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地起价,健身乱象,假货泛滥,谁来关注体育消费者的权益保护?

3·15又名“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每年今天,全国的消费者都会关注央视的3·15晚会,围观无良商家被全国最权威的媒体所曝光。

2016-03-15 15:10 来源:禹唐体育 0 181987


禹唐体育注:

3·15又名“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每年今天,全国的消费者都会关注央视的3·15晚会,围观无良商家被全国最权威的媒体所曝光。今年3·15的主题是 “共筑消费新生态”,晚会将关注传统消费领域和新兴消费领域两个方面,揭露行业潜规则。

 

我们都知道,3·15并不是传统节日。其实直到1983年,国际消费者组织联盟才确定每年的3月15日为“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之所以国际消费者组织联盟会选择3·15为“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是为了纪念美国前总统约翰-尼迪于1962年3月15日在美国国会发表《关于保护消费者利益的总统特别咨文》一事。该文提出了消费者的“四项权利”:消费者有权获得安全保障;消费者有权获得正确资料;消费者有权自由决定选择;消费者有权提出消费意见。

 

肯尼迪提出的这四项权利,以后逐渐为世界各国消费者组织所公认。同时,选择这样一天作为“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也是为了扩大宣传,促进各国消费者组织的合作和交往,在国际范围内引起重视,推动保护消费者的活动。

 

值得期待的中国体育消费市场

 

我们对3·15的熟知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央视自1991年起开办的3·15晚会,随着我国消费规模的越来越大,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的问题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5年前三季度经济数据显示,我国消费对GDP的增长贡献率达到58.4%,持续居投资、消费、出口的“三驾马车”之首。同时,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在三大产业中继续“领跑”。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此前表示,到2015年底,中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可以达到0.7%,进一步接近发达国家1%—3%的比重。而对于瞄准五万亿/七万亿市场的中国体育产业而言,如何拉动消费也是时下我们所关注的重点之一。

 

就目前而言,中国的体育消费市场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根据去年11月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显示,目前20岁以上人群中有39%的人有过体育消费。其中,人均消费达926元,较2007年增长了五成。而这只是美国八十分之一,仍有十分明显的差距。

 

同时,我们的体育消费结构也还需要进一步优化。目前,体育消费中,实物型消费占据了绝大部分。其中,购买运动服装的人数比例最高,达到93.9%;购买体育器材、体育书刊的人数则为38.8%和9.7%。而租场地、看比赛等参与型和观赏型消费的比例均不足一成。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体育消费的增速十分惊人,除了之前说到的人均消费较2007年增长了五成外,去年“双11”当天,体育用品成交额达44.57亿元,比去年同期上涨了55%,成交用户增长约六成的事实也进一步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体育消费市场的潜力所在。

 

当然,体育消费市场的快速扩张也始终伴随着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

 

坐地起价

 

我们知道,如果抛开体育用品类的消费贡献,围绕职业体育赛事展开的体育消费占我国体育总消费比重并不高,而这个比例,又恰恰是衡量一个体育消费市场成熟度的关键所在。

 

根据《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显示,我国花钱看体育比赛的消费比例是各项体育消费比例中占比最少的。20岁以上的成年人中,该项消费的比重只有6.6%。而这些人,禹唐认为恰恰是非常优质的体育消费者。


 

然而在去年CBA总决赛期间,辽宁主场售票方的一个举动却伤害了球迷,并引起了社会的热议。去年CBA总决赛第六场在辽宁主场本溪体育馆进行,售票方却临时公布取消网络售票,而只在体育馆前现场售票,每人限购一张。之后不久,辽宁官方微博更是宣布临时提价,之前通过网站等处买的票将退款,让很多球迷产生不满情绪。

 

根据辽宁官方的解释,这一举措是为了打击黄牛,但球迷们却并不买账,纷纷对坐地起价的方式表达了不满。一名球迷表示:“俱乐部削球迷了,还往死里削,你要是一开始这个价,没人会说什么。先卖,卖完了票又收回去再涨是个什么事儿?就冲这觉悟我看辽宁也够呛了,俱乐部难道穷成这样?自己主场的球迷都削,你疯了?”

 

另一位辽宁球迷则愤怒地表示:“丢人丢大了,你让那些寒风中熬夜排队等了10多个小时的铁杆球迷怎么想,多让人心寒啊。涨价可以理解,但之前卖出去的票得算数。道德契约精神懂不懂?法律上,谁给你单方面毁约和随意涨价的权利,是否要有赔偿金?最主要的是大战在即,这么干就不怕败人品吗?”


