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法狗在中国民间这么热, 太怪异了!”

当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人工智能专家邢波3月份回到中国开会,他才发现,李世石和谷歌人工智能AlphaGo的五番棋比赛,正在这里的街头巷尾被平民百姓们热烈讨论,似乎人尽皆知,每人都有着一份小小的激动或是恐慌

2016-03-22 16:20 来源:新京报书评周刊 采编/修佳明 文/邢波 0 25202


禹唐体育注:

当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人工智能专家邢波3月份回到中国开会,他才发现,李世石和谷歌人工智能AlphaGo的五番棋比赛,正在这里的街头巷尾被平民百姓们热烈讨论,似乎人尽皆知,每个人都有着一份小小的激动或是恐慌。


邢波——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教授,卡耐基梅隆大学机器学习和医疗中心主任。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博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科学博士。


邢波反复称奇的原因主要有四:一来,这只是一次功能测试,根本不构成比赛性质,“人机大战”不过是个伪概念;二来,人工智能从上世纪中叶一步步走到今日,AlphaGo只是技术不断进步和成熟的自然结果,没什么可以惊讶恐惧的;第三,一批自称人工智能专家的外国人在中国火了,他们可能一行代码都没写过,书却一片畅销,他在这个小圈子混了二十多年,还是头一次听说这些名字;第四,无论是“引力波”还是“深度学习”,这些在科学界也只有极少数顶尖科学家才可染指的话题,在中国成了百姓日常的谈资……


眼见着“阿法狗”变成“阿法热狗”,面对着科学的娱乐化、政治化与全民消费倾向,邢波认为,自己作为人工智能核心领域的专家,“有必要”公开发出自己的声音,澄清AlphaGo与人工智能的本质,重新审视“全民科普”和科普的真正意涵,呼吁人们把科学的话语权还给科学家。


“人机大战”是一个伪概念

只是一次功能测试,不构成比赛性质

 

AlphaGo与李世石鏖战5场,最终以4:1获胜。这场激动人心的“人机大战”,牵动了无数中国人的思考和忧虑。然而,在思考诸如“人类的尊严”和“机器的胜利”这些问题之前,没有人察觉到,其实“人机大战”本身,就是一个被炒作出来的伪概念。

 

邢波指出,AlphaGo与李世石的对弈,本质上是对机器的一次功能测试,并不构成比赛的性质。


“人机大战,不是科学的描述。如果真的要‘比’,那么双方的条件应该是公平的;但每一盘对弈,AlphaGo需要一座小型城市的电力来支持背后巨量的机器运算,而李世石则只需要消耗一个鸡蛋提供的热量。”

在第一局对弈开始之前,邢波已经预测到机器会“赢”,因为他明白,机器的制造,“目的就在于做到比人好。比如说,人类制造机械臂,就是为了让它进行人肉手臂做不了的操作,但是没人会说那是机器战胜了人类。下围棋其实也只不过是人类制造出来的工具的一个功能而已,完全没必要恐慌。”


“功能”是邢波提到最多的一个词,他说:“科学本身就是为了实现功能。”有一种功能需要完成,科学家就会设计一个对应的工具来实现。所以,“机器本身没有欲望和情绪,完全在人的掌控之中。”

 

为了说明AlphaGo的功能单一性,邢波还为李世石提供了一个击败它的“窍门”:“只要你把他们下棋的棋盘扩大一倍,AlphaGo就不行了。”

 

他借此也分析到,AlphaGo的技术目前还处于展示的阶段,距离产品化还有很远的距离。


科学家对“造脑”没兴趣

人工智能是基础技术,而不是绝招 


AlphaGo的成功,对于人工智能学科而言,是一座新的里程碑。邢波说,这是一次“很了不起的智力上的胜利”;同时他也认为,这项成就及背后的科学家值得尊敬,但没必要将之神化,而应视作人工智能发展到今天自然达到的高度。

 

“人工智能”最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被提出,如今已经形成一个稳定的基础学科,并渗透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包括驾驶路线的优化设计、语音识别和处理等等,已经为普通民众所熟识。然而对这一学科真实面目的认识,普通人仍始终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误解。


“人工智能不是‘造脑’,就是应用数学加计算机科学,是基础技术,而不是绝招。科学家对‘造脑’没兴趣。以现在的科学发展程度来看,得先造出细菌再往下说别的。”

邢波之所以对AlphaGo的成功没有特别兴奋,是因为它在学科内部并非一次“突变”,而是技术不断进步、成熟的自然结果。“AlphaGo的几个元件,早就有了,只是变得稍微复杂了一点。这就像一个运动员,训练时是一直在提高的,而观众只能看到他在赛场的一次表演。”

 

在邢波看来,AlphaGo最大的意义,在于在测试的过程中完成了一次“展示”:“就像当初美国登月一样,他们的目的本身不是到月球上去,而是为了展示一种能力和科研的水准。作为一种宣告,是有目标的。比如,Google的股票第二天就涨了,这说明他们达到了一种目的。”

 

AlphaGo的算法和理论机制全部公开分享,对于这种“展示”的透明度,邢波表示赞赏:“他们很遵守游戏规则,没弄独门秘籍,也没搞邪门的东西。”

 

为争取话语权,全民消费科学

警惕“没写过一行代码的人工智能专家”

 

既然AlphaGo的算法透明,功能稳定,而且只不过是人工智能领域中向前走的“一小步”,为什么会在国内舆论界激起如此大的浪花?在作为这项科技来源的美国,“阿法狗”也红成“阿法热狗”了吗?

