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办大型赛事后的场馆,该如何合理利用?

随着北京2022年冬季奥运会的申办成功,比赛场馆的兴建和后期使用问题也随之而来。此次冬奥会所需的12个比赛场馆中,将有11个由现有场馆改造而成。

2015-08-21 16:00 来源:南方日报 文/曹菲 肖宪裕 韩林莹 0 142631


禹唐体育注:

随着北京2022年冬季奥运会的申办成功,比赛场馆的兴建和后期使用问题也随之而来。令人欣喜的是,此次冬奥会所需的12个比赛场馆中,将有11个由现有场馆改造而成。

大型体育竞赛场馆的赛后利用问题一直是世界性的难题。曾经成功举办过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全国运动会、亚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的广州,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据了解,为举办2010年亚运会,广州新建比赛场馆12个,其中包括位于大学城体育中心的广州自行车轮滑极限运动中心和大学城广工板球场。5年过去了,这些比赛场馆渐渐被人遗忘。广州大学城亚运场馆使用现状如何,在经营管理中又遇到哪些困境?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

冷冷清清,场馆大多无人问津

广州大学城体育中心位于大学城中心区生态公园北部,占地约26.9万平方米。中心内包括主体育场、田径训练副场、自行车馆、轮滑馆、攀岩场、小轮车场和极限运动公园等7个场馆,场馆呈链条式分布。

记者首先来到距离高校宿舍区较近的中心体育场。体育场大门紧闭,周围空地也无行人活动。场外墙上张贴的开放时间表显示,该场并不免费对外开放,使用租赁费为1200元/小时。

不远处,设有2500个座位的自行车馆同样冷清。绕场馆一周,除在东大门外修剪草坪的一名物业人员外,记者没看到其他行人经过。场馆二层平台上4张乒乓球台因久未使用而布满灰尘。

相较于二层平台的空无一人,自行车馆一层稍显热闹。一层部分空间被一家健身房承包。而自行车竞赛场中心场地则贴上地胶成为羽毛球场。场地内4人正在练球,其中一人告诉记者,场馆上午8时至10时免费开放,前来练球的人相对较多。其余时段按照每小时60元的价格收费。

与自行车馆相比,旁边的攀岩场、轮滑场和小轮车场显得更加“寂寞”。3个开放式的场地内均无人运动。记者看到部分攀岩设备螺丝松动,铺垫的厚海绵因连日阴雨而发霉。除此之外,位于广东工业大学的板球场同样无人问津。


这个拥有2000个固定坐席、直径150米草坪的板球场,是国内唯一的标准板球场。

从7月底到8月初,记者先后两次前往大学城体育中心实地走访,看到的都是空旷无人的景象。而大学城体育中心官网公告栏显示,攀岩场上次举办赛事是2014年11月。


从2011年至今,攀岩场共举办过6次比赛,频率勉强达到一年一次。自行车场馆除举办比赛和活动外,还将场地中心改造为羽毛球场,以吸引周边大学生和市民。但是,多名在大学城读书的学生表示,各自学校内均有足够的羽毛球场地,且收费是自行车场的一半。

使用现状,7馆每年赛事少

广州市体育局广州大学城体育中心主任蔡成林介绍,从2011年到2015年上半年,大学城体育中心7个场馆每年举办体育赛事的总数依次为8项、11项、13项、10项和14项。这些赛事中,还包括“全国山地自行车联赛”等由大学城体育中心承办而非直接使用场馆的比赛。

而对于使用频率是否达到此类大型场馆的赛后使用标准、各项赛事的观众上座率如何等问题,蔡成林表示并不清楚。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庹权则认为,平均每个场馆一年举办一场比赛的使用频率是非常低的。

蔡成林介绍,除了承办体育赛事,大学城体育中心还将场地租赁给足球、自行车等运动队,用于日常训练。“广州富力足球俱乐部常年租用我们体育场副场用作一线队伍训练基地。”

根据大学城体育中心提供的数据,从2011年到2015年的场馆投入分别为298.74万元、711万元、804.83万元、1103.44万元和895万元,经营收入2011年约为124.18万元、2012年约为347.37万元、2013年和2014年的场馆经营收入为600万元左右,预计2015年场馆经营收入将超过600万元。

