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坛七年变革 奠基体育黄金时代

北京奥运会物质遗产构筑的时空,浓缩了中国竞技体育的价值观之变,中国体育战略从精英到全民之变,中国体育理念从事业到产业之变。体育观的更迭一边驱动着中国体育回归本源,一边埋下富矿等待开掘。

2015-12-17 11:10 来源:新华网 记者/沈楠、王恒志、汪涌 0 135102


禹唐体育注:

时隔14年,古老的北京城再次站在奥运盛会的起点上。12月15日,2022年北京冬奥会组委会成立这天,北风洗尘,站在北京奥运大厦,十几公里外的西山清晰可见。


“中国印”连同“Beijing 2008”的标志依然挂在奥运大厦上,面向车流汹涌的北四环。从这里往东4公里,为2008年奥运会而建的“鸟巢”在斜阳下闪着金属的微光。


7年时光,这些钢铁建筑不动声色,见证着中国体育生动有力的变革。“鸟巢”,在这个夏秋曾为“中国速度”沸腾,也曾注视26000多名普通跑者成功挑战42.195公里的马拉松全程。以“鸟巢”为核心的奥林匹克中心区,上演过各类高端赛事,也成为全中国最热火朝天的民众健身场。


北京奥运会物质遗产构筑的时空,浓缩了中国竞技体育的价值观之变,中国体育战略从精英到全民之变,中国体育理念从事业到产业之变。体育观的更迭一边驱动着中国体育回归本源,一边埋下富矿等待开掘。中国体育的面孔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表情生动、活力迸发。


竞技体育的价值观之变


2008年8月18日,刘翔那张七分神气三分傲气的面孔不见了,代之以一副凝重、痛苦的表情。面对他尚未出师便走下赛道的背影,数万张或愕然或疑惑,或愤怒或悲伤的面孔,共同酿造了“鸟巢”里惊人的死寂。


这个画面和51金的丰收,分别代表了中国竞技体育巅峰的阴阳面——一边是单届奥运金牌总数第一的历史性成就,另一边则是基础大项田径、游泳和以足球为代表的全球性职业项目的落魄。或悲或喜,亦悲亦喜,反差如此之大,让民众在悲喜间纠结。


从兵败汉城到北京大捷,20年间,中国在“奥运战略”的指引下大步流星成为竞技体育的金牌大国。当金牌不再稀缺,当金牌数与大国之尊的关联度不再那么紧密的时候,随之而来的是对金牌大国的理性反思。另一方面,刘翔的“鸟巢”退赛和伦敦奥运会羽毛球女双的消极比赛,分别引发了关于“金牌观”和体育精神的激辩。更加接近奥运精神内核的荣誉观成为社会普遍共识,也成为中国竞技体育转型的重要推动力。


7年磨砺,今朝收获。8月,中国“飞鱼”和“飞人”横空出世,震惊世界。先是宁泽涛在俄罗斯喀山问鼎世锦赛男子百米自由泳,创造亚洲历史,接着苏炳添在“鸟巢”成为第一个听到世锦赛男子百米“第三枪”的亚洲人——此前,他已把中国人的百米纪录带到10秒以内的新速度。基础大项的接连突破,成为中国竞技体育新的里程碑。这些新星更以俊朗、健康的外形,自信、谦和的谈吐,在社会上尤其是年轻人中人气飙升,成为新偶像的同时为自身项目做了最好的推广。


李娜的成功,则是管理部门按照职业项目规律尝试体制松绑的直接成果。北京奥运会结束后不到5个月,国家体育总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宣布李娜、郑洁等球员“单飞”。两年后,李娜以29岁“高龄”加冕法网女单冠军,并在2014年再夺澳网桂冠。虽然一再强调为自己、为团队而战,但由于网球在国际上的高度职业化和大满贯赛的极高关注度,从体制内走出的“个体户”李娜事实上成了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远超某些奥运冠军的中国体育名片。


