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类APP融资热降温 技术有硬伤用户粘性差

马拉松赛事热潮还将持续,但运动类APP 似乎提前感受到冷空气:与2014年底运动类APP密集融资的火热相对比,资本在2015年已明显降温。

2016-01-05 11:10 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姚勤毅 0 84467


禹唐体育注:

据中国田径协会不久前的统计,去年全国注册备案的各类马拉松赛事,已经从2014年的51场突增到130多场,不少业内人士推测,2016年马拉松赛事有望突破200场。


马拉松赛事热潮还将持续,但运动类APP 似乎提前感受到冷空气:与2014年底运动类APP密集融资的火热相对比,资本在2015年已明显降温。十几个运动类APP扎堆获得“风投”的盛况不再,去年得到资本青睐的同类应用几乎没有。像“咕咚”等该领域领跑者,也未实现盈利;两年前还风风火火的“赛跑乐”也风头不再。


技术硬伤,用户黏性差


在苹果商店中输入“运动”二字,共有3000多款应用,其中“跑步”应用多达数百个。根据比达数据中心不久前发布的2015年8月主要运动健身类APP排行榜前10名,前三名乐动力、咕咚运动、瘦瘦的月活跃用户数均已超过百万。但这些都代表着金字塔顶端,大量的跑步类应用,面对“吸粉难,粘粉难”的境地。


客观地说,下载和使用跑步APP的人,很大一部分源于“晒”的动力。几年前开始,晒跑和晒走风靡朋友圈。跑步应用的目标,是把用户“晒跑”的习惯转换成真正的运动习惯,从而促成对用户的长期黏性。只可惜目前跑步APP 承载的技术,存在着硬伤,没法让那些玩玩的人,变成自律的跑者。


首先是数据不够专业。上海体育学院运动学专家说,不管在步数计算或是热量记录上,目前的运动APP都与专业仪器测试出来的数据有一定的出入。即便数据准确,由于每个人身体条件不同,即使做相同运动,热量消耗也有差异。因此,健身计划并非“放之天下皆准”。


此外,大量跑步APP功能严重同质化,让许多知名度不高的APP显得越发多余。如对跑步的监测,大多都是通过GPS进行定位,显示运动路线图、耗时、控速、卡路里消耗等数据,这些最基础的服务都还停留在非常浅层的运动表面。随着用户运动的次数与类别的越来越复杂,这样最基本的服务显然无法引起兴趣。


悦跑圈CEO梁峰说:“体育运动的魅力有三个:一是参与感,二是成就感,三是胜负。运动APP要从中挖掘出核心竞争力,让用户真正跑起来。


不再烧钱,资本趋理性


2014年年底,包括去动、跑跑、约运动等在内的多款社交运动应用获得融资,涵盖天使轮、A轮和B轮,投资级别达千万美元。而去年,仅有“阿甘跑步”获得500万元的天使投资。


资本趋于理性释放了一种信号:投资者对跑步市场的了解越发成熟。


首先,他们开始考虑目前跑步市场的规模到底有多大?是否值得加注?据国家体育总局统计数据,2015年完成全马的不足30万人次。有10公里以上比赛成绩并且保持一周有一次跑量的人在中国不超过3000万。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真正具备日常跑步习惯的跑者比例依旧很少——日本的人口仅有中国十分之一,却有近200万人能够完成全程马拉松,而保持每周运动习惯的人更是超过1500万。


其次,赢利是跑步APP另一个还未找到答案的尴尬。一款运动APP创始人直言,互联网的精髓就是先占有用户,而且要保持高频使用,盈利自然接踵而至。但资深消费电子行业分析师梁振鹏并不乐观,“类似的产品太多,不可能向用户收费。目前跑步APP的赢利点只能依赖广告植入,但广告植入不仅要求用户基数特别大,而且存在损害用户体验的风险。”


再有,投资者已没有了过去的冲动,而是具备了对产品的理性评估和筛选鉴别能力。


2014年,随着国家发文支持,体育产业一下走到了聚光灯前。嗅到了巨大商机的资本方,扎堆进入这个久未开垦的行业。体育项目成为融资成功率较高的创业种类,跑步APP是其中之一。一年过后,投资者意识到,中国的跑步市场的确具备很大潜力,但一款APP是否能将这种潜力化为实际能量,是另一回事。这不但需要专业的技术,更需要智慧和创意。现在许多已经具备海量用户的跑步APP,还在挖空心思地将跑步与旅游、娱乐结合起来,就是为了提高黏性和吸引力。


资本不是离开了,只是擦亮眼睛,寻找着打开市场的金钥匙。


本文转载自解放日报,原标题:跑步类APP融资热降温 技术有硬伤用户粘性差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