从数据来看,场馆每年的管理投入均超过经营收入。蔡成林表示“场馆是为公众服务的,并不以盈利为目的”。

那么,7个场馆是否发挥了应有的社会效益?资料显示,2015年上半年各场馆累计开放达29184小时,接待进场活动市民群众合计75323人次,接待人数同比2014年增长约50%。今年上半年,各场馆平均每月人流量约为1.2万人次,每日人流量约为400人次。

从数据来看,场馆每年的管理投入均超过经营收入。对于大学城体育场馆管理是否需要达到收支平衡,以及是否需要收回近5亿元的建设成本等问题,蔡成林表示场馆并不以盈利为目的。


但是在庹权看来,空洞的数字并不能准确反映场馆的使用效应。“体育场馆的功能主要有两个,一是承办体育比赛,二是供市民进行体育运动。如果市民进场地只是参观一下,场馆就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他说。

而对于大学生普遍抱怨的免费开放时间过短、场地收费过高等问题,蔡成林强调,中心内12个开放项目的收费标准,都已由物价局批复。为吸引大学生,部分场馆也制定了相应的优惠政策。如使用自行车馆内羽毛球场地的大学生,凭学生证可享受五折优惠。

专家意见:应结合高校,因地制宜利用

由于大学城远离市区、交通不便等原因,各场馆始终存在人气不足的问题。

此外,部分场馆专业性强、功能相对单一,较难满足市民日益多样化、多元化的体育文化需求,是场馆“门庭冷落”的另一因素。如板球、竞速自行车和攀岩,三项运动在国内的普及率并不高,普通人根本不懂如何使用场馆,加之全国每年举办的相关赛事也比较少,场馆自然在全年大部分时间处于闲置状态。

另外,蔡成林介绍,场地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也是阻碍中心内场馆发展的原因之一。而在庹权看来,想要提高大型竞赛场馆的赛后利用率,相关部门在规划、建设场馆之初,就必须秉持“瞻前顾后”的态度,将后续利用问题考虑在内。


“有人诟病大学城体育中心地理位置过于偏僻,但是如果在规划之初就是为了与高校结合,这就是一种值得肯定的利用方式。


”庹权介绍,现在国外兴起了一种叫做“城市综合体”的模式,即将体育场馆看作是一个更大规模建筑群的一部分,使体育建筑与其他建筑相融合,体育功能与其他功能相补充。其中一种形式,就是将体育场馆与教育相配套,充分发挥场馆在青少年教育方面的基础性作用。

“将板球场或者攀岩、轮滑等极限运动场馆建设在大学城是否合理,这件事情是值得商榷的。”庹权说。按照大学城体育中心的解释,将极限运动场馆建在大学城,是因为年轻人为极限运动的主要人群。


但他认为,目前广州高校对高危运动项目持谨慎态度,因此并未开设极限运动课程,对相应场馆设施便无硬性需求。“如果规划之初能与大学城各高校会商,听取他们的意见,可以有效降低极限运动场馆常年空置的风险”。


“一个场馆在设计的时候,就要预留改造和开发的空间。”庹权说,如果一个场馆每年只能举办一次大型赛事,且无法吸引足够的受众,那么就没有建成大型、高规格场馆的必要。


以大学城自行车馆为例,每年的专业竞速自行车比赛并不多,而普通人根本不可能使用大坡度的赛道。除去设有2000个座位和专业场地自行车赛道,中间剩下的空间不到四分之一,仅把剩余空间改造成为羽毛球场,浪费非常大。

庹权介绍,搭建临时看台,甚至修建临时场馆,是避免浪费的一种方式。这么一来,也减轻了管理和维护场馆的负担。在场馆的日常使用方面,他认为,大学城体育中心还应加强与各高校的合作,注重开发大学生这一庞大受众。


一方面,可以协助各高校创办攀岩、轮滑、板球等协会,促进高校有组织地利用场馆。另一方面,体育系统还可与高校联合进行规划,在高校开设相关课程,通过体育教育培养大学生对相关运动的兴趣,以提高这一群体的参与积极性。


本文转载自南方日报,原标题:大赛之后 场馆该如何使用?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