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豪门中国行,是机遇,更是挑战

今年夏天,皇家马德里、拜仁慕尼黑、尤文以及米兰双雄等豪门都将相继再次登陆中国。这对于主办方而言,既是机遇,也更是一次挑战。

2015-07-17 15:10 来源:禹唐体育 0 67560


禹唐体育注:

中国的国际商业足球赛已经走过了22个年头。今年,西甲皇家马德里、德甲霸主拜仁慕尼黑、意甲的尤文图斯、米兰双雄等豪门都将相继再次登陆中国,这也为中国球迷能再一次近距离目睹世界顶级强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与机会。而这对于主办方而言,既是机遇,也更是一次挑战。

 

这样的豪门中国行,对球迷而言自然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可以不用远赴欧洲就能看到自己钟爱的球队与球星,自然是乐于其中。而对这些豪门俱乐部而言,它们的目的除了巨额出场费以外就是扩大在中国的影响力以进一步开发中国市场,在休赛期来中国这个拥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新兴资本市场淘得一笔金,顺便拉练一下球队,对俱乐部而言自然也是稳赚不赔。

 

于是,压力就全在赛事主办方一边了,对于他们而言,这是一次机会,也更是一次挑战。

 

所谓商业赛的机遇与挑战当然是与过往豪门中国行的影响力大小挂钩的。要说到其中造成最大影响——换言之运作地最成功的,一个是2003年第一代”银河战舰“的中国行,另一个则是2011年意大利超级杯的米兰德比。

 

第一代银河战舰登陆中国

 

2003年弗洛伦蒂诺的巨星政策使得罗纳尔多、齐达内、贝克汉姆、卡洛斯、菲戈、劳尔以及今年刚离队的卡西齐聚皇家马德里,超豪华阵容至今仍让全世界球迷津津乐道。当时的银河战舰星光如此璀璨以至于皇马中国行的消息引起了国内的轰动。

 

当时赛事主办方安排的皇马的对手则是中国国脚们组成的“龙之队”,规格不可谓不高。比赛开始前,当时还在中央电视台担任足球解说员的黄健翔战斗到了皇马的球员休息室。或许是自己的好奇心使然,也或许是为了满足电视机前全中国球迷的猎奇心理,黄健翔对皇马休息室真是里里外外都详细探究了一番。时而打开球员的衣柜,时而推开球队的卫生间,时而又拎起卡洛斯的球鞋在镜头前端详许久,然后惊呼原来脚劲十足的卡洛斯竟然是穿37码球鞋的小脚。

 

 

经过各种漫长、复杂、冗长的前奏之后,2003年8月2日皇马与中国龙队的比赛终于如期开打,当时西方国家媒体称皇马那一场比赛前的繁琐环节如同一场洲际运动会的开幕式。比赛结果并不出人意料,世界级巨星领衔的队伍4-0华丽地击败了中国龙队。

 

而最让中国球迷印象深刻的画面,当然就是这场比赛结束的那一刻,成百上千的国人涌向皇马的巨星们。包括李毅、孙刚等人在内的中国龙队的队员们也纷纷拉住皇马巨星们要求交换球衣与合影。也正是在那次中国行过程中,罗纳尔多被某品牌请去吃了个饭,结果却被“骗”成了代言人,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自己的肖像权被廉价的用做广告宣传使用了四年。

 

中国方面的当时的青涩表现在包括政府与组织、新闻媒体以及球迷在内的许多人并不知道面对如此豪华阵容的球队时,应该采取一种什么样的姿势来应对,于是疯狂追星的情节也就不奇怪了,甚至某地还莫名其妙授予皇马巨星荣誉市民的称号,现在回头来看也真是十分有趣,当然这也使主办方收获了成功。


 

弗洛伦蒂诺缔造的超豪华阵容让中方支付了高昂的出场费,200万欧元的比赛出场费在当时折合20万人民币1分钟。而且在云南红塔基地集训一周,又让皇马轻松带走70万欧元,10天时间皇马让中国人见识了攫取金钱的速度。

 

事实上2003年皇马中国行对随后中国足球商业比赛市场起到了极大的普及与宣传作用,因为如此大的影响力也使主办商以及赞助商们获益匪浅,而其他豪门看到中国市场的商业价值后也随之变得非常容易被邀请来华踢商业比赛。这样成功的商业赛案例无疑实现了双赢。

 

米兰德比引爆鸟巢

 

2003年皇马中国行之后,很难再有球队的星光能如他们那般璀璨,而当人们习惯了各个豪门在中国的商业赛之后,豪门中国行的魅力也大打折扣。人们开始不满足于纯商业化的比赛,他们开始渴望豪门间真刀真枪对垒的刺激。2011年意大利超级杯的米兰德比正是迎合了人们这样的需求。

 

2011年意大利超级杯,米兰德比在鸟巢上演,“场馆周围及地铁站到处都是球迷,很多球迷都是从外地赶来。”将意大利超级杯引入中国的合力万盛董事长王辉回忆说,那个时候“像过节一样”,那场比赛创造了近8000万元的票房,“很难再有比赛超过这个了”,即便是豪门云集的2012年“热度都比不上”。