 

“完全没有,美国的民众对这件事都不怎么关心,媒体也没有大肆报道,主要的讨论基本还是局限在我们人工智能圈内。”邢波说。“阿法狗在中国这么热,是很不正常的现象,非常怪异。”

 

邢波在中国还发现了另一种怪异的现象:有些自称人工智能专家的外国作者,深受欢迎,所著书籍十分畅销,但他们不仅“连一行代码都没写过”,邢波在人工智能界“混了二十多年,还是在中国才头一次听说这些名字”,“没有同行评审,没有研究成果,不能自称为科学家。”

 

几件事凑在一起,让邢波对“科学”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进行了思考。


“在中国,通过科学获得话语权,对老百姓来说是最easy的方式,所以才造成全民戏说科学、消费科学的现象。似乎通过堆砌一些高大上的专业名词,谁都可以对科学说两句,参与到公众的讨论中来发声。”

科学向来是精密和严肃的事业,AlphaGo在中国被炒红,误解和偏见弥漫街头巷尾,是邢波不愿看到的现象。

 

科学素养教育比“全民科普”更有用

中国社会需要更好的职业素养与边界意识 


从“黑洞”、“引力波”到“阿法狗”,纯粹的科学事件总能成为中国老百姓关心的热点和谈资,而真正的科学家却没有时间发表专著,也敌不过大众及“民科”的声音,这种不对称性,在邢波看来,根本原因在于科学在中国缺乏权威。

 

这并不是说中国科学界没有权威的学者,而是指中国社会没有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边界意识。中国人有一种“浪漫型”的思维方式,相信“全才”的存在,也希望自己成为通人。“全民科学家”的状态,让民众对于科学不再有足够的敬畏,不会尊重科学工作者的专业性。


“Compartmentation(部门化)在科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在西方科学界,强调的是各司其职。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外不会有特别的话语权,而老百姓也不会去干涉科学的声音。要么你真的懂,你来发表;要么你承认自己不懂,不要发声。如果是自以为自己懂就随便发表意见,那么反而会产生反价值。”

这一问题的来源,可追溯到中国社会盛行的“全民科普”风尚。不论是“弦理论”、“引力波”还是“深度学习”,这些在科学界也只有极少数顶尖科学家才可染指的话题,竟成为中国百姓日常的谈资,这在邢波看来是不可思议的。这种种高端的知识,不可能被普通百姓真正理解,所以“根本就普不出去,也没有科普的价值,这些是连我都不需要掌握的知识。”

 

他认为,中国对科学的态度要做出改变,最终还需从教育入手。在义务教育阶段,将科学的思维能力和基本的科学事实传授给孩子,这比虚泛冒进的“全民科普”,要有用和有益得多。

 

别拿科幻当科学

科幻是好的艺术形式,但跟获得知识无关

 

阿法狗作为“看得见”的人工智能,在中国舆论界引起的激情和恐慌,也与形形色色科幻作品的“功劳”密不可分,而科幻也成为当代民众接触高阶科学知识、获得科学话语资源的重要材料。邢波也注意到了科幻作品成为一种民间的科学知识传播媒介这一现象:别人与他谈论起人工智能时,总会拿《黑客帝国》和《终结者》作为论据,还有人问过他刘慈欣的《三体》是不是科学性很强……

 

邢波喜欢读凡尔纳和阿西莫夫的小说,熟悉《终结者》系列电影,自己业余的时候也动笔写过小说,因此深知科幻作品的属性和特征。邢波反复强调科幻作品的艺术本位,认为科幻作品不应该被拿来当作教材学习,科幻电影和小说是一种娱乐。


“科幻作品纯粹是娱乐,而不是教育。科幻作品的一个共同特点,是通常以拟人化的方式呈现科学的想像。”这样做虽然更形象,容易被人接受和理解,但也常常会让人们用‘人’作为模板来理解机器,从而产生种种误解。科幻本身没有任何错,是很好的艺术形式,但是跟获得知识没有关系。科幻小说中出现的大量科学元素和观念,与文学创作中的其他素材和写法一样,起到的是点染的作用。我们对科学要有尊重和敬畏,不能拿科幻来做科学教科书。”


本文转载自新京报书评周刊,文章原标题:“阿法狗在中国民间这么热, 太怪异了!” | 是谁在消费科学?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