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放血”,新媒体们争夺体育赛事版权的唯一出路

目前整个行业内,购买体育版权的费用正在每年以3-4倍的速度增长,但对于新媒体来说,“忍痛放血”是唯一的出路。

2015-07-14 13:00 来源:钛媒体 文/李小年 0 49742


禹唐体育注:

随着资本在体育产业的深入,以及几大 视频网站 的激烈争夺,体育赛事版权也随之水涨船高。即便是如此,国内新媒体们对于 体育赛事版权 的竞争局面也只是刚刚拉开帷幕。在这种白热化局面下,“放血”似乎成了新媒体们的唯一出路。


通过5亿美元的版权交易,NBA在中国的网络转播权由新浪转至腾讯手中;而英超联赛版权在大陆的转播权也几经转手。几大视频网站的抢夺,体育产业背后的资本运作,都使得体育赛事的版权费用水涨船高。在国务院针对体育产业“放宽赛事转播权限制”的政策利好之下,正在促成体育直播产业的新格局。



6月26日上午,NBA2015赛季选秀大会,柯凡像往常一样坐在演播室里给网友们做直播主持,跟平常不一样的是,这次他坐在了一个新的全虚拟演播室里,说话也更加的小心谨慎,因为这是他首次亮相腾讯NBA直播——在此之前,他在新浪NBA做了五年的直播主持。


这位“草根”解说员的跳槽显得有些无耐。新浪NBA成就了一个“解说员柯凡”,而现在他要想继续自己的解说员梦想,不得不加入腾讯NBA。


今年1月份,NBA与腾讯共同宣布双方将签署一项为期五年的合作伙伴协议。腾讯花了5亿美元成为NBA未来五年在中国唯一的数字媒体合作伙伴,这也是NBA联盟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国际数字媒体合作。


这一天价打包的合作,不仅让腾讯体育获得了NBA的网络独家直播权,还包括NBA30支球队所有比赛的播放权以及其他网络平台播放NBA授权的剩余权限,可以说是完全排它的。双方的合作已在7月1日正式生效,这也意味着新浪和乐视体育的NBA直播征程戛然而止。


自腾讯从新浪手中抢走NBA转播权的那一刻起,就有不少人猜测,柯凡会离开新浪跳槽腾讯,因为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随着NBA版权的易主而跳槽。


NBA最初登录中国时,是和tom.com签订的官方网站合作,那时候还是电视台的黄金时刻,无论从任何一环来说,网络直播都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NBA与tom.com合作的费用只有每年的200万美元左右,当时柯凡就是tom.com中的一员,这也是他解说员职业生涯开始的地方。


在当时的网络环境下,NBA与tom.com的合作并不算成功,简陋的直播间,粗糙的节目包装都带着山寨气息。在和NBA合作结束后,tom.com裁掉了几乎全部新闻中心和体育部门,柯凡现在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是:身边的编辑就在不停地删!删!删!删掉所有的视频点播、删掉标有和NBA官方合作伙伴痕迹的首页、二级页乃至于底级页、甚至要删掉一个服务器内的所有内容。


而那时候,他恰巧在办离职。


离职后的柯凡去了新浪。从2010年起,新浪跟NBA签约了3年,价格是每年700万美元,每天可以播放一两场NBA比赛。2013年,这一价格已经上升到了每年2000万美元,新浪和NBA签的是“2+1”(两年合同,但第3年新浪有优先续约的权力)的授权。


在过去的两年,新浪虽然拿下了网络独家播放权,但NBA并没有把鸡蛋完全放在一个篮子里,在新浪优先选择直播的情况下,乐视体育和腾讯也会获得授权,每周有直播两场NBA赛事的权利,以求把NBA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不过如今,这样三分天下的日子随着腾讯携5亿美元杀入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其中最大的输家怕是新浪了,失去了NBA就相当于失去了新浪体育的“主心骨”,但这对于新浪来说也是无奈的选择。之前每年2000万美元的合作对新浪来说已经是下血本了,现在价格上升了5倍,即便新浪有能力拿下授权,也无法靠NBA直播收回成本。


实际上在这次版权争夺上,乐视体育是腾讯的最大竞争对手,乐视体育负责版权副总裁于航此前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乐视体育给出的报价比腾讯更有诚意。有消息称,乐视在与腾讯的竞争中,曾开出了更高的5年6亿美元标价,但NBA方面最终还是选择了5年5亿美元与腾讯签约。


显然,NBA看重的是腾讯全媒体平台,包括腾讯网、腾讯视频、QQ和手机QQ、QQ空间、微信、腾讯新闻客户端、腾讯视频客户端等移动+PC终端平台。基于此,腾讯体育将直播一个赛季覆盖1500+场次的比赛,同时,腾讯将运营NBA官网+30支球队官网,打造NBA官方唯一中文社区,及100大球星专属社区。


上亿的用户流量,这既是NBA所看重的,也是腾讯体育平台未来最大的优势。它们有多维度的变现渠道,甚至不排除在某些场次直播上采取收费的模式。


而手握NBA这样的高频核心赛事资源,腾讯的野心显然不止于此。腾讯体育资讯部商务合作及市场总经理谢岳峰此前曾表示,腾讯将会以NBA的经营为基础,未来将这些经营经验投入到“腾讯体育”品牌当中,用到奥运会、足球世界杯等更多地赛事版权经营上去。


