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评 | 开放公共体育场地考验政府智慧

体育场馆向公众免费开放存在很多问题。虽然供不应求是现实的难题,但是这不应该成为阻碍开放的障碍。

2015-10-02 17:00 来源:大洋网-信息时报 0 35914


公共财政投入建设的公共体育场,设了免费开放时段为何不兑现?为何普通市民难订场?9月29日,广东省体育局副局长招少鸣在上线“广东民声热线”栏目时表示,要实现足球场地向大众开放,或者是低消费开放,现在的条件没有达到这个要求,目前资源确实有限。下半年将出台系列细则,强制性规范公共体育馆使用。


早在2003年实施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就规定,公共体育场地应当对社会开放。当然,开放并不一定是免费的,条例规定,场地开放可以适当收费,以弥补管理成本支出的不足。


不过,公共体育场地短缺的矛盾在当下越来越突出。2014年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48平米,其中学校和机关事业所拥有体育场地超过总量的六成。总量不足,结构失衡,无形中提升了其资源稀缺的价值特性。


“僧多粥少”自然会给开放带来困难,但这并不是不开放的理由。公共体育场地不可能量需而供,尤其是规模型的体育场馆,建设与管理成本太高,即便城市再富有,亦不宜提倡大量扩建。换言之,公共体育场地的建设与供给,会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因而,需要政府固守公益伦理,科学合理地向市民开放。


值得警惕的是,体育场地短缺,有可能导致公共体育场地寻租化,如报道披露,广州很多体育场、球场都是收费的,有的体育场甚至私定价目表,变成了营业的性质。利益的壁垒,也会成为体育场地开放共享的障碍。


“僧多粥少”不是公共体育场地开放的瓶颈。要满足社会对体育场地的需求,更考验政府的智慧,懂得把有限的公共体育场地,嵌进体育场地建设和社会体育场地的共享中,同步规划、同步推进。


一方面,政府应推行普适性、实用化的小型体育场地进社区。如,广州将在3年内建100个社区小型足球场,以满足市民对足球场地的需求,这是务实的举措。另一方面,提高社会体育场地资源的利用率,通过法规约束、财政补贴、政府购买等手段,推进机关学校等社会体育场地乃至民间的营业性体育场所的开放共享,让市民低成本获得体育健身资源。


本文来源:大洋网-信息时报,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