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功夫产业化,孰是孰非?

近年来,少林寺的商业化步伐迈得越来越快,其商业化的基础多多少少都与体育产业有关,毕竟功夫是少林寺最让人熟知的一个标签。

2015-07-30 15:10 来源:禹唐体育 0 95973


禹唐体育注:

近年来,少林寺的商业化步伐迈得越来越快,其商业化的基础多多少少都与 体育产业 有关,毕竟 功夫 是少林寺最让人熟知的一个标签。而最近有关少林寺方丈私生活问题的风波又再一次使大众的目光聚焦在了这座古刹上。

 

七月二十五日,网友“释正义”发表《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这只大老虎,谁来监督?》的网帖,帖子批判了释永信的私生活,并称其涉及侵占寺庙财产等问题。帖子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第二日,少林寺回应称该网帖系诽谤,已报警。之后该事件被各大媒体报道转载从而进一步发酵。

 

撇开少林寺方丈的个人问题不谈,借此契机我们来关注一下少林寺的商业化问题。因为少林寺的商业化推广是以其“少林功夫”而非纯粹的佛教寺庙来进行的,因此多多少少也算是体育产业圈的事儿了。当然,比起一般的体育公司,少林寺因为其宗教性因此非常特殊。今天让我们来谈谈它的商业化真的是被允许与被需要的吗?

 

商业版图的建立

 

我们先来看一下以“少林功夫”为标签起家的少林寺宏大而又精细的商业版图。

 

1982年对于少林寺而言无疑是一个十分有影响力的年份。随着电影《少林寺》的大热,少林功夫的形象深入人心,在人们对少林功夫津津乐道的时候,源源不断的优秀影视与文学作品都对少林功夫品牌或者说形象的树立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那个人们娱乐形式单一的年代,优秀的文娱作品集体自发对少林功夫来了个口碑营销,因此全中国的人民或多或少都会受此影响而对少林功夫及其背后的少林寺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一份情感所带来的影响力实在太大,少林寺也自觉不自觉地被卷入了商业化的浪潮中。

 

在文娱作品中少林寺代表性的少林功夫在1989年成立了武僧团,并于次年开始在以日本为起点的超过六十个国家进行演出,取得了非常不错的反响。而围绕着“少林功夫”这一招牌,少林寺的商业运作模式显得比许多公司还更加完善与细致。

 

1998年,少林寺成立了少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并在之后改为少林无形资产管理公司。并在2005年首次授权网络游戏《少林传奇》的制作,,少林事业也因此获得38万元的知识产权出让费。

 


而在2005年,少林书局成立,并出版发型了包括《少林功夫》在内的众多图书。而围绕着功夫产业,2004年起少林寺还陆续在奥地利、美国、英国、德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建立了超过四十个文化中心来扩大其品牌的影响力。

 

不仅如此,少林文化传播公司、互联网平台建立、电商平台产品输出甚至少林药品、少林食品也被少林寺推向市场。而这还仅仅是和少林功夫相关的,其他讲座、香堂、期刊杂志甚至托管其他寺庙等业务也都是少林商业化版图中的组成部分。

 

回头细细想来,我们才发现少林寺作为一个宗教性的寺庙,已经在商业化的路上走了如此之远,并且很意外地,商业模式丰富、发展思路清晰、定位明确,在这几点上甚至强过市面上大多数的体育公司。

 

宗教真的与体育产业无关吗?

 

或许读者会认为我们关注少林寺这个和体育产业有关系但更多是宗教的话题有点不太适应。也许你们会想,宗教和体育产业有半点关系吗?

 

我们来看看最主流的观点所认为的西方体育产业产生的时代,19世纪,正是西方国家正式踏入现代的年代,而之前呢?为何离体育兴盛的古希腊整整隔了两千多年体育才再一次成为人们生活中所关注的对象?

 

因为篇幅的关系与主题的定位问题,我们在这点上只能很笼统地说在那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里,绝大多数的欧洲国家正是处于基督教思想或者说教会理解中的、与古希腊文化截然对立的基督教思想的绝对垄断下,而正是18世纪开始的启蒙运动使人的地位再一次得到确立,教会的地位被不断削弱(得益于政教分离的思潮)。而人们也将关注的重点再一次转向了人类自身,包括再一次把身体的重要程度提升到了接近古希腊时期的水平。

 

由此,体育产业则得以有了形成与不断发展的基础。这绝非只是单纯的一个视角,如若我们足够了解教会在启蒙运动前在欧洲的影响力我们就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宗教对体育产业乃至整个体育文化的巨大影响力。

 

 

很幸运的是,佛教的组织比起欧洲教会而言,在文化包容性上实在是强了不少,无论是面对中国本土文化还是之后的外来文化,佛教并无特别强的排他性倾向并主动追求融合。佛教在本土化特别是禅宗出现后,也不免多了些“圆融“的味道。因此这也使佛教面对现代的种种变化也可以及时做出调整,譬如进行自身的科学化论证、政治性参与以及今天我们看到的商业化运作。

 

那么话说回来,少林寺作为一个中国佛教中知名度相当高的文化形象代表,真的有必要在商业化道路上走得如此之远吗?

