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赛事成抢手货,但我们的优质赛事不该这么少

优质赛事资源的奇货可居、大量资本进入后的风起云涌、体育产业大环境的更新嬗变,都在描绘着中国体育产业的现状。中国体育产业从未像现在这样引人关注。此情此景,既蕴含勃勃生机,也存有喧嚣浮夸。

2015-11-20 11:55 来源:人民日报 文/季 芳 范佳元 0 84726


禹唐体育注:

近年来,我国出现了一批专业体育赛事运作公司,但不得不承认,还是停留在低水平的“引进来”模式,其根本原因,便是我国体育大赛的主办,还没有真正进入“市场办赛”阶段。好赛事成立抢手货,而有的民间赛事却难以为继。


去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给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之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中国体育产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优质赛事资源的奇货可居、大量资本进入后的风起云涌、体育产业大环境的更新嬗变,都在描绘着中国体育产业的现状。中国体育产业从未像现在这样引人关注。此情此景,既蕴含勃勃生机,也存有喧嚣浮夸。


中超唱罢CBA(中国男篮职业联赛)登场,英超登陆央视,NBA(美国男篮职业联赛)在腾讯体育开始增加收费转播……初冬的寒意,因体育产业的热闹景象有所消减。在过去的一年里,政策导向带动资本热情,把中国体育产业推向风口浪尖,而位于产业链上游的赛事资源,自然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好赛事成“抢手货”


10月末,体奥动力与中超联赛有限责任公司正式签约,体奥动力以5年80亿元的高价拿下了2016—2020年中超联赛媒体版权。这个价格较之目前每年8000万元的版权费,可以说是天价,不仅远超出市场预期,也打破了今年年初腾讯以每年1亿美元买下NBA独家网络直播权的纪录。


“开价是不是过高?”“究竟值不值?”伴随着惊叹,诸多疑虑接踵而来。对此,体奥动力董事长黎瑞刚表示,80亿元不是赌博,“我们希望对整个中超联赛的价值起到撬动作用。希望这些资金不是流向球员身价的飞涨,而是流向联赛水平的提高、设施的改善以及青训体系的提升等。只有中超体系化运营整体提升,联赛价值才会提升,版权价值才会提升”。


毫无疑问,黎瑞刚对中超联赛的市场前景持乐观态度。在他看来,体育赛事尤其顶级赛事是稀缺资源,拿下中超联赛无异于挖到一座“富矿”。不过,高投入不意味着高产出。如何将80亿元带来的效益最大化,深耕版权的开发和运营,提升联赛的整体价值是重中之重。


关键之道总裁张庆认为,高价竞逐有其积极的一面,“中国体育版权的价值在过去是被严重低估的,现在人们有机会重新认识版权的价值,又有更多的资金投入进去,传递了正面的信号”。


细数国内土生土长的高级别赛事,高身价的屈指可数,除中超外,大概就只有CBA、中网和几个经营多年的马拉松赛事了。国内赛事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的稀缺,使得许多社会资本在布局体育产业的过程中将目光投向了海外,比如万达集团几次大手笔的海外收购,不失为在体育领域开疆辟土的尝试。


相较于高级别赛事的风光,民间赛事虽然在数量上有了大幅增长,但生存境遇并没有多少改观。“资本市场和体育产业之间,有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阿里体育CEO张大钟表示,国内优质的体育赛事不该这么少。“每个人都有不同爱好,运动项目的细分程度很高,所以待开发的赛事资源其实很多,只是这些资源还没有得到很好利用。”


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易剑东认为,民间赛事成长的几个制约因素并没有改变:一是参与体育的人口数量增长不够快,二是直接观赛人群数量仍很低,三是体育场地设施严重不足。这些都制约着当前体育产业的发展。


办赛“包袱”仍很重


理论上讲,转播权、广告赞助、门票和衍生品销售是职业体育赛事的三大主要收入来源。不过这样的收入构成是国内赛事目前尚无法实现的。以2014年中超的各类型营收为例,联赛的转播权收入不高,高达70%的联赛收入来源于赞助,比赛门票以及衍生品只占联赛收入的10%左右。