中国足球国字号战绩再三刷新下限,职业赛场的不职业乱象屡屡让球迷伤心、让投资者寒心。近几年,广州恒大巧砸重金异军突起,但其两度问鼎亚冠并不足以掩盖中国职业联赛的问题,而它引起的强烈反响,又从一个侧面映衬出中国庞大的球迷群体对中国足球进步的渴盼。


今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启动全方位改革,内容涵盖管理体制、职业联赛、国字号队、校园足球、设施建设、足球产业等各个方面。如此高规格地启动改革,足见足球在中国竞技体育转型中的极端重要位置。


从体制角度说,足球改革也将成为体育行政管理改革的探路者。中国竞技体育需要从真正的政社分开、管办分离之中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能和全方位拓展的空间。“破”和“立”的艰难过程,刚刚开始。


有清晰迹象表明,中国竞技体育正努力放下“奥运金牌总数至上”的包袱,重新审视体育精神的回归,并在价值观上顺应世界潮流,力图在影响力和品牌效应巨大的职业体育方面有所突破。中国竞技体育正重新找准定位,重新赢得人们的好感。


体育战略从精英到全民之变


2008年,田同生攀登希夏邦马峰,因体力不支未能登顶。于是,55岁的他开始长跑。马拉松诞生2500年之后的2010年10月31日,有12000多人参加雅典第28届传统马拉松赛,其中20多人来自中国——那是田同生花了一年多时间凑起来的。那一年,中国总共只有十余场马拉松赛事。


随后几年,路跑井喷。北京马拉松2011年3万个名额6天报满,2012年4天,2013年半天,2014年进入“摇号”时代,2015年改成纯全马之后,有63000多人争抢3万个名额。今年,仅在中国田协赛历上的马拉松及相关赛事就有约130场。实际上,由于马拉松赛事审批取消,“中国究竟办了多少场马拉松”已很难回答。


建立在健身需求、社交需求或时尚需求之上的路跑热,标志着体育锻炼真正开始成为全民共识和全民需求。中国体育,终于开始摆脱“光看不练”的尴尬。今年11月,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调查显示,城乡居民中有33.9%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比2007年增加5.7个百分点。


由于人群基数庞大,激增的健身需求与有限的软硬件资源之间矛盾逐渐突出。这种背景下,全民健身在2014年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除继续加快场地设施建设和开放之外,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成为政府部门的重要任务。


2014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提出,到202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要达到5亿,人均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实现“15分钟健身圈”。面向这一目标,用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快开放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立社区体育设施配套硬指标,加快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支持社会体育组织发展,探索医保健身“一卡通”等诸多举措正在全国各地逐步推进落实。


体育关乎健康,体育更是教育。北京奥运会之前一年,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启动,要求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掌握两项运动技能,养成锻炼习惯。这项计划出台的直接原因是监测结果显示中国青少年体质连年下滑。实际上,缺乏体育锻炼不仅会造成青少年体弱多病,更容易导致品格缺陷。教育家张伯苓先生认为,体育不仅能治“弱”,还能治“散”与“私”,集体球类项目尤其有助于培养团结互助精神。


然而,阳光体育开展数年,学校体育仍面临经费、师资、场地、安全等一系列问题。今年,足改方案问世,阳光体育等到了好时机。《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把足球列为中小学体育必修课,并确立到2017年布局2万所足球特色校的目标,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推进校园足球提速,并带动学校体育深入改革。


2008年之前,中国体育榜样几乎都出自专业系统,随着对体育内涵和体育精神的重新定义和理解,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挑战自我、挑战极限,他们中的一些人已成为新的中国体育英雄。


郭川,跳出金领生活,挑战极限帆船,成为继郑和之后,又一个享誉世界的中国航海家。今年9月16日,他率领国际船员完成人类首次乘无动力帆船,以不靠岸不补给的方式穿越北冰洋“死亡航道”的壮举。中秋之日,人们用隆重的仪式欢迎船长回家。橘红色的烟火和站在桅杆顶上的英雄已把关于海洋和极限的梦想种到孩子们心里。