 

 

职业而非纯商业的比赛性质、历史悠久的德比品牌,加上国内的众多拥趸,这样的比赛话题性不可谓不足,而主办方运作上的成功也是毋庸置疑。当天晚上在鸟巢的观赛人数大约为7.1万人,即使包括奥运会在内,这也会是鸟巢有史以来看台上坐得最满的一次。

 

除了单场赛事门票收入将近八千万人民币以外,赛事的赞助金额也几乎实现了翻番,而且这么大幅度的增长是建立在赞助商数量减少的基础之上。王辉在当时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自从2009年成功以后,这届赛事有更多的企业来和我们洽谈赞助,但是我们只精选了包括冠名赞助商在内的五六家,即便如此,赞助金额至少增加了80%。”

 

两支球员身价总值达4.7亿欧元的豪华之师不但给中国观众奉献了一场巅峰对决,还共同将这场比赛变成了价值超过1亿元人民币的“肥肉。”包括两队各300万欧元的出场费、门票销售和冠名等在内的市场收益已经突破1亿元人民币,超过四十余家中外电视台进行电视转播。上百家中外媒体申请采访,记者证“一证难求”,7万人涌入体育场。“鸟巢版”意大利超级杯收获了自2003年皇马中国行以来豪门中国行的最大成功。

 

是机遇,更是挑战

 

然而,这只是近年来众多的豪门中国行中为数不多的产生了巨大影响力的个例。总体而言,主办方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如果想运作这样的商业赛,支付国际差旅费、场馆、安保等各种费用需要几百万元,赛事级别高一些的落地费就要上千万元,目前,如皇马这样的俱乐部,其出场费大约在税后250万~300万欧元。

 

除了这笔出场费,主办方还要额外承担400万元的税费,而税费也是成本而非利润。同时,尝到甜头的豪门,出场费纷纷上涨,但要引起轰动效应谈何容易,而若未引起轰动效益,企业的利润何在,宣传效果又从何谈起呢?

 

于是,潜在主办方的积极性在寡淡的收益面前被大大降低。通常情况下,赞助商、门票和电视转播权是商业赛事的主要收益来源,在电视转播收益难以实现的情况下,国内此类赛事则主要依靠赞助商和门票。

 

“中国足球市场的赞助体系太幼稚,很多公司没有培养品牌的意识,企业很少有长期打算,大多数是临时赞助商。”王辉坦言,要没有找到大额赞助商,“肯定会赔”。至于门票,王辉无奈地表示“很多比赛,我们还没正式对外售票,淘宝上已经挂出打折票了。”而这一切,仍在无人监管的处境下成为常态,“很多公司不愿再承受风险,风险意识倒是提高了。”

 

 

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一共能容纳109901名观众的密歇根体育场,在北京时间去年的八月三日涌入109318名观众,而球场上却只是一场国际冠军杯曼联对皇马的热身赛。这创造了美国足球史上单场足球赛的最高上座率,甚至超过了美国“春晚”超级碗的观赛人数,10万人齐喊“C罗”的场面,让人感慨“曾经的足球荒漠如今热情似火”。

 

眼见曾经的“足球荒漠”美国凭借成熟的职业体育操作模式,将国际冠军杯打造成足球豪门眼中的“香饽饽”,王辉表示,现在的中国运营方只有望洋兴叹的份儿。“美国运作体系非常成熟,他们有完善的电视转播体系、赞助体系和观众市场,想做一个商业赛事并不难,做好电视版权,钱就能回来大部分。”

 

此外,在合同和操作上,“通常签在三年以上”,国际冠军杯和俱乐部履行的是长期合同,一支球队赴美一次至少打三四场比赛,“如果按200万欧元一场算,一次打3场,通常450万欧元也会答应,而且路费上也能节省不少。”

 

面对种种这些难点,我们可以看到有许多组织豪门中国行的主办方办这样的商业赛显得有点得不偿失。

 

例如2011年赶上米兰德比的皇马中国行,当时皇马与泰达进行了一场友谊赛,在成本不减当年的情况下上座率状况与影响力都远远不能与8年前银河战舰第一次登陆中国时相媲美。而去年夏天,北京工人体育场外,还有散落在地上的法国超级杯球票。这场由巴黎圣日耳曼队出战甘冈队的职业赛事,在开赛前,580元的球票被以20元廉价销售,这让赛事运作方有种说不出的无奈。

 

 

如今,中国市场已经是被公认的香饽饽,邀请豪门球队来中国踢商业赛或职业赛并不难,难的是主办方如何创新商业模式,通过一系列的产品设计,将赛事包装地足够精美、运作地足够自如。自身通过主办豪门中国行的活动获益,由此继续将更多的豪门球队带入中国市场造福中国球迷,形成良性循环。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职业体育操作模式仍处于向欧美学习的阶段,赛事运营人才与相关经验也较为匮乏。但所幸随着资本实力的增强,我们拥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去锻炼、学习与总结,无论是人才还是经验,离我们也并不那么遥远。


本文部分资料参考中国青年报、体苑杂坛,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0人参与,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