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体育电影能不能摆脱爱情片的俗套来场真正的破风?

相比之下,作为体育大国,同时也是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我国体育类型电影却堪称冷门。

2015-08-11 10:17 来源:综合自新华社、新京报(文/姜姜匠) 0 26493


禹唐体育注:

上周四上映的饿《破风》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体育电影的关注。《破风》首映三天票房入账5000万元,虽然算不上市场黑马,但也树立了这一国产体育题材影视作品的新标杆。由于体育类题材不好拍,而市场号召力也不足,导致了近年来国产体育运动片极度匮乏。《破风》可以算是今年来该类型影片的一个突破,但片中王珞丹、彭于晏、窦骁这段三角恋的感情戏颇有些鸡肋,连发展过程都太显俗套。国产体育电影就不能摆脱所谓青春爱情片的俗套吗?体育电影又要如何破风?


新上映的电影《破风》出自一直擅长拍摄体育青春片的导演林超贤之手。所谓“破风”,是车队里负责指引、开路的骑手。破风手承受风阻,接近终点时让开,由冲刺手完成比赛。该片除了激烈刺激的比赛画面,更探讨了年轻人的成长和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挫折和领悟,传递着一股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正能量。


“作为一个自行车竞技的团队,破风手是必须的,但最终只有冲刺手站上领奖台接受掌声与欢呼。谁来为队友排除阻力、为团队牺牲?这不仅是自行车队里的哲学。每个人生活里都有破风手,父母、老师、朋友等。这样的一个身份充满矛盾和张力的角色对于好电影来说不可多得。”林超贤说。


类似的“破风手”还有不少,比如长跑中的领跑,甚至把创作的脑洞继续开向整个体育世界时,会想到太多可拍摄的题材,但在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国内,体育电影竟然寥寥。或许是对试水成本的担忧,又或许是培养观众需要时间,不论原因如何,吃这口螃蟹的风险显然不小。如此看来,林超贤导演的《破风》为国产体育电影作出的表率和类型开拓的精神,首先赢得了基础分数。


电影的前三十多分钟是几场精彩的竞技场面。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里写道:“跑步时,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小宇宙。你感到风、空气、光,听到嘈杂、话语、自己的心跳,似想非想之间,很可能下一秒袭击你的就是一个机灵的火花。”这种微妙的个体体验,在《破风》里有不少展现。大量的特写镜头和航拍镜头交织着,瞄准了车链、肌肉、心率表和冲刺时张大的嘴。除了单人动作的多角度呈现,赛事全貌、竞争关系也被紧凑地剪辑在一起,观众得以尽快进入“赛况”,跨过自行车运动的规则门槛,建立一种真切的体验感。


虽然绝大多数体育电影都有励志类型的基因,但是风格却有差异,可以如《摔角手》般悲情复杂,在挣扎中挖掘亮光,也可以如《弱点》般轻快喜人、笑中带泪,像一部温情叙事片。《破风》的风格,从各个角度看都是正面阳光的。它的取材阳光,比如在需要突破极限的比赛里,没有任何一个人物是偏执病态到不可救药的;它的画风阳光,电影里一水儿都是健康肌肉和挺拔骨骼;它的视角阳光,并没有在诸如黑市、禁药和收买选手的阴暗伎俩上刻意做戏,避开了压抑不安的观感。


电影在满意度较高的结尾部分,也充分展现了这种阳光的亮色调。三个男主角都完成了板正自我、超越过去的修行:彭于晏的角色突破了暴烈的好胜心,甘于做比赛中的配角,窦骁的角色勇敢地直面过往耻辱,重新出发。电影里没有设定明显的反派,只是在讲述三个重情义之人的博弈,因此结尾的一场激烈赛事更像是势必会发生的大团圆。对于看重剧情的观众来讲,这或许是扫兴的,但是《破风》也因此更贴合了青春励志的类型。