这与爱奇艺、腾讯视频大肆购买优质版权起家似乎没什么两样,而新媒体之间的竞争,也会让体育版权价格上升的步伐开始大步流星起来。



可以说,新媒体正在拯救英超在中国大陆地区的转播权,英超联赛版权的几经转手就是最好的证明。


2007年,天盛传媒以5000万美元的价格获得英超中国大陆地区的3年转播权。当时天盛传媒曾在大陆推行数字电视的完全付费转播模式,单月英超点播的费用达到188元,要观看全赛季下来则需付1880元的高价。对于习惯了观看免费电视的中国观众来说,收费模式就是自寻死路,高价面前绝大部分球迷选择了拒绝观看英超。


2007年,天盛当年公司数字付费电视业务收入为1298万元,相对每年1600万美元左右的购买价,已经出现了亏损的态势。2008年,更是全年亏损1.9亿元,在2010年8月随即宣告破产,其推行的英超转播全付费模式也彻底失败。


随后,英超的中国转播权归新英体育所获,新英体育以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将合约签到了2019年。但在大部分中国观众依旧不愿付费观赛的情况下,新英体育只能将转播权转卖给有需求的电视台和网站,而这个转售的转播权价格,要比以往任何一个赛季都高出很多。


在2010年,央视就因为英超转播费过高而放弃竞逐英超版权,门户也由于2014赛季英超的转播费用太过高昂,放弃英超的直播权。


但对于正在强势崛起的新媒体面前,英超联赛版权显然是争夺的重点。去年,PPTV与乐视体育获得英超赛事转播权,两家视频网站购买英超单赛季的转播成本都是1100万美元,采取的是免费与付费混搭的收视模式,这一合约价格从之前的100万美元上涨了10倍之多。


目前,英超15-16新赛季网络直播权争夺已经开始,在失去NBA直播权之后,新浪体育于10日宣布已经与英超联赛独家版权商新英体育达成协议,拥有英格兰超级联赛15-16赛季网络直播权。


就在昨天,乐视体育也宣布与英超版权方新英体育达成合作,正式成为2015-16中国大陆地区英超新媒体合作伙伴,将直播2015-16赛季英超全部380场比赛。腾讯体育也放出消息,从8月8日起,腾讯将全程视频直播2015-2016赛季英超比赛。


虽然各方都没有透露具体的签约价格,但可以肯定的是比起去年会有增无减。


2013到2016的3个赛季,英超的国内转播收入是30亿英镑,海外转播收入是14亿英镑,涨幅超过了70%。而在国内,随着新媒体的争夺,英超联赛版权肯定会更上一层楼。



7月10日,PPTV正式宣布分拆体育传媒事业部,成立子公司,迈出了跟乐视体育同样的步伐。


PPTV体育可以说是PPTV的拳头产品,这次分拆独立运营,目的就是加快体育垂直领域的产业布局及资本运作,乐视体育已经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2014年3月,乐视体育在乐视网体育频道的基础上正式成立,成为独立体育赛事直播平台,开始独立运作。


乐视体育一开始就像当年的乐视网起家一样进行卡位战略,大批量的收割体育赛事版权。试图由单一的视频媒体网站的业务形态,发展为基于“赛事运营+内容平台+智能化+增值服务”的全产业链体育生态型公司。在乐视体育的构架中,体育版权是核心资源,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竞争NBA赛事的中国数字媒体独播权失败,其实让乐视很受挫。此后,乐视调整了版权策略,在贾跃亭的建议下,避开竞争激烈的转播权竞争市场,进入受关注较小的赛事市场。这也是公司面对上涨的成本和核心赛事缺失作出的妥协。


今年5月,乐视体育以28亿的估值,首轮融得8亿人民币,创造了中国体育产业首轮估值及融资额的双重记录。


据悉,乐视体育的版权共拥有17类运动项目,121项比赛,实现平均每年4000场的赛事直播;能够实现足球、篮球、网球、高尔夫、马拉松等不同项目的制作播出。用乐视体育首席内容官刘建宏的话说,除了南极洲其它各大洲都有分布。


在乐视体育的本轮融资中,A轮则由万达投资领投,这对乐视体育来说或许有特殊的意义。去年2月,万达豪掷10亿欧元,收购了盈方体育传媒集团。盈方手中的赛事资源能让任何一家媒体垂涎三尺,其中包括2015至2022年足球世界杯转播权的独家销售权,并且与冬奥会的7个大项组织保持长期合作,盈方中国还掌握着CBA联赛的独家代理权。


面对日后激烈的赛事版权竞争,尤其是像CBA联赛这种在国内越来越受重视的比赛,乐视体育应该会偷偷的乐。



从2014年开始,国家连续推出相关改革措施和规划,特别是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放宽赛事转播权限制”,并且将之列为优化市场环境的重要举措。这对中国体育赛事转播权市场的开发和盘活,无疑是巨大的利好消息。


据PPTV估算,目前整个行业内,购买体育版权费用是每年以3-4倍的速度增长,但对于新媒体来说,“忍痛放血”是唯一的出路。


尽管豪掷5亿美元拿下NBA网络独家直播权,显得有些任性,但谢岳峰表示“这是腾讯理性的选择”。在他看来,购买体育赛事版权是水到渠成的事,腾讯的理性在于将通过自己特长,去购买、经营赛事版权,用自身不同的特点,去为赛事扩大影响力。


不仅仅是腾讯,整个行业理性当如是。只是新媒体们对于体育赛事版权的争夺,这才刚刚开始。


本文转载自钛媒体,原标题:体育赛事版权,新媒体们集体“放血”的下一个战场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0人参与,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