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评 | 从邓亚萍当教授说起

邓亚萍获聘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的事件最近沸沸扬扬。究竟她应不应该成为教授?又为何会被如此质疑?这中间到底是流程问题还是什么别的?

2015-12-07 17:30 来源:禹唐体育 0 53879


最近,一则前乒乓球世界冠军邓亚萍将被中国政法大学聘为教授的新闻一石激起千层浪。而就在12月2日邓亚萍接受聘书的四天之后,政法大学学生徐恒就发表公开信,要求政法大学对于聘用邓亚萍做公开说明,而在同一天政法大学教授杨玉圣在自己的微博上表示“绝不与邓亚萍同在政法大学”,如果邓亚萍来校任教,自己就会辞职,这样激烈的反应一下子就把整个事件推向了一个高潮。


说起邓亚萍大家一定不陌生,从当年的乒乓女皇,到赴英国留学,以及后来成为申奥大使,再到后来沸沸扬扬的“赔光20亿”事件。邓亚萍自出道后的整个人生都是在不断的新闻和争议中中度过的。然而这一次与以往不同的是,邓亚萍的教授生涯似乎还没开始,就已经受到了质疑。其实按照常理来说,拥有剑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的邓亚萍完全符合一个大学教授的基本资格,但这次争议的要点却不在于邓亚萍的任教资格,而是另有其事。


首先就是邓亚萍要教受的学科。中国政法大学虽然是一所法律类大学,但也有经济学学科。作为一名经济学博士,我们且不论邓亚萍的学位含金量到底几何,即便足够过硬恐怕也并不能成为政法大学选择她做教授的全部理由。况且从政法大学透露的情况来看,提出聘请邓亚萍的是学校的体育教育部,找她做的恐怕会是学校体育教育部的老师。但即便如此,我们仍要质疑,作为一名兼职教授,恐怕邓亚萍出现在校园的时间并不会太久,她是否能真的为学校的体育建设有多大的帮助值得怀疑,学校聘请一名有着这么多荣誉和公事的世界乒乓球冠军单纯只做乒乓球辅导也确实有“大炮打蚊子”的感觉。


于是有人认为这恐怕就是一场简单的炒作,政法大学仅仅是为了“刷存在感”而已。这样的分析从表面上看好像有一定道理,但是作为一个学校而非企业,这样的“刷法”确实不太科学,甚至会被别人扣上一顶“不懂学术”的帽子。所以我恰恰不认为炒作是整场事件的最关键点。


其实纵观中国体育和娱乐圈,成为明星大腕之后,随即进入体系内的事已经屡见不鲜了。从最早的袁伟民到如今的熊倪、姚明、刘翔(相信两会时刘翔姚明被追的满处跑的景象大家都还历历在目),对于一个信奉“学而优则仕”理念两千多年的民族来说,能够给我们这些“英雄们”最大的奖赏恐怕都莫过于让他们“当官”了。似乎如果这些人最后如果不能拿到一个事业编制,甚至正处级待遇都算是对于他们的不公。


有了这种逻辑,我们也就不难解释之前的邓亚萍被安排到人民搜索和后来的所谓“败光20亿”事件,以及体育圈的人大代表们年年提案遭吐槽的情况。说白了,这些事的背后看似只是“让外行人干内行事“而已,但实际上还是一种要“让冠军们当官”的观念作祟的结果。所以回到这次的邓亚萍当教授事件,可以说无论是让邓亚萍教乒乓球还是经济学,都并不是个好的选择。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曾经和大家探讨过关于运动员退役后的后路问题。从张尚武到刘翔、奥多姆,我们一向的观点非常明确,那就是应该在运动员的职业生涯过程中给运动员灌输未来的生存技能,不能只让他们成为除了自己的本职运动以外什么都不会的废人。这样他们才能在自己的运动生涯结束之后有自己的饭碗。而且我们坚决不认为由国家,由政府出来安排工作是什么长久之计。一方面根本不可能有这么多合适的职位安排,另一方面如果不能培养运动员自己的个人能力,单纯的安排只能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以及对于运动员本身的伤害。


本文系禹唐体育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