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雪运动“虚假繁荣”,市场火爆但产业链才刚起步

在最冷的1月份,无论是滑雪场、滑雪教练,还是滑雪装备市场,都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热度。但作为一个新兴的运动产业,还未发育完全的滑雪也面临着“外热内冷”的挑战。

2016-01-14 13:00 来源:人民日报 0 153021


禹唐体育注:

头盔、手套、滑雪服、雪鞋……平时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县某事业单位工作的张龙胜,穿上这套装备,就变成了滑雪场的兼职教练员。刚过去的2016年元旦三天小长假,他全“泡”在了雪场:“全职、兼职的教练全上了,还是供不应求。”


随着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申办成功,滑雪——这项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只在电视中见过的运动,开始持续升温。 事实上,早在1996年哈尔滨亚布力举行第三届亚冬会之时,滑雪就已经作为一项大众运动进入公众视野。但直到近20年后,它才逐渐形成产业链条,受到资本的关注。


在最冷的1月份,无论是滑雪场、滑雪教练,还是滑雪装备市场,都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热度。但作为一个新兴的运动产业,还未发育完全的滑雪也面临着“外热内冷”的挑战。


火热:雪道、雪具、教练供不应求


2003年,24岁的张岩进入刚成立的崇礼县万龙滑雪场工作。13年间,她从一名普通的营销人员做到了管理着300人团队的滑雪场经理。据张岩回忆,刚开始时雪场只有5条雪道,来滑雪的人也很少,“很多张家口人都把雪场当做带客人参观游览的地方”。


而到今年元旦,万龙滑雪场的雪道已经增加到24条,也不再是本地人“猎奇”的地方。在雪场忙了3天的张岩说,因为来滑雪的人太多,从雪场出入的山路一度排上了3公里的长队。

热闹的不仅仅是万龙滑雪场。数据显示,元旦小长假期间,崇礼县共接待游客12.6万人次,收入8946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8.5%和30%。其中,绝大部分游客的目的地都是崇礼县现有的5家滑雪场。


滑雪这项“零度以下”的运动火爆,也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做滑雪装备生意的田慧中就是其中一个受益者。


2009年底,喜欢滑雪的田慧中经营起了滑雪装备专卖店。当时,整个崇礼县城这样的店铺只有三四家。尽管竞争不激烈,但生意远远没有他想象的那么容易。“那时候很多人一个冬天就滑一两次,滑雪装备大多是进口的,价位比较高,当然是去雪场租更划算。”第一年,算上积压商品、房租、人力费用,田慧中赔了3万多元。


后来,田慧中增加了店铺里入门级雪具的比例,并在2011年把自己的店直接搬进了雪场。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把滑雪作为冬季的常规运动,店铺营业额逐年增加,到2014年的雪季,营业额达到了70多万元。


在田慧中开店的同一年,张龙胜开始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在崇礼的雪场做兼职教练。6年下来,雪场的教练从不到100人发展到300多人,滑雪的费用也从平均每小时不到40元涨到了每小时近150元。即便如此,节假日请不到教练的情况还是时常发生。


“没想到滑雪这项冷门运动能发展得这么快!”这是张岩、田惠中和张龙胜共同的感受。 冰冷:产业利润微薄专业人才匮乏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滑雪运动已积聚了不少“雪友”;冬奥会申办成功,无疑又给滑雪产业的发展添了一把火。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尚未发育完全的滑雪产业,也面临着“外热内冷”的挑战。


与跑步这种无门槛的运动不同,在很多人眼里,动辄花费上千元的滑雪属于高端休闲运动,利润也应该非常可观。但万龙滑雪场办公室主任段建军却说,这完全是个“美丽的误会”。


段建军介绍,一直以来,雪场的客流量都以20%的速度增长,2014年~2015年的雪季更是增长了80%,达到11万人次,包括观光旅游在内的游客量达到30万人次。就在这种井喷式的增长下,万龙滑雪场才在连续亏损11年之后,首次实现了盈利,而且盈利规模不到总营业额的10%。“全国大部分雪场,能够保本就很不容易了。”


