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自己活着的感觉,跑步经济再上新台阶

跑步运动和马拉松偏爱经济发达地区,并不是巧合。跑步本身,就代表了一种相对富足的经济状态。随着女性跑者越来越多,跑步消费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2015-09-28 16:20 来源:新浪财经 文/《小康•财智》茧子 0 94227


禹唐体育注:

跑步运动和 马拉松 偏爱 经济发达地区,并不是巧合。跑步本身,就代表了一种相对富足的经济状态。随着女性跑者越来越多,跑步消费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与其说跑步是一种生理学意义上的运动状态,不如说它是一种精神追求。我跑故我在。发现自己活着的感觉。——这也许是跑步最朴素的理论,也许是跑步者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


如今你的朋友圈里如果刷不出来几个跑步爱好者,那么你应该觉得自己有点落伍了。


长走、慢跑、半马、全马……你们城里人真会玩,当好多人还在为达小康生活而在都市里行色匆匆、焦虑不堪甚至夜不成眠的时候,另一部分人已经朝着更健康、更贴近自然、更有境界的玩法出发了。


跑步风潮悄然来临。这两年北京、上海、杭州马拉松的几万个名额都在数小时之内全部抢光——花上好几百元去“自虐”,这是抢什么好东西?


跑步是个好东西。2014年的美国马拉松赛事超过1200场,55万人完赛;国际田联于2006年推出马拉松“大满贯”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马拉松赛,分别在英国伦敦、德国柏林、美国波士顿、芝加哥和纽约,以及亚洲的东京等城市举办。举办地可谓世界最发达经济体。


最有经济实力的地方都争抢着要办的事情,基本上都是既能挣钱又能提升地方美好形象的事。


中国已经意识到跑步经济的魅力,2014年10月,国务院发布46号文《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体育产业、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


46号文提到,争取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当下,跑步无疑是其中发展最为迅猛的市场。


跑步代表的经济实力


2011年,我国人均GDP首次超过5000美元,这是个重要的标志,意味着小康社会的到来。也是这一年,跑步热和马拉松赛事热开始在各大城市蔓延。2011年全国举办了22场马拉松比赛,到2015年,中国田径协会宣布将要举办56场马拉松赛事。


跑步运动和马拉松偏爱经济发达地区,并不是巧合。都市发展的规律是从温饱到小康,而人类需求的层次也是从生存、安全到爱与尊重、自我实现,当城市发达到足够为多数人提供安全舒适的生存环境之后,人们追求精神上的自我也就成了社会发展的必然。


有一段时间,都市里“过劳死”和“失眠”成为热词,这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和城市都到了压力紧绷的疲态甚至崩溃边缘,这时大家必须要找到一个舒缓压力的出口。跑步运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引导和解救了人和城市。


看上去经济门槛最低的跑步运动,背后有着城市发展的强大经济支撑。比如一个正在或者已经进入小康社会的城市,才会逐渐产生对健康、对运动的需求。同时,一个已经不再为温饱奔波劳碌的人,才会有闲暇时间并产生锻炼身体的想法。


据在纽约生活的跑步猫合伙人、CEO兼教练柳欣介绍,在纽约曼哈顿地区,有六百多家跑步俱乐部,几乎每个街角都能随便找到一家。


与此相对,美国专栏作家芭芭拉•艾伦瑞克用几个月的时间体验女服务生等美国底层生活时,发现自己每天累成狗,根本没有锻炼和学习的时间。


再看看跑步者们的装备,已经从“只需要一双鞋”发展到了从头到脚的装备:遮阳帽、运动耳机、防风眼镜、速干衣、计步器、心率计、智能手环、压缩裤、吸汗袜、背包、水壶、腰包、能量饼干……最好再来一双能记录步态的智能跑步鞋。


根据近期《新快报》对广州30名跑步爱好者的调查,超过六成跑友一年花在装备上的费用在3000~4000元,2000元以内(赞助商赞助的跑友除外)、5000元以上装备消费水平的跑友较少。


美国《跑者世界》杂志也在算账,美国跑友跑一辈子(45年)的跑步花费为:普通花费是11322美元,中档花费是43465美元,奢侈花费是163557美元。平均下来每年普通花费大约分别是1500元人民币、6000元人民币和2.2万元人民币。


