央视,加盟乐视体育并在其中担任首席内容官的刘建宏告诉禹唐,除了大幅上涨的身价外,从央视离职转投乐视体育后,他感受到最大的不同就是如今他每天需要做几十个决定,在互联网公司中他们需要更快地做决策、更快地行动。这样的环境无疑给了他们更多施展才能的空间,更能实现他们理想中的自我价值,逐步攀上马斯洛“需求理论”的顶峰。

 

被称为“体育传媒教父”的马国力先生也清楚地意识到体育人才的重要性,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体育产业是以人为本的产业,几乎所有环节都要和人有最直接的关系……中国体育产业的春耕还需经历漫长的努力,而春耕最重要的就是人。”


 

内容与变现

 

那么为何互联网公司会高薪聘请这些行业人才呢?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如今的互联网公司,他们购买了费用日益高昂的国内外体育赛事版权后,对观众呈现以及实现变现的连接点还是在于内容制作,对他们而言,“内容为王”仍是现在体现他们竞争力最重要的方式。满意内容,持续关注,才能提升受众对公司的认知度、美誉度乃至忠诚度。

 

内容包括图片、视频、文字、直播赛事、自创节目等方面。论及这些领域,以电视台为首的传统媒体仍拥有着人才上的绝对优势。毕竟在之前,很少有互联网公司会深入去做这方面的内容。而以电视台为首的传统媒体,早已在其中深耕多年,其工作人员经历了千锤百炼,积累了许多的经验,也拥有了不俗的能力。


 

与内容相比,如何运营版权内容并实现变现则是更大的考验,毕竟这才是所有公司真正的目标所在。想要变现,自然离不开有着丰富从业经验的领导者们。这些高管一部分来自于体育圈——就像在中超公司担任过总经理一职的刘卫东,曾是SMG副总裁的张大钟、在央视任职过的马国力、刘建宏、段暄……另一部分,则是跨界投入到体育圈中来——比如曾在惠普、联想等企业担任过高管的魏江雷,在VISA担任过中国区总裁的李胜等等。

 

总体而言,当互联网公司纷纷拿下体育赛事版权开始深挖内容并尝试实现盈利时,虽然他们的行动速度超乎人们之前的想象,但也正面临着相关人才稀缺的困境。事实上,目前市场对于中国体育产业人才的需求远远大于供给,也亟需“供给侧机构性改革”的洗礼。而企业很难在短期内实现相关体育人才自我培养的目标——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钱财易进,人才难得。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虽然人才的流动可以解企业一时的燃眉之急,但就企业或者说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而言,自我造血功能才是根基。因此,通过以老带新,从一张白纸开始培养刚就业的年轻人也应是企业人才培养计划的一部分。

 

在体奥动力以80亿元的价格买下中超五年版权并引发社会热议后,社会上的求职简历纷纷投到了其公司人力的邮箱中。体奥动力总经理赵军女士曾告诉禹唐,从零开始培养热爱足球、愿意吃苦、情商高的年轻人是他们十分愿意做的事情。因为这样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会更容易对企业形成归属感,而企业也可以在新人们的“职业白板”上随意涂抹,将他们塑造为企业想要的样子。而从其他公司跳槽而来的员工,无论是对他们自己还是对体奥动力而言,都有一个彼此适应的过程。

 


培养新人不仅仅对于单个企业具有重要意义,它对于塑造整个行业持久、健康的生态环境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说到底,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整个体育产业想要获得真正长远的发展,除了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外,二三线城市的体育产业也需要不断进行新鲜血液的补给,在这方面,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当然对许多企业而言,他们也并不想要一块完全的“白板”,起码对应聘者的材质与纹理有着相应规定,也就是说,对刚毕业的学生是要有一些要求的。除去学历与性格因素外,他们自然也希望学生对工作与行业情况有所了解,然而可惜的是,体育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们却常常因为在校时所学内容与工作职位有较大的偏差,所以感觉在校学习给自己的帮助较为有限。

        

事实也确实如此,许多老师上课照本宣科,更可怕的是无论是“本”还是“科”,数年未变。而如今的产业现状却是日新月异,教学内容的僵化与落后使得在校教育令学生倍感受用之处颇少——值得一提的是,体育产业相对而言并不是一个需要太强理论支持的行业。此外,在实习阶段,老师推荐的许多岗位也并不能符合学生自身的预期,从而进一步加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进一步而言,推荐者缺乏对体育产业发展现状清晰的认知和路径的判断。

 

据我们所知,无论是中国本地的学生、在外的留学生亦或是老外,都有强烈投入到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洪流中来的意愿。此外,部分从业者也渴望着能够通过平台的转换,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带来更大的裨益。而他们缺少的,或许并不是能力,而是一个能够与体育企业或组织进行对接的平台。


 

另外,中国在体育产业上无疑是以一个追随者与学习者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的,因此在本国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与国际相关经验与案例进行对比是产业人的日常关注点之一。而随着中国体育产业的体量变得越来越大,国际体育产业从业者的目光也越来越多地被中国市场所吸引,而中国的一些体育公司中也慢慢出现了一些老外的身影。

 

老外自然有其独到的优势,最重要的还是体现在技术上。硬件的使用与操作的种种细节是有经验的老外们最具竞争优势的环节,而语言上的优势则更多体现在其与外国相关组织沟通上。同时,雇佣老外也是公司体现其“国际化”的一大标志。

 

不过,雇佣老外也有一定的风险。更高的工资自然是最为直接的因素,除此之外,中西方文化习惯上的差异导致的其落地性不强也是要必须关注的。中国作为一个人情社会,人际交往中能力尤为重要。而在与政府的沟通方面,文化差异上的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因此老外在中国的“接地气”问题也是体育公司所要关注的,不然,双方的磨合将会十分痛苦。


 

结语:

 

由此看来,如今的中国体育产业并不缺钱,然而相关人才却是难得而易失。作为体育产业的躬耕者,禹唐体育时刻关注着体育人才的需求与流动,同时,我们也深知体育人才供需双方间的张力所在。

 

今年四月十六日,我们将首次主办“禹唐体育·行业人才风向标”论坛,为中国体育产业的巨头、细分行业领袖、专业体育人士以及有志于投身中国体育产业的人才们提供一个近距离对话的平台。而在近期,我们将陆续采访国内外知名体育产业公司的相关人士,有关信息我们稍后将陆续发布,敬请期待!

 

本文系禹唐体育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