同样的收入结构失衡现象也存在于CBA。CBA在转播权谈判中属于弱势一方,俱乐部花钱买转播是普遍现象。“大名鼎鼎”的中超和CBA尚且如此,遑论国内的其他赛事。以当下国内热门的马拉松赛事为例,据了解,一项马拉松赛事如果要实现电视转播或直播,所支付的费用往往要占到赛事成本的1/3甚至一半,动辄几百万元的成本支出让办赛企业背上了“包袱”。


当然,国内赛事成长需要冲破的藩篱并不止这一项。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为民间力量办赛打开了一扇门,但赛事公司在具体筹办和运营过程中依然会遇到种种限制。易剑东认为,目前,体育产业的发展还存在很多束缚手脚的问题,很多投入体育产业尤其是进军赛事领域的小企业依然生存艰难,“一些看似普通的东西限制却特别大。比如,安保政策就能让赛事运营者束手无策”。


培育赛事、打造品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以中网为例,这项北京市倾力打造的高级别赛事在今年终于走出亏损,进入盈利期。而完成这一过程,中网用了12年。比起中网,国内很多赛事的境遇更加艰难。易剑东认为,作为体育产业“龙头”的赛事尤其是民间赛事的发展其实并不尽如人意,很多都是“赔本赚吆喝”。有过多年办赛经历的业内人士金绍辉表示,赞助商是民间赛事成长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一环,“但赞助商大多只会看重成熟的或已经成规模的赛事,对还处于成长阶段的比赛往往兴趣不大”。


社会力量应起大作用


在张庆看来,尽管国内路跑赛事看上去办得热闹,但是深究起来,行业标准不健全不完善会为赛事埋下诸多隐患。“路跑尤其是马拉松赛的筹备需要有很强的专业性,但是目前大部分机构只是凭借经验办赛,只是解决了‘有或无’的问题。这其中潜藏很多风险,包括投资和运营的风险。因为相应的安保、医疗救助的匮乏,参赛选手也会承担一定的风险。”


“赛场盒饭是否有统一的卫生标准?马拉松是否要求全程隔离护栏?是或者否,这里的成本差别悬殊。”某马拉松运营公司的一位员工说。


取消赛事审批,并不意味着体育部门对办赛就一放了之,相反,体育部门应该在行业监管、风险控制、行业标准等方面有更多作为。


易剑东表示,发展体育产业,体育部门是动力不足的。“竞技、群体、产业、体育文化这几个方面,体育部门的工作重心肯定在竞技。体育产业不好衡量,发展的好与坏与体育部门的关系也不大。”他认为,发展体育产业不能靠目前的格局,协会和社会力量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行业间壁垒、部门利益的博弈依然是社会力量投入体育产业过程中的阻力,有待进一步消除。“关于体育赛事的安保标准一直没有出台,政策上对大型体育场馆的运营也并没有给予真正的优惠,这些都涉及跨行业跨领域的政策支持,需要更高层次的统筹。”易剑东说,“体育产业的发展受制于国家的产业政策、国土资源政策、场地布局和税费政策等,这些政策随着大众需求的高涨还需要进一步调整。”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出台后,各地也出台了相应的地方性规划,支持体育产业发展。在张庆看来,光有规划是远远不够的,如何使国家的政策、各地的政策有效地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把资源向这个方向倾斜,非常重要。“相关政策、产业引导资金能够渗透到中小型民间企业的其实非常少。”他说,“体育产业本身是服务业,非常适合民间资本、小微企业球员投入,但是有的省份更想组建省一级别的体育产业公司,我觉得这个方向是有偏差的。”


无论赛事资源的打造如何发力,都要在发展模式上有所调整,告别不注重品牌的粗放模式,建立起精耕细作的赛事运行方式。“中国体育产业已经到了蓄势待发的阶段,如何找准发力点,鼓励和培育原创的版权、内容,在这方面大有文章可做。”张庆说。


本文转载自人民日报,原标题:人民日报聚焦:优质赛事不该这么少——风口上的体育产业如何看·赛事篇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