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奥之殇源于无视常识 中国足球到底还要输多久?

“93届国奥”之殇并非烂在一时,而是中国足球在青训领域、国字号球队组织等各种积弊的集中体现,可以说是从一开始就忽略足球规律、无视足球“常识”带来的恶果。

2016-01-19 11:20 来源:广州日报 记者/谢泽楷、张喆 0 123345


禹唐体育注:

通过本次U-23亚洲杯,外界对“93届国奥”一代恶评如潮。然而,“93届国奥”之殇并非烂在一时,而是中国足球在青训领域、国字号球队组织等各种积弊的集中体现,可以说是从一开始就忽略足球规律、无视足球“常识”带来的恶果。


专业时代的青训模式该全盘否定吗?


中国足球以往一直是靠传统的专业体校培训机制来维持人才的产出,这套体系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当中国进入职业化之后,各地方传统业余体校模式被大面积砍掉,“青训”的任务被推给有限的职业俱乐部和大量不规范的民间培训机构。事实上,从“89届国奥”开始,中国足球青训就已经告别了“传统专业化”时代,走进“山寨青训”时代。


以广东球员为例,89届的尹鸿博、93届的廖力生,他们都是在甲A后期足校遍地泛滥的时代开始接触专业足球训练,他们也都辗转过多个地方的不同培训机构。最终,尹鸿博留在广东青年队才得以稳步成长,廖力生也留在东莞南城才有机会获得上升发展的空间。


但与此前从小就接受专业体校培训的球员相比,这两代的球员都输在起跑线上。“89届国奥”因为2011年奥运预选赛没有打进决赛阶段,一度被媒体称作“史上最弱”,但实际上“93届国奥”才更接近这个称呼。而“95届国青”同样好不到哪里去,去年“00届国少”甚至连亚少赛的正赛都没有入围。


毫无疑问,当前的中国足球仍需要体校机制来培养年轻球员,而且需要更多体校和优秀的专业教练进入这个体系去培养年轻球员。多年来,中国足球放弃体校机制,学日本、德国、西班牙,无不“画虎不成反类犬”,原因就在于“选择性失明”地忽略人家最关键的一点——在青训方面,欧美足球强国同样建立类似中国的体校机制。


目前,中国足球青训体系的振兴只能靠重建专业化年代的“基层业余体校”机制,幻想着依靠校园足球的“以量代质”绝对是乱政和懒政。而职业俱乐部的青训体系大多数都不具备足够的资源配置。有能力的“土豪们”则更迫切希望花大钱见速效,根本不愿真正投身青训。因此,目前除了山东、浙江、恒大和富力之外,其他俱乐部的足校或青训体系暂时难以指望。


低龄国字号球队难容“技术足球”?


其实,在中国足协的“南勇时代”,“93届国奥”这批球员是相当受重视的,当时全国该年龄段可供选择的球员至少在2000人,他们也是唯一参加过两届全运会(2009年乙组和2013年甲组)的球员。


2009年全运会在山东举行,山东方面是必须确保把93年龄段的U-16男足金牌收入囊中的。山东鲁能在93年龄段的青训也确实很强,组建时间很早。当届全运会,山东以毫无悬念的优势拿下U-16金牌。前8名球队依次是:山东、陕西、辽宁、广东、浙江、四川、江苏、上海。从那时至今,无论谁当主教练,组建国青和国奥队的历次集训都是从上述8支球队挑选球员的。


可悲的是,经过中间前后4名主教练更迭之后,当初这个年龄段中的优秀球员,除了“山东帮”,其他大部分早已淡出国字号。尤其令人奇怪的是:2013年全运会甲组冠军上海队竟没有一人入选如今的“傅家军”,这与“89届国奥”阵中没有一个2009年全运会甲组亚军广东队的球员如出一辙。


从国青到国奥,连续多届洲际重要比赛的糟糕成绩已经证明了,缺乏广东、上海、武汉等地青训体系出来的技术型球员组建的低龄国字号球队呈现出三大趋势——风格单一化,打法力量化,失败常态化。


没有职业执教履历的“土帅”可带国奥?


93届球员本已根基不稳,在国字号层面的组织上就更加需要精细化、专业化。 但在数个对93届球员而言非常关键的成长节点上,中国足协和国字号教练都白白错过了亡羊补牢的机会。2010年“93届国青”组建时,中国足协让李霄鹏担任主教练,后来宿茂臻顶替李霄鹏。当时,国内该年龄段球员已由“山东帮”为主体,李霄鹏和宿茂臻相继执教与这一现实相符合。但因为足协领导更迭,当时韦迪大搞换帅,于是请来荷兰阿贾克斯青训总监里克林克。


正是里克林克这一不学无术的混子,最终搞乱93届国字号的班底。到2013年全运会结束,当时对该年龄段最熟悉也最有执教能力的本土教练是当届全运会冠军上海队主教练成耀东。但因当时蔡振华还未主政中国足协,足协内部处于权力震荡期,成耀东失位,来自东北的傅博上位。傅博连职业队都没有带过,成耀东至少执教过中远和陕西浐灞。不知道当时主管国字号的领导如何考虑?同样的例子也出现在2010广州亚运会上,“89届国奥”居然由一个毫无联赛经验的孙伟执教。只不过,后来孙伟在亚运会惨败后,中国足协才火速换了老布来执教,但最终老布同样因为不谙该年龄段球员而导致奥运预选赛创造历史最差成绩。


选择高水平的外籍教练执教中国各级国字号球队固然重要,但对于中国足协来说,更重要的恐怕是大面积送本土教练出国深造。


只练不赛的“留洋”到底有没有意义?


国内93届球员本已不多,优秀的更少之又少,但当初中国足协却没有把好钢用到“刀刃”上,为这些球员创造更好的锻炼平台。相反,当年韦迪大搞“留洋工程”,把资金用到不靠谱的海外镀金球员上。最后,这一计划变成“留洋烂尾工程”,导致所谓的93届精英在国外根本无正式比赛打,而93届最好的球员仍“烂”在国内。


即使在送球员出国后,中国足协也没有建立固定、有效和长期的跟踪机制。球员在海外打不上比赛,个人能力和技战术水平难以提高,状态更无保证。从国青到国奥,集训和参赛时就召回部分海归球员,国内球员和海归球员互不熟悉,这样只练不赛的“留洋”毫无意义。另外,中国足协当时送出去的93届球员大多已经超过16岁,踢球的习惯、思维和风格已基本固定,再送出去提升的空间也已经不大。


目前,真正能指望得上的“海归”,恐怕至少要从97届的张玉宁和林良铭等国青球员开始。这些球员都是已在国内踢出名堂,国外俱乐部主动要求他们过去的。从长远来看,中国足协更应效仿恒大等数家中超俱乐部的做法,在海外长期开辟服务中心,派专人长期跟踪考察球员,获取准确的第一手资料。


本文转载自广州日报,原标题:国奥之殇源于无视"常识" 中国足球到底还要输多久?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