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评 | 版权 体育媒体的生死线

得版权者得天下,在新媒体范畴内早就演变成了普遍规律。今年,体育垂直新媒体就体育版权的争夺呈现白热火态势。

2015-09-02 17:30 来源:金融中国 0 56737


得版权者得天下,在新媒体范畴内早就演变成了普遍规律。今年,体育垂直新媒体就体育版权的争夺呈现白热火态势。


版权之争早就暗流汹涌,今年积蓄已久的力量集中爆发。腾讯独家拿下NBA五年数字媒体的版权,乐视体育在英超、欧冠等领域也开始发力。关于版权争夺的话题刚沉寂了没几天,PPTV体育以2.5亿欧元的价格获得2015-2020年西甲联赛中国地区独家全媒体版权的消息就传来了出来。


版权争夺战的硝烟并未散去,各体育垂直新媒体对包括中超在内的众多优质版权虎视眈眈。但在版权购买方面,却存在两种模式,一种瞄准了大众版权资源,另外一种则是囤积小众版权。究竟哪种模式才是良性的采购方向呢?版权囤积真的对体育产业发展大有裨益吗?


体育直播与国民体育热情密切相关


国务院在去年年底下发了46号文件。文件指出,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将会超过5万亿。这给体育产业发展注入了一股强心剂。之前被边缘化的体育产业瞬间成为了“风口”,资本市场的大量涌进,让体育领域的新媒体公司胃口大开。


它们大都希望借体育产业发展的东风,有所作为。同时,在整个体育产业的发展中,体育媒体的作用不可忽视,也会反作用于这股浪潮。不夸张的说,体育媒体与国民的体育热情是休戚相关的。


在激发国民体育热情方面,体育垂直新媒体公司,尤其是其赛事的直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说体育直播在整个体育媒体中占据大半壁江山并不为过。毕竟,大多数优质体育赛事资源都在国外。即便是中超,能亲临现场的球迷在整个球迷群中所占比率并不高。从各大门户、视频网站和体育APP的流量来看,直播的流量也是领先于点播和资讯。


综上可以看出,体育垂直新媒体若想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增砖添瓦,赛事直播是重中之重。为了最大化发挥自己的潜能,体育媒体应该尽力采买符合大众胃口、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版权。唯有如此,方能进一步激发国民的热情与关注度,真正能够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助推剂,而不是绊马索。


聚焦大众版权才符合发展趋势


圈内人大都了解,体育赛事存在“二八法则”,既20%的赛事享受着80%的关注度,余下80%赛事只能分享剩下20%的关注度。由于橄榄球、棒球、冰球等赛事在中国关注度偏低,在中国,大约只有百的分之十几赛事享受着高关注度。


对于中国球迷而言,最为受关注的体育赛事是NBA、中超、CBA、英超、欧冠,网球四大满贯以及F1等赛事。而当李娜退役、央视不转播F1之后,网球和F1这两个群众基础比足篮球薄弱的项目影响力也有了一定缩水。稍加归纳便可看出,以NBA为代表的篮球和欧洲五大联赛、欧冠、中超为代表的足球是两个超级大赛事。


数据上也能对此给予佐证。国内NBA用户的数量占到了总体体育赛事受众的40%,而据NBA中国总裁舒德伟表示,2013-14赛季有6亿中国观众至少观看过一场NBA转播,也就是说差不多每两个中国人去年就看过一次NBA比赛。英超受众略低于NBA,据知名足球调研机构Premier League Season Review和Repucom报告显示,英超在中国的球迷数量为1.7亿。而欧冠受制于时间的限制,用户数量则低于英超。中超则拥有相对强大的用户基数,根据央视的统计,中超的收视率远在德甲、西甲之上。其他项目无法给足篮构成实质性威胁。


只有拥有大量的大众版权,才能真正服务于更大基数的用户,激发他们的体育热情。从大众版权数量上来看,腾讯独享NBA,全年可提供1500+场次的NBA赛事直播。此外,他们与乐视、新浪共享英超、德甲、欧冠,而中超版权各家平台雨露均沾。乐视缺少NBA,英超、欧冠以及中超是他们的战略重点。PPTV体育则是以西甲、CBA、中超为主打。不难看出,腾讯所拥有的版权覆盖的用户数量远远将同行甩在了身后。


与腾讯比起来,其他竞争对手还有一招就是囤积了众多小众版权。不过,这些小众版权没有流量,缺少变现能力,不仅无助于提升平台的影响力,还分散了其精力和财力,成为了一种掣肘。至于囤积版权是否是一种良性的版权采购方向?我想答案已经不言自明。


体育媒体就是应该将主要精力瞄准大众版权。无论是用户数量、变现能力,还是对体育产业发展的影响方面,大众版权所产生的效用几何级数倍于小众版权。站在体育产业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腾讯体育所做出的选择更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本文转载自金融中国,原标题:体育媒体应更聚焦大众版权领域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