当城市经济水平尚未小康时,跑步是没法提上日常议事日程的。显而易见,跑步本身就代表了一种相对富足的经济状态。


跑出来的产业 


在2011年的中国(国际)休闲论坛上,央视名嘴刘建宏说,他几乎每天都要慢跑五六公里,出差两天以上就要带上一双跑鞋。


现在,光有一双跑鞋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跑步爱好者。专业的跑鞋和跑袜都装上芯片了,更不用说必备的速干和吸汗的跑步衣裤,遮阳的帽子和眼镜要有吧,装水和零食的背包要有吧,记录跑步数据的智能手机APP或者手表、手环也是必备品。


随着女性跑者越来越多,跑步消费又上了一个新台阶。犹太人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女人的钱最好赚。


有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跑步装备的营业总额已经达到了300亿元。在全球运动装备共计约3330亿美元的销售额中,跑步产业就占据了其中的30%。有美国的研究机构表示,全球体育市场平均每年以5%的速度增长。据此测算,中国的这一市场在10年后达到46号文提出的5万亿目标,并非遥不可及。


这是个互联网+的时代,跑步、运动软件雨后春笋一般在移动终端上出现。2014年有12家运动APP获得了风投。在苹果和安卓市场中搜索“跑步”相关软件都会出来好几百家。据估计,咕咚的估值已经从50万元人民币增至1.5亿美元(约合9.4亿元人民币)。


APP软件可以为跑者计算心率、消耗热量、记录跑步路线……更关键的是提供跑步社交,在跑步的圈子里上传成绩,互相交流。社交类APP大多为免费的,也有不少收费几十元的跑步训练教程,比如用于专业马拉松及半程马拉松训练的APP。


跑步还促进了可穿戴设备的兴起。耐克FuelBand、FitBit在内的各种手环产品价格高达千元,也挡不住跑者的购买热情;集成了四个传感器的苹果手表Apple Watch内建了“活动”与“体能训练”软件,可监测用户每天活动和训练的情况,最低售价超过2500元,但仍是果粉的最爱;就连以生产游戏鼠标键盘享誉世界的Razer,也迫不及待地发布了手环Nabu。


国内以小米手环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质优价廉,不仅迅速成长为世界销量第三的手环产品,还与李宁公司合作开发智能跑鞋,成为国内可穿戴设备的领军企业。


世界体育用品联合会亚洲区理事海伦•福特认为,从世界发展趋势看,可穿戴设备的销售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其中腕带去年的销量是1770万个,而今年将增加到4470万个,到2019年预计会超过1亿个。相关机构的统计数据表明,2015年中国可穿戴设备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00亿元。


业内人士预测,2016年智能硬件产品会有约500亿美元的市场,而2017年全球体育用品市场的交易额可达2660亿美元。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互联网时代的跑步运动还带动了传统的保险行业。小米手环与国内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保险开发出一项可穿戴设备与运动大数据结合的健康管理计划——“步步保”,将用户运动量作为重大疾病保险的定价依据,用户可用每日的运动量抵扣保费,来换取专属于自己的保额高达20万的健康保险保障。


该产品上线仅一周时间就吸引了5万用户注册,让保险公司跌破眼镜,迅速被保险行业当作传奇,因为,这个数字在互联网公司看来不觉得巨大,但是在保险行业这是个天文数字。


除此之外,跑步还开拓出“马拉松旅游”,辗转于国内外各个城市跑个马拉松成为新的时尚。去哪儿网专门定制一条马拉松自由行打包线路,其相关负责人透露:“没想到马拉松竟能这么火,活动上线3小时即收到数百专业跑者报名邮件,300多位用户下单,负责的项目组需加班加点确认订单。”携程网相关人员也表示,此前台北马拉松就曾让厦门赴台自由行掀起小高潮,一些跑友圈都是“成团”报名,也曾一度令台北酒店价格折扣上浮。


如今由路跑带动的境外旅游已经成为不少旅行社的业务之一。以悉尼马拉松赛为例,报名费1000元出头,在当地待上三四天的整个费用约在2万元。希腊雅典是马拉松的发源地,有旅行社推出雅典马拉松7天旅行团,团费在13000元左右。


马拉松的诱惑


马拉松是跑步者的终极梦想,举办马拉松赛事,是城市的梦想。能否为赛事提供完善的服务,是城市举办者的另一场战争。


举办一场马拉松,参与者众多,报名费、赞助费都很可观。更重要的是,比赛带动了城市的酒店、餐饮、交通与其他旅游收入。有人估算过杭州马拉松比赛,举办成本约1200万元,毛收入达2000余万元。这还是不到一万人的比赛,而在国际一线城市举办的赛事,人数都在两万以上,收入更加丰厚,当然,成本也不低。


