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事公司怎样才能站着挣钱不腰疼?

如何规避“艾弗森中国行”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呢?赛事公司在办赛期间又面临着哪些困难和困惑呢?

2015-07-17 10:31 来源:世界体育用品博览 0 29650


禹唐体育注:

“艾弗森中国行”的闹剧之后,关于赛事运营的话题再度被炒热。是中国赛事公司的办赛能力不足吗?赛事公司在办赛时面临着哪些困难呢?又该如何处理政府与公司市场化的关系呢?


5月29日,NBA传奇球星艾弗森“2015中国行”合肥站上发生了令人啼笑皆非的一幕。主办方合肥蓝奥体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与艾弗森签约的合同中并没有艾弗森上场比赛的条款,但却在售票环节中宣传艾弗森将上场比赛。在被无情“忽悠”后,到场球迷群情激奋。阵阵“退票”声中,蓝奥体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孙亮走到场地中央,向全场球迷下跪道歉,请求原谅。


自古体育比赛中,为胜利激情下跪的有之,为失利懊丧屈膝的有之,但因涉嫌欺诈观众而下跪道歉的恐怕尚属头一遭。


事后,球迷大骂艾弗森是骗子;艾弗森也满腹委屈说再也不想来中国。双方大有老死不相往来的架势。但殊不知,球迷和艾弗森都是受害者。作为赛事主办方的赛事公司才是罪魁祸首。尤其是自去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后,渴望在体育产业市场,尤其是商业性赛事市场中淘金的赛事公司便如雨后春笋,各类赛事也在国内遍地开花。


如何规避“艾弗森中国行”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呢?赛事公司在办赛期间又面临着哪些困难和困惑呢?本刊记者采访了上海久事国际赛事管理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黎微。


政府还是市场?


早在《意见》印发之前,上海便已开启了“3+X”的办赛模式。所谓“3”是指上海三家专业的体育赛事公司;而“X”则代表着体育总会、单项体育协会以及其他各类体育社会组织和赛事公司。“3+X”的办赛模式让上海体育赛事按照“大赛靠专业公司,小赛靠体育协会”的道路有序推进,如此大力度的体育赛事深化改革也让“上海模式”成为全国效仿的对象。


作为三家专业体育赛事公司中的一家,久事国际赛事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其前身正是上海国际赛车场经营有限公司和巴士集团新新体育发展有限公司。经过六年的努力,久事已经初步形成了赛事产品销售、专业市场推广、票务销售、广告经营管理、体育法律服务、赛事数据研究和咨询研究、赛事衍生产品开发经营、专业赛场管理经营等主要专业要素,大型赛事经营管理的自我服务率已到达80%。其中,F1中国大奖赛、上海ATP1000网球大师赛、上海环球马术冠军赛等国际重要商业性赛事均是其旗下所经营的赛事。目前,久事已是国内最为专业的赛事公司之一。


谈及经验,黎微坦言,办赛既离不开政府,又不能忘了市场规律。“一般而言,国际大型赛事的引进是由政府决策、主导、实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升城市国际化形象,推动城市文化建设,带动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这就意味着运营赛事者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最大程度发挥其社会效益,不能以简单逐利为目标。”黎微说。


最大限度地配合政府部门实现社会价值,可以有效地减小办赛阻力和难度。但黎微同时强调,在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同时,认识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也至关重要。“要明确企业发展要依靠政府而不依赖政府。”黎微说。


公司成立之初,正值国际金融危机。与此同时,F1赛事亏损严重,赛场使用率较低,整个公司处在低谷之中。黎微坦言,当时公司上下普遍存在赛事只有靠政府扶持、支持才能维持的不正确认识,导致公司在经营过程中拓展不力,内生动力不足。


面对不利的发展局面,久事调整了经营思路,以市场为导向,创新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我们不断创新赛事的推广和服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赞助企业;同时,我们还努力盘活赛场上的影响力,尝试通过特许授权的方式来经营开发赛事、赛场的无形资产。”黎微说,“我们没有投入任何资金,只是转变了一个观念,便把赛事沉淀在赛场的影响力转化为经济效益。”据黎微介绍,目前上海ATP1000大师赛各类赞助商已超过30家,赞助收入与2009年刚引进时相比翻了一番;而截至2013年,公司无形资产的营收比2009年翻了四番,成为了公司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在中国,常有“背靠大树好乘凉”之说。的确,对于赛事公司而言,背靠政府这颗大树的确关键,但走好市场化道路同样不可忽视。


困难还是困惑?


但即便是久事这样国内顶尖的赛事公司,在赛事运作之中也面临着不小的困难。


“首先是版权问题,这是国内赛事公司一直无法解决的问题。”在欧美等较为发达的体育产业市场,赛事版权是赛事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对此黎微却有着深深的无奈,“公司的赛事是委托上海电视台制作,购买制作版权需要花钱。但没有电视台愿意购买版权,甚至需要我们付费求电视台播出。”


在黎微看来,这是央视过于强势导致的结果,但却也是市场说话的结果,自己无力改变。


“在《意见》出台以前,大型赛事是国家体育总局主办。赛事期间,人员物品出、入关都是由总局向海关总署打报告,相关中心向海关总署发担保函,海关再向相关省市发文。”黎微回忆道,“现在变了,总局不予主办,只能商业化运作。赛事公司与当地海关谈,让海关作为组委会单位加入进来。谈不下来,无论是媒体器材、还是车、马都进不到中国来。”


报关只是赛事公司在经营赛事时面临众多问题中的一个。困难可以解决,但更多是如上所述的难以解决的困惑。


“中国电信是硬伤,网速很难达到赛事要求。”黎微无奈地说道,“而另一个问题更是无法解决。境外媒体报道赛事时要求使用Twitter、Facebook等境外社交媒体。但由于国家政策问题,我们很难满足这方面的需求。”据黎微介绍,这样的问题屡见不鲜,常常造成矛盾和误解,但这是政治环境的不同造成的,他本人无力消解。


也许,在《意见》之后,让更多赛事公司解决困难,消解困惑才能让国内的商业性赛事真正百花齐放。


2015年,言必谈“互联网+”。赛事公司也不能免俗。据黎微介绍,目前所有的赛事公司在新媒体运作上都处于初级阶段,功能大多是数据搜集和宣传平台。但未来“一定可以整合”。“这有助于挖掘数据,进行针对性宣传,并且能够将销售融入进去。”他说。


目前,国内有数目众多的赛事公司,期望借政策东风将自身规模做大的同时,也从侧面推动着我国商业性赛事市场的发展。但发展之路上,难免碰上挫折,偶遇波澜。


惟望国内的体育赛事公司能少下跪,昂着头向前走。


本文转载自世界体育用品博览,原标题:看赛事公司如何站着挣钱不腰疼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