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大师生凭什么瞧不起邓亚萍?

“邓亚萍被聘为中国政法大学兼职教授”的消息就像一根刺,刺得不少人心头难安。有学生公开致信校领导要求作出解释,校方随后回应称,聘请邓亚萍为体育教学部兼职教授。

2015-12-08 08:35 来源:凤凰新闻 文/王月兵 0 112456


禹唐体育注:

“邓亚萍被聘为中国政法大学兼职教授”的消息就像一根刺,刺得不少人心头难安。有学生公开致信校领导要求作出解释,校方随后回应称,聘请邓亚萍为体育教学部兼职教授,其主要工作是支持学校高水平乒乓球运动队的建设发展。但这仍无法平息一些法大师生的愤怒,该校一教授自称“因学校当局未经正常程序而聘任邓女士为兼职教授”而决定逃离法大。

 

从学术背景上来讲,邓亚萍是清华大学外语系英语学士,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硕士,剑桥大学基督学院土地经济学博士。与一些出任兼职教授的明星相比,邓亚萍的学历要扎实得多,完全有获聘大学教授的资格。

 

既然学历没问题,为何对人们如此反感邓亚萍被聘为兼职教授?除了邓亚萍因“即刻搜索失败,败光20亿”导致的公众形象逆转,任职程序不透明、职业与专业的巨大落差之外,反感的背后还隐藏着人们对运动员骨子里的歧视,甚至是对体育的偏见。

 

中国人对运动员的态度:表面尊重,骨子里轻视

 

中国社会对运动员的态度相当暧昧。一方面,拿到金牌,在某一领域有所突破的运动员会被人们称为“民族英雄”,收获巨大的名声和尊敬。但另一方面,中国人对运动员又有着骨子里的歧视,“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是对运动员最常见的评价。

 

社会对运动员的歧视既有现实因素,更有文化因素。现实因素是一些运动员确实缺乏文化知识。长期以来,“重体育训练、轻文化教育”的培养模式,使得运动员从少年体校,到专业体校,再到专业队,均无法像同龄人那样接受正常的文化知识教育。

 

文化因素则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传统。人们对运动员的印象一般是学习不好,为了出路才去搞体育,而搞体育被视为“不入流”的职业。即使运动员后来通过努力证明了自己的学习能力,仍然会被打上“脑子不好使”的标签。

 

反观西方运动员是当仁不让的社会精英,社会地位比科学家还高

 

在西方,运动员从政、从商、钻研学术都不是什么新鲜事。

 

美国有4位总统都有过运动员背景。伟大的二战英雄、美国第34届总统艾森豪威尔在西点军校期间曾是橄榄球健将。第38任总统杰拉德-福特是密歇根大学橄榄球队的英雄。布什父子都是耶鲁大学的棒球队队员。

 

篮球运动员比尔-布拉德利曾跟随尼克斯两次夺冠,他在1978年成为新泽西参议院议员,并连续完成了三个任期。2000年,布拉德利更是参加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竞选,但最终败北。施瓦辛格在成为好莱坞明星和加州州长之前,是全球公认的20世纪最伟大的健美运动员。

 

即使是那些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行业,运动员也能有建树。作为70年代美国著名的橄榄球明星,阿兰佩奇在职业生涯期间就学习了法学课程,并在1992年被任命为明尼苏达州最高法院助理法官。还有更夸张些的例子。50年代中期的中国国脚钱充庆,在1963年作为医学教授完成了世界第一例断手再植手术;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波尔,年轻时居然是丹麦国脚……

 

运动员甚至比科学家享有更高的社会地位。2009年,奥巴马在主题为“为创新而教育”的活动中说:“科学家、工程师应该和运动员、演员那样,成为社会的模范人物……学习科学知识、数学知识应该与体育运动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

 

西方高等教育对体育怀有敬意,中国大学缺少体育文化

 

邓亚萍的遭遇,也能看出体育在中国大学的备受冷落。如果让邓亚萍成为法大的标志性人物,许多法大师生一定会以此为耻。但在美国大学里,名气最大的,拿最高工资的不是校长也不是教授,而是体育教练。很多高校的教练年收入在200万美元以上,最高的可以拿到400万美元左右。

 

西方国家普遍有尚武的传统,体育由此成为教育的一个核心。以美国为例,但凡著名的美国高校,几乎都是体育强校。体育比赛很多时候是学校的面子。大学通常都有非常高档和现代化的体育场馆,比赛都在本地电视台直播,重要比赛更是全国直播。

 

在美国大学,体育是一种社交方式,运动队里到处是“学霸”。大学申请的竞争中,除了本校老师和学生咨询顾问的推荐信外,往往还要加教练的推荐信。这些都远远超出了锻炼身体的范畴。有一些学生高中毕业,居然冲着某个大学球队去选择学校。大学球队赢了,学生录取上升,校友也慷慨解囊赞助。

 

而美国关于体育和教练的电影,多到能成为一个单独的类型。这种电影也多属励志片。赛场、球场、训练场,能把很多日后生活、工作中遇到的挑战,比较戏剧化地表现出来,好让参与的人去从中默默学习。美剧里,最受姑娘欢迎的永远不是所有课程都拿到A的“书呆子”,而是有着健硕肌肉、雄性气息的橄榄球运动员。

 

中国的大学,则是另一番景象。大学缺乏有影响力的大学联赛;学校里的体育场地、设施要么不够用,要么就挂上锁闲置着;体育生也备受歧视,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教授王福重曾在微博上称大学应停止招收体育特长生,原因除了体育特长生“水太深”,腐败严重之外,还有一个理由就是“大学比拼的是头脑,比四肢(或少于四肢)发达,是胡闹”。

 

用体育来培养精英是源自古希腊的传统

 

在美国影片《洛兰先生的乐章》里,音乐老师和橄榄球教练讨论学校的节制措施,说如果“音乐和橄榄球都被砍掉,恐怕西方文明也要终结了”。

 

橄榄球是美国最受欢迎的竞技体育,它被认为是美国信仰和精神的象征。19世纪90年代,哈佛校长查尔斯-艾略特认为橄榄球过于野蛮而准备叫停比赛。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批评艾略特废除橄榄球的做法是“孩子的行为”,是娇纵溺爱,相信艾略特的教育哲学早晚会蚕食“我们种族的战斗精神”。

 

在1907年对哈佛学生的演讲中他明确指出:“我们不能坐视大学里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畏惧身体的痛苦、从肉搏中退缩的人。因为我们的国家需要那些有勇气进行艰苦卓绝的奋斗、对抗心灵和身体的敌人的男子汉!”

 

用体育来培养精英,来源于古希腊的教育观念。古希腊人认为,刻苦的体育训练,可以培养公民坚韧不拔的品格和忍受巨大痛苦的能力,同时也锻造了强健的身体。这与中国崇尚文弱书生的审美截然不同。

 

本文转载自凤凰新闻,原标题:法大师生凭什么瞧不起邓亚萍?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