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产业蓄势待发,实现五万亿要靠什么?

年轻的中国体育产业刚刚起步,需要适宜的成长环境和各方力量的扶持,唯有如此,才能拥有超越的底气和可能。

2015-11-21 09:30 来源:人民网 0 116357


禹唐体育注:

随着国务院46号文件的下达,中国 体育产业 蓄势待发,在2025年将到达5万亿的愿景让人期待。然而,正如万达集团主席 王健林 所言,“中国体育产业是个婴儿”。想要达到5万亿的规模,要倚靠体育参与人口的增加、体育消费的增长,以及产业的升级。


数字有时让人敏感与振奋,比如2025年中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将超过5万亿元(约合8000亿美元)的目标。与此同时,数字也会让人产生疑问,因为即便约占全球体育产业总值1/3的美国,目前规模也不过为5000亿美元。


愿景固然美好,但更要看清眼前。年轻的中国体育产业刚刚起步,需要适宜的成长环境和各方力量的扶持,唯有如此,才能拥有超越的底气和可能。


产业不能只看服装鞋帽


中国体育产业在2014年的估值约为4000亿元,其中75%由体育用品业贡献,服务业约占15%,竞赛表演业只有不到10%。在美国的体育产业总值中,体育服务业可以占到60%。越是成熟的体育市场,体育服务业占比越高。而目前中国体育产业的布局和比例,难称理想。


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表示:“按照国际惯例,只有体育赛事、体育经纪、体育传媒等才能叫体育产业。如果中国按照这个惯例来计算,数字就非常低了,所以我们将运动服装和运动鞋都纳入体育产业。真正按照国际标准划分,目前中国的体育产业最多只有1500亿元。”


中国体育产业要在未来10年集中发力,必须依靠体育版权(涵盖赛事、俱乐部、体育明星等)、体育场馆、体育经纪、体育媒体的齐头并进。这几方面恰恰都是中国体育的短板:尽管中超版权卖出80亿元的天价,但在年轻的职业联赛体系下,优秀俱乐部和明星运动员依然属于稀缺资源;体育场馆的数量更不乐观,虽然兴办各类大型体育赛事之后,大型场馆设施相对不算匮乏,而中小型、社区型健身场馆却远远无法满足民众需要,目前1.46平方米的人均场地面积远逊于美国、日本;体育经纪的发展离不开竞赛表演业的繁荣和职业体育的发展,要爆发尚需时日;在体育媒体领域,新媒体显示出咄咄逼人的气势,在赛事版权的争夺上一掷千金,旧有格局有待突破,局势尚不清晰。


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易剑东认为:“现在体育产业布局正趋于完整,但是没有形成很好的盈利模式。‘互联网+’、体育穿戴设备、体育视频版权等很多,都是生产层面的布局,服务层面、消费层面和交易层面并没有完全热起来。”


消费要靠运动习惯拉动


民间体育生态和健身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体育产业的规模与量级。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刚刚公布的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2014年,我国城乡居民中有33.9%(含在校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虽然比2007年的统计增加了5.7个百分点,但这一比例相比美国(49%)、韩国(45%)、日本(47.5%)的体育参与度,差距依然明显。


易剑东表示,阻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几个最根本因素并没有明显改变,一是群众参与体育的人口数量增长不够快,二是直接观赛人群数量仍很低,三是体育场地设施严重不足,“现在是资本有了,平台有了,但是没有足够的受众群。”


体育产业的勃兴,一定与人们体育观念的转变息息相关。人们现在有钱、有闲、有能力、有意愿去观赏体育比赛,参加体育锻炼,享受多样化的观赛感受和运动体验,追求更加健康的体魄和更高品质的生活。如今的跑步热,已经释放出积极的信号。


一旦体育消费兴起,体育产业链下游(场馆、硬件、服务、衍生等行业)将蕴含巨大商机,但符合中国人体育消费需求的产品研发,还需要时间。北京关键之道体育咨询公司总裁张庆认为:“我们目前的体育产业还缺乏成型的、有竞争力的、有创新性的产品供给。”


产业到了蓄势待发阶段


随着体育产业的持续升温,一批中小体育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或专注于打造赛事,或投身于赛事版权,或充当营销中介。毫无例外,他们都想在5万亿元的大蛋糕上分得一杯羹。


但实际的情况却并不让人乐观,大多数中小公司都不能尽情施展拳脚。在北京打拼的金绍辉经营着一家赛事公司,主打偏小众项目的户外运动,只求能在“圈子里”把赛事做成品牌,但他现在面临的困难却不比放开赛事审批权前少,“写策划书、找赞助商,还要和安保等部门打交道,一场比赛办下来,身心俱疲”。


体育产业要真正迎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绝非体育一家能够完成。易剑东说:“体育产业与其他很多行业辐射度和关联度很高,比如培训、场馆、智能设备等。以前国内对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交接点和融合关注不够,现在很多企业和资本进入,寻找一些交叉和复合的领域。这有利于整个体育产业的结构更加完整,相关产业进行更大程度、更高层次的整合。”


张庆认为,不管怎样,目前体育产业的大环境即将进入历史的最好阶段,“无论是从国家的产业政策,还是社会的投资、创业的热情,从消费需求本身的不断增长以及市场本身,都能感觉到中国体育产业已经到了一个蓄势待发的阶段。”在这段难以复制的时间里,与中国体育产业一起演进的,应该是体育文化的丰富、体育人口的培育、消费习惯的形成等,所有这些会共同托举起属于中国体育产业的美好未来。


本文转载自人民网-人民日报,文/陈晨曦、史晓韵,文章原标题:实现五万亿,重在接地气(体坛聚焦)——风口上的体育产业如何看·环境篇。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