谈及亏损原因,段建军首先提到了滑雪场长年居高不下的成本。起步阶段,雪场要进行大规模硬件建设,经营过程中又要长期造雪、维护雪道,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段建军透露,仅2015~2016年这个雪季,万龙滑雪场的全部运营成本就将超过1亿元。


巨额的成本需要大量的消费者来分担,但在段建军看来,目前客流量的增速还是远远不够。“由于长期缺乏群众基础,现在很多家庭只是把雪场作为度假的目的地,一家四五口人来,真正上雪道滑雪的只有一个,其他人只产生食宿的费用。”对于万龙这种把经营重点放在滑雪方面的雪场来说,这样产生的利润并不高。


同样的“虚假繁荣”现象,还出现在滑雪装备市场。田慧中告诉记者,一整套入门级的滑雪装备大概在1万元左右,如果是高端装备,花销则可以达到5万元。在售价如此高的情况下,去年田慧中从70万元营业额中得到的利润也不到7万元。 “相比于欧美国家,滑雪在中国还算是小众运动,市场不够大,所以现在国内几乎没有生产雪板、雪鞋的公司,都要依赖于进口。”田慧中表示,进口雪具的成本本身就偏高,再加上随着滑雪的火热,有人会从不正规的国外渠道拿货,甚至将旧雪具翻新倒卖,这些都限制甚至影响了雪具市场的发展。


除了各方面都较高的资金成本,专业人才匮乏也是困扰滑雪运动发展的一大问题。2006年开始滑雪的张龙胜,经过两年时间“自学成才”做了兼职教练。他在雪场的同事也大多如此:“只有极少数教练是体校毕业,大部分都是自己在雪场里摸爬滚打练出来的。”


缺乏专门的培训机构,导致滑雪教练的质量一直参差不齐。张龙胜笑称,有的教练滑得好,却不知道怎么把技术教给学员;有的教练则是理论知识一流,滑雪技术却完全不规范。


冰火协奏:“3亿人”目标的第一步


无论是火热还是冰冷,可以预见的是,从这个冬天开始,滑雪将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许多国人的生活之中。滑雪产业的内外,也都在采取措施弥补其发展中的不足,试图把滑雪打造为继跑步后的又一种生活方式。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个人和私企开始参与到滑雪场的建设与运营之中。”早在申冬奥成功之前,段建军就已经感觉到了大量热钱向滑雪行业涌入。


据了解,仅是在崇礼,今年就还将有两家雪场落户,届时崇礼县城的滑雪场数量将增加到7家。同时,嗅到商机的众多欧美滑雪品牌陆续在中国设立办事处,凯乐石、探路者等国内户外品牌也开始注重雪具的开发。在一直调研雪具市场的田惠中看来,随着国际品牌的国产化和国内品牌的发展,雪具的成本将会降低,雪具市场也将获得规范。


有了资金注入,多家滑雪场都开始培养滑雪运动的群众基础。张岩现在是万龙滑雪学校的负责人,滑雪学校每年的重头戏是儿童冬令营。张岩告诉记者,2008年首次开营时,整个雪季只开设了两期课程,每期学员不到20人。到去年,一个雪季要开设八期课程才能满足需求,而且每期学员能达到200多人。“让孩子从小接触滑雪,他们将在未来成为稳定的滑雪爱好者。有的时候,陪孩子来的家长也会顺便尝试滑雪,最后喜欢上这项运动。”


2015年12月,利用雪场与中国滑雪协会合作的机会,张龙胜考取了滑雪指导员资格证,结束了“无证教学”的历史。他向记者透露,尽管还没有统一标准的教练培训机构出现,但现在越来越多的雪场都建立了教练员培训体系,每位教练都要在雪场经过培训后才能上岗。 3亿人上冰雪,这是申办冬奥会时提出的目标,但要真正形成一条囊括3亿人的完整冰雪产业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努力演奏好滑雪场上的“冰与火之歌”,正是这长路上的第一步。


本文转载自人民日报,原标题:滑雪运动面临外热内冷:市场火爆 产业链刚起步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