这样的电影对身体是有一定排毒功效的。它所讲的热血和青春不需要琼瑶戏和古惑仔,而是让观众们体验着世界各地的骑行胜地,最终在暴烈的阳光下,观看一场自我突破的大和解。这让我对林导本人产生了些许想象,透过作品会觉得这是个温和的铁汉。想起他的上一部体育作品《激战》里的一场戏,摇臂镜头里的张家辉在海岸边跑步时,背景音乐是《Sound of Silence》,那个时刻我觉得暖光铺满了屏。


遗憾的是,《破风》里并没有相搭得宜的爱情戏。王珞丹饰演的女车手和两位男主角之间的爱情戏很生硬,某几处配着温吞的背景音乐,似乎立起一个“正在谈情,闲事勿扰”的牌子,和电影的整体气质粘黏不上。同时,对于主角们场外训练和日常生活的描写太少。既然花了篇幅诉说爱情,却没把爱情线和励志主题做出更巧妙的搭合,此为另一番可惜。


整体来讲,《破风》在国产体育电影的空缺里补上了一些惊喜,更多的空缺填补需要靠市场需求和可观的商业回报来驱动。观众的期盼势必是个增量——我们能感受到更多的身边人在关注体育,且在日常运动中尝到身体回报的甜头。带着运动经验和村上描述的“机灵的火花”,观众和未来的体育电影将做出质量更高的互动。而剩下的事情,需要更多像林超贤这样的电影人来完成。


洋溢着荷尔蒙的体育竞技一直被视作影视剧的好题材。《李娜》的编剧由因《中国合伙人》声名鹊起的张冀担纲。他认为,传统的类型已经在中国市场比较热的情况下处于“式微”,作为编剧如果想突破的话,体育类型电影是一个上佳的选择。体育本身的魅力和故事性,是任何一个编剧都非常向往的题材模式。


反观当下的华语片市场,同质化仍是顽疾。近年来,青春喜剧类型片泛滥,除了怀旧风盛行,改编畅销小说似乎为这类电影的“速成”提供了基础。2015年的华语电影面目日益多元,尤其进入暑期档《大圣归来》《捉妖记》等电影叫好又叫座。相比之下,作为体育大国,同时也是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我国体育类型电影却堪称冷门。


据统计,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历程中,体育电影只有百部左右。许多人对于此类电影的记忆甚至还停留在80年代的《女篮五号》《沙鸥》等。而在好莱坞,各类型体育项目都有与之相对应的热门影片,而近年来还有《百万美元宝贝》《一球成名》《我爱贝克汉姆》等获得了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双丰收。


因此,当北京申办冬奥会成功的喜讯传来,有业内人士认为,这将催热体育影视的崛起,体育类型电影是一片远未过剩的“新蓝海”。


北京比格魔威文化传播公司负责人章杰介绍,《破风》上映后首周票房并不理想。“我们市场遇到一个巨大的困境就是,我们体育人口很多,但是真正去从事体育电影拍摄与制作的人不多,因为体育竞技片对于演员、导演、设备、投入时间等要求更高,很少能以小博大,这就决定了体育电影在中国仍是短板。只有获得了票房和口碑,体育类型片才有可能迎来发展。”


去年以来,我国将全民健身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有关人士认为,体育产业化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任何一项运动都需要资本的扶持和文化沃土的培养。冬奥会申办成功固然是一种国家体育强盛的标志,但体育产业真正的发展,还要让体育变得流行起来,变成大众流行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文艺评论人石述思看来,欧美体育电影发达,其成功基石是每一项运动背后数以千万计的拥趸。一个以体育运动作为周末活动的家庭,自然而然就是体育电影的目标受众。反观国内,虽有国家战略,但说“体育是我们的生活方式”为时尚早。


“我是相对乐观的。现在马甲线、运动手环、咕咚健身……微信朋友圈里晒健身的人越来越多,说明这块土壤逐步在培育。有体育电影要先有体育文化,中国体育题材电影是可以看见曙光的,也是有市场的。”章杰说。


本文综合自新华社、新京报,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