陈盆滨的故事则更具励志意味。从普通渔民,到挑战人类极限的跑步英雄,体育改变人生的力量在他身上得到完美呈现。今年4月,当他踏上连续100天100个马拉松的疯狂之旅时,他的身边——从线上到线下,已经有了一大批追随者。


姚明曾说,体育要塑造英雄。郭川、陈盆滨这样的民间英雄,是中国体育新的财富,他们对普通人的梦想乃至体育强国梦的实现有着无与伦比的示范和激励作用。


体育定位从事业到产业之变


9月25日,中国足坛发生了一件大事。华人文化旗下的体奥动力拍出80亿元,买下未来5年中国足球超级联赛版权。从3年前央视买断中超电视转播权花的不到800万,和今年据报的版权收入7000-8000万,一下子跃升到年均16亿。


中超公司董事长马成全直言数字“超乎想象”。事实上,最近一年,中国资本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和体量涌入体育领域。华人文化和万达两巨头领衔,阿里、乐视、腾讯紧随其后,众多企业积极参与,各路资本抢夺体育资源的动作目不暇给,频频震动国内外体坛。


“忽如一夜春风来”的背后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接近体育产业爆发临界点的大趋势,是体育从“精英”和“事业”重心转向“全民”和“产业”并重的观念之变。放宽赛事审批、推动职业体育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促进跨业态融合等一系列政策利好,极大激发了资本活力和社会活力,唤醒了一直被低估的中国体育产业价值。


从2006年开始自掏腰包举办中式八球全国比赛,乔元栩深受审批之困,时常有种“名不正言不顺”的感觉。如今,他终于体验到轻松自信,找赞助谈合作也更加顺畅。在给老乔们解开“镣铐”的同时,审批松绑打破了体育行政部门对赛事资源的垄断,对观望的社会资本产生了相当大的吸引力。过去一年,以路跑项目为代表的商业赛事、草根赛事、众筹赛事在全国遍地开花。


《意见》提出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5万亿元,相对于2013年的1.1万亿,未来10年实现4倍增量是个宏大目标。从政策利好释放的资本热情来看,5万亿并非异想天开。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民体育意识的形成,中国体育产业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能成为助推中国经济绿色、可持续性发展的支柱产业。


事实上,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不仅有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还能满足广大百姓观赏和参与体育的需求,是一项惠及民生的事业。


体育的这种“事业”与“产业”双重定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重功效,同样体现在国际大型赛事的申办和筹办中。与2008年完成百年奥运梦相比,2022年冬奥会的更大意义将是助推京津冀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实现。


在张家口崇礼,各个滑雪场周边的村镇已开始享受到冬奥预期的红利。申冬奥成功之后的第一个滑雪季,崇礼四大雪场首月接待游客数量同比增长30%,附近酒店、农家乐生意火暴。黄土嘴村村民刘素英“未雨绸缪”新盖了二层小楼,但她的农家乐依然供不应求。而筹办冬奥对京津冀民众来说最大的吸引力则在“治霾”二字。


更充沛的场地供给、更多样的健身选择、更优越的生活环境、更突出的发展机遇、更蓬勃的体育产业,是冬奥会可以带来的现实收益。反过来说,面对更加冷静理性的民众,只有以民生为出发点践行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廉洁办奥的理念,才能得到新一代公民的认可和支持。


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出发,中国体育用7年变革为通向黄金时代的高速路奠基。从2022年北京冬奥会筹备启动出发,中国体育在正确路上拥有了更宽广的成长空间,在互联时代酝酿着无限可能。


世界正加速剧变,但有一点不会改变——包含荣誉殿堂、强身健体、精神砥砺、人格塑造、教育手段、生活方式各式因子的体育,将永远是时代的旗帜和大众的宠儿。


本文转载自新华网,原标题:七年变革奠基中国体育黄金时代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