一场成功举办而不被参与者“吐槽”的马拉松,城市除了要准备好一条既安全又能展示城市风采的路线之外,还要准备好沿途的厕所、饮料和食品、医疗服务,以及奖励物品等。


纽约2013年马拉松赛事公布的数据为:在比赛起点准备了30144根跑步能量棒、93600瓶饮用水、1800加仑佳得乐运动饮料,55000杯咖啡;赛道沿线设置了2374个流动式厕所、2271个固定公厕和95个残疾人无障碍厕所;提供62370加仑饮用水、32040加仑佳得乐运动饮料、2300000个纸杯;60000根能量条;比赛终点为选手准备了55000块奖牌和56000套饮料和点心。


医疗援助方面准备了38个医疗急救站,包括30个心脏电击除颤器、12530磅冰块、14000卷绷带、53800瓶盐分补充剂、220桶凡士林、311只温度计,20450个压舌板,52000片对乙酰氨基酚和475个帆布床。


东京马拉松赛事作为国际田联“大满贯”后起之秀,短短两年就被评为金标赛事。2013年组织者对外公布的数据包括:起点处设置了618个厕所,沿途396个厕所,终点8台足部温泉,可供128人使用;警备人员5200人、13000件可回收工作服和39000个行李袋;交通规则传单305万张和海报3万张;沿途15个补给站,提供404000杯水,准备了电解质饮料447000杯和纸杯947000个;50000份营养食品;带馅小面包15000个、巧克力小面包约13000个、梅干24000个、巧克力40000粒、葡萄糖31000粒、盐糖22000粒,香蕉96000个、西红柿36000个、蜜柑37000个。


发达城市不仅仅用数据说话,在各种贴心服务方面也是一个比一个用心。柏林马拉松上,组织者会特别安排骑自行车专员穿梭在跑者中,运动员甚至不用专程赶往补给站,他们会恰到时机地朝你递上饮料和能量棒;巴黎和芝加哥的马拉松,组织者每年都聘请超过100人的“马拉松速配员”,帮助选手在目标时间内抵达终点,速配员们绑着有色气球奔跑在赛道上,总共六种颜色的气球代表六个不同的参考时间,跑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跟随哪一种速度。伦敦马拉松注重低碳和环保,“保证所有盛放排泄物的容器都是当地生产;厕所内使用的材料确保不含甲醛,厕所内的卫生纸是再生纸。”


再看看国内很多跑者对组织者抱怨“厕所不够”、“受伤了让我们自己去医院”、“奖牌没有了”……方兴未艾的国内马拉松,离真正的金标赛事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精神与信仰的力量


跑者毛大庆说,如果你没有信仰,请把跑步当作信仰;跑者张朝阳说,跑步是一种禅修;跑者魏江雷说,我们有一种奔跑的人生态度;跑者陈明说,石闲生苔,人闲生病。多虐虐自己,一切就好了。


与其说跑步是一种生理学意义上的运动状态,不如说它是一种精神追求。跑步的人快乐、有精气神儿、积极向上,不言自明。一个精神上有追求、行动上积极的人,在实践与工作中似乎更有力量,更有号召力,更容易成功。


希望在自己墓志铭上写“作家(兼跑者)”的村上春树,在其著作《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中,用细腻准确的文字记录着他自己跑步的状态和跑时的思维活动:


跑步便成为我日常生活的一根支柱。我跑得相当认真。非要举出具体的数字加以说明,便意味着每星期跑六十公里,亦即说每周跑六天,每天跑十公里。由于二十多年从不间断地跑步,我的躯体和精神大致朝着良好的方向得到了强化。 我从一九八二年的秋天开始跑步,持续跑了将近二十三年,几乎每天都坚持慢跑,每年至少跑一次全程马拉松——算起来,迄今共跑了二十三次。


……写小说很像跑全程马拉松,对于创作者而言,其动机安安静静、确确实实地存在于自身内部,不应向外部去寻求形式与标准。 


……超级马拉松带给我的种种东西之中,意义最重要的,却不在肉体上,而是在精神上。它带给我的,是某种精神上的虚脱之感。等我觉察到时,一种似乎称为“跑者蓝调”的东西,仿佛薄膜一般将我缠裹起来。


……在肉体上是痛苦的,在精神上,令人沮丧的局面有时也会出现。不过“痛苦”对于这一运动,乃是前提条件般的东西。正因为痛苦,正因为刻意经历这痛苦,我才从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活着的感觉,至少是发现一部分。


我跑故我在。发现自己活着的感觉。


——这也许是跑步最朴素的理论,也许是跑步者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


本文转载自新浪财经,原标题:体育产业10年后或达5万亿 跑步消费女人钱最好赚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