 

而本赛季,辽宁如愿再次杀入总决赛,今年他们的主场门票根据观赛位置的优劣被分成VIP、特甲、甲票和乙票4档,价格依次为:2400元、1800元、1200元和600元,而学生票仍保持每张150元。虽然票价相对较贵,但总算吸取了去年的教训,没有让坐地起价的闹剧再次上演。

 

健身乱象

 

现如今,健身房可以说是随处可见,然而总体而言,中国的健身消费市场仍存在着颇多乱象。首先,在众多健身预付卡消费投诉中,健身企业制定的一些诸如“任何情况下,所有预缴费及入会后会籍费均将不予退还”、“本卡有效期×年,卡内金额过期作废”等“霸王条款”的规定,对消费者作出限制的同时,也使得健身领域预付卡消费矛盾突出。法律界人士认为,即使合同中有约定亦是加重一方责任的无效条款,但健身会所一分不退肯定不合理。


 

其次,不少健身会所人员在进行会员销售时,都会信誓旦旦做出各种承诺,对课程内容、锻炼效果等做出美好的设定。一些消费者会被销售人员设定的美好图景所打动而进行消费。然而当消费者们一旦发现实际情况并不如宣传的那么美好,或者远远没有达到之前的承诺时,再想维权很可能会遇到商家的否认或推诿。

 

再者,如今健身市场上各种功能、作用的健身器械以及包括蛋白粉在内的周边产品层出不穷,它们通过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投放,激发起消费者的购买冲动。不过,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健身器械与周边产品在宣传中过于夸大其性能和效果,严重误导了消费者。


 

另外,近年来一些健身场所因经营不善而导致突然关门或易主,要求消费者加价消费或者拒不承担责任等现象,也是健身行业经营者在业务转手时频现的消费陷阱,这对于刚起步的中国健身消费市场而言,无疑也是一个不小的伤害。

 

假货泛滥

 

在体育消费者权益维护中,体育用品的假货泛滥也是个令人颇感头疼的问题。近日,微信公布了最新的的用户投诉数据,并呼吁品牌方介入微信品牌维权平台,直接与用户对接。截止到目前,微信维权平台已经介入品牌方超过300多家,奢侈品品牌比例达到44%,其次是服饰的28%、体育用品的17%和家电的11%。


 

在体育用品的来源中,假货泛滥的电商平台自然是难辞其咎。作为中国最大电商平台,阿里巴巴占据了60%-70%的市场份额,而在其平台中,假货泛滥也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难题。去年,《福布斯》甚至以“不可阻挡(Unstoppable)”为题来呼应马云的封面照片,同时副标题辅以“他的建立在假货上的2000亿帝国(His Billion Empire Is Built Atop A Mountain of Fakes)”。

 

然而,我们并不能说阿里巴巴在打假问题上视而不见,事实上,他们在打假上也是倾注了很多心血。就去年而言,他们就给双打办提供了数千条售假团伙的线索,协助警方抓了700多人。他们用十来个人的团队,用大数据技术支持上万警力办案,查出来的案值超过30亿。


 

然而这还远远达不到阿里巴巴的打假目标。在刚刚举行的阿里2016年的业务会议上,马云表示:“打假这件事,我们不惜一切代价,不惜一切成本去做,阿里巴巴要成为未来商业的基础设施,治理假货、打击知识产权侵权就是这一切基础设施的基础……在打假和知识产权团队,我们的投入不封顶;打假团队、知识产权团队特殊化,再增加三百个人的名额。如果还不够,那就再增加。”


 

当然,目前市场上包括体育用品在内的假货泛滥现象绝非腾讯或阿里巴巴凭借一己之力就能解决的。除了有关企业与相关部门在源头上与整体市场环境中进行监管外,我们也要自发抵制那些高仿品,如果市场有需求,那么自然会有制造商会去投其所好,怕就怕部分消费者明知是假货还要去进行购买。

 

结语:

在我们所介绍的几种情况外,我国体育消费者的相关权益保护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付费观赛时的直播质量、现场观赛时的相关服务、产品广告的真实性……就像我们刚刚兴起的中国体育消费市场一样,我们对体育消费者的权益保护也仍处于起步阶段。

 

对所有的中国体育公司而言,体育消费者们都是最珍贵的资源之一,中国体育产业想要真正实现体量的激增、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也都需要我们共同来关注并保护消费者们的正当权益。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中国体育报、网易体育,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