 

教义上并不需要如此商业

 

少林寺虽然在商业化道路上走得很远,它们的标签少林功夫严格而言也属于搏击类的体育产业,但少林寺说到底还是一个佛教寺庙。那么,对他们而言,是否要把商业化进行得如此彻底这一问题就必须要从教义上来看这样做的必要性。当然因为篇幅和主题限制,我们将不展开来阐述,并且对这个问题上的看法完全基于笔者对于佛教教义的粗浅认识。

 

根本上来说,佛教对于整个世界的理解逻辑就是“苦”与“解脱”,因此在纷繁复杂的佛教概念中,最基础的就是被称为四圣谛的“苦集灭道”。对苦而言,除了我们常见的生老病死以外,还有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取蕴,统称为八苦。当然说这是苦本身也是一种“二”,由此也会有许多关于“不二”观的讨论。

 

这样八种苦汇集到每一个人的个体上之时就成了具体的同时又普遍的现实人生,因此“苦集”后寻求的就是“灭”与“道”。这四圣谛中的苦谛代表着痛苦的现实,集谛代表着缘起的生命,灭谛代表着涅槃的境界而道谛则代表着解脱的方法。

 

 

无论佛教理论多么复杂,四圣谛作为佛教最原始的理论是判断是否一个理论属于佛教的最重要的标准。我们不对理论进行细化只是大概地将佛教眼中的世界介绍给大家。我们应该可以看到,佛教看待世界的目光从根本上是非常的悲观,之后的宽容、慈悲、博爱等等品质也是这样一种悲观的世界观的衍生品。

 

通过佛教的修行,佛教徒们希望破除的有两点。第一就是对主体自我的执着。对佛教徒而言,自我并不是单一、固定、确定的自我,而是一系列因素的组合,而这些因素又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我们执着于个体只是源于我们的“无明”。

 

当破除了对自我的执着后,佛教徒们就希望改变看待世界的眼光。与主体自我一样,出现在我们视野里的所有具体事物也都是由环境的各种要素,并由我们命名的行为来决定它。这也是除四圣谛以外,三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所阐述的问题。

 

在我们给大家以最少的篇幅来构建佛教徒的世界观以及关切点时,我们再回头看看少林寺对商业化孜孜不倦的追求就会明白将少林功夫作为一种产业去推广与包装,这种追求在教义上是不必须的,同时也会让人产生一种荒诞的感觉,毕竟少林寺要构建如此庞大与精细的商业版图可并不是随缘就能达到的,它一定为了追求商业化而付出了许多努力。

 

为财,为名?

 

少林寺将少林功夫作为一种产业去推广与包装,不断开发功夫行业的商业潜力与市场不外乎两个目的,一是财富,二是名声。

 

从追求财富的角度而言,这种对商业化的追求与佛教的教义违背甚远,也让对佛教有着既有印象的广大民众对少林寺过分追求商业化有着极大的意见,这也是为什么当年少林寺可能上市的消息一出来,民间一片责备声,而少林最终也放弃了这个打算的原因。

 

 

不得不说,与商业化的少林寺比起来,人们更愿意看到过着清贫生活、积极面对世间一切苦难勇敢承担、坦然面对的少林僧人形象。这也是之前人们为什么尊敬少林寺乃至佛教的原因,同时也是宗教神圣感的一个重要体现。如今的少林寺凭借着观光门票就足够香火鼎盛,僧人们并没有生存资料上的忧虑,只需要努力修行即可,方丈又何必带领众人去追求过分的商业开发呢?

 

因此若在一切如梦幻泡影的现世中追求财富,那么这在追求上就显得很荒谬。所以我们可以对此进行更加善意地解释,将少林功夫作为一种产业去推广与包装,不断开发功夫行业的商业潜力与市场的行为或许更多的是少林寺在分析当今的时代特征后,为了推广佛教文化而做出的选择。

 

从推广而言商业化是一种选择

 

一个宗教上或许在教义上很清高,但往往在具体推广上——特别是要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则需要注意很多实际性与操作性的东西。

 

 

在谈到商业化作为如今推广宗教的手段而言,我们不妨看看之前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是如何“侵占”中国传统文化市场,从而成为传统文化一部分的。

 

佛教在中国初传期大致有以下几个重要战略。即“引儒证佛”、“以道抗儒”、“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以上至下”、僧团组建、经典翻译、政教结合等。正是牟子、佛图澄、释道安、鸠摩罗什与慧远等这些高僧大德根据当时中国社会的具体情况,并结合佛教的自身情况,制定了正确的宗教传播发展战略,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使得佛教得以在中国立足并且渐渐融入中国文化。

 

佛教在如今已属于中国传统的重要一部分,有着重要且广泛的影响力,其理论纷繁复杂深入,引得无数学者为之着迷,而佛教的很多理念(虽然有些出处来自于婆罗门教),如“缘”、“轮回”、“因果”等等也已经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些无不得益于佛教初传期正确传播发展战略的制定。

 

在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的现代,佛教也面临如何适应现代的问题。一如当年孝作为时代主题时,佛教会通过礼仪之争辩护自己不仅孝,而且比儒家更孝,进入现代后佛教论证过自己的“科学性”,进入过政治组织并经常出现在政治会议中,而面对商业化浪潮,少林寺也在这个问题上做出了回应。

 

因此善意地说来,少林寺将自身的功夫招牌进行包装与推广也是佛教面对世界范围内商业化浪潮的一个回应与推广自身的需要。但不论如何,作为一个佛教寺庙,总让人感觉它与这样的商业化浪潮之间的融合显得有点格格不入。

 

另一方面,少林寺对功夫产业商业价值的不断开发在事实上已经给佛教的名声带来了不好的影响。虽然从教义上而言,每一个修行者并不在意这些污名,但从更宏观的宗教传播策略而言,少林寺这么做的风险无疑也是很大的。

 

 

功夫是所有国人都倍感亲切的一个体育项目,在国际上的影响与口碑也十分不错。可惜的是,少林寺从根源上还是宗教性而非商业性的,因此与众多的体育公司不同,它的宗教性注定了它无法在商业上走得很远,否则就需要其在根本上付出很大的代价。

 

当然对于一般的体育公司而言,看到了少林寺对其功夫产业的包装与推广做得如此之完善后,我们也不妨好好参考一下少林寺的从商之道。


本文系禹唐体育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