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创业的风口来了,那么,猪是谁?

运动健身的风口到来了么?来了!这是从业者的最大体会。

2015-06-12 10:16 来源:36氪 文/荔闽 0 74484


禹唐体育注:

“全民运动”的开展为大众体育事业的兴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健身创业的黄金十年就要到了,这是业界人士的一个共同感受。但问题也来了,健身创业的风口虽然已经来了,但谁能率先站在风口呢?


上周六凌晨,36氪体育创业之夜,运动健身的圆桌是此次体育创业之夜最大的圆桌,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多个地区的创业者特意千里迢迢赶来,赴6月欧冠之约:


张子豪,练练联合创始人。

蔡邕,阿甘跑步创始人。

安树,开练创始人。

Vince,Fiber创始人。

章恒,初炼创始人。

南楠,叫练联合创始人。

刘超,乐动力创始人。

胡楠,乐练创始人。

廖文波,哇噢创始人。

方敏捷,运动帮创始人。

杨帆, 华米科技市场总监。

Jaggie,来自蓝湖资本,马拉松爱好者。

范殷良,动域资本副总裁。

熊昊,君联资本投资总监。

王丹峰,来自体育之窗,健身爱好者。


运动健身的风口到来了么?


来了!


这是从业者的最大体会。


Jaggie 虽然不是这个领域的创业者,但是从3年前就开始在朋友圈里晒自己的每日运动数据,那个时候这样的行为在社交网络上还属于异类。而现在,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iPhone 自从5S之后,加入了传感器,可以直接记录运动曲线,小米79元的手环更是将计步这件事情变得更加大众化,当然还包括像“乐动力”这样的产品,都将运动概念泛化了,而且拉低人们参与运动的门槛,现在你会选择走楼梯而不是坐电梯,因为你想要达到每天那个运动量。


不仅如此,朋友圈也开始充斥着“人鱼线”、“马甲线”这样的词汇,因此“健身”或者“运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逐渐被大众认知,传统“尚文不尚武”的观念也正在改变,人们不仅仅为“琴棋书画”这些精神食粮消费,同时为能够拥有一个傲人的身体花费更多的金钱。


从大众参与感来说,全马、半马这些赛事已经向公众开放,同时 Color Run 这样更为轻度的赛事更受到了大众的欢迎,不仅如此,每年业余的赛事数量也正在增加,当然,从国家政策上,“全民运动”也为整个大众体育事业兴旺打入了一针“强心”剂。


最为侧面的证据则是来自传统运动装备三大品牌,在2008年的时候,New Balance 这个牌子在全球市场几乎还找不到任何可以标榜的竞争力,而现在他几乎与Nike 和 Adidas 齐名。这背后最大的推力就是“平民”视角的运动,而非运动员水平的追求。


这股风还能吹多久?


“至少还有十年”。这是动域资本副总裁范殷良的判断,“这不是个百米跑,未来十年都是风在不断加强的时间周期”。


中国的消费群体正在不断地年轻化,对于运动健身,大家健身的接受程度和认可程度正在不断地提高。叫练的创始人南楠和我提到他们一次线下的调研,发现在黄金时段爆满的健身房里,00后的面孔已经非常常见。


而另外,中国城镇化过程也让运动健康逐渐成为人们所喜爱的活动。对于一个成熟富裕的社会结构来说,它会有三个特征:家庭单元趋小(3~4人),更长的寿命,更高的收入。而在这个基础上,人对于自身的要求逐步提高,整个社会对于运动健身的需求也在增加。那么,在中国“美国式”的健身环境也就培育起来了:小区、学校、酒店都可以找到装备齐全的健身场馆,人均场地面积达到18平米;场馆本身的地价便宜,常常还是24小时营业,大部分场馆是完全免费向公众开放;专业的健身教练都经过更为专门的培训,收入水平高,且受到尊重。


现在,人们在讨论健身市场的时候,更多的聚焦点是在一线城市,二线城市都提到少,更不用说三、四线城市,话题也集中在如何“消费升级”是如何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的运动健康的需求。中国城镇化道路正在继续,创业者早已将目光下放,朝向更多的人群,因此,运动需求和市场增长是有背后源动力的,并且这个动力还很足,创业者能搭车么?必须能!


风来了,猪是谁?


既然运动健身的风口已经到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这个领域寻找机会,线上的工具、线下的场馆、提供服务的教练,未来可以成为数据终端的硬件,都成为潜在的可能性,但不同的切入,谁能够率先站在风口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算一笔帐。


来,先说说场馆。曾在高德地图工作过的初炼创始人章恒给出他知道的数据:中国目前的场馆数量在180万,但其中有60万个使用意义价值不大,而其中完全开放使用且有预订的场馆数量只有11万个,其中6万个健身场馆,剩下的则被羽毛球、游泳所瓜分。而在剩下的110万个场馆,属于教育、体育总局以及政府的比例超过70%,而他们从目前来说都是不对外开放。这些数据的背后,蕴含着一个更为惊人的数字:在中国,每个人只有1.8平米的运动场馆面积,而大家真正能够使用面积只有0.2平米。


再说说赛事,以大众参与度最高的跑步来说,仍然处于一个“供不应求”的状态。例如马拉松。全球共有超过10000场马拉松比赛,在中国举办的只有52场,如果再给这个数字做一个阐释:拥有全球1/5人口的中国每年只参与1/200的大众赛事。


最后到教练,这可以说是一个鱼龙混杂的行业。大多数教练的素质非常低,一位投资人告诉我,在他们做行业调研的时候,发现一个教练的培训周期最长只有3个月,并且往往并不是专业的体育或者运动出身,大多数只是拥有一个不错的身材,然后就开始了他的私教生涯。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在中国市场,并不存在一个教练群体,可以迅速去服务正在增长的大众运动健身需求。


因此,这个问题至少从现在这个层面是无解的,大多数的投资人都仍在观望,看具体哪个模式能够跑通,也在观察整个大环境市场的改变。


服务谁?如何服务?


既然都处在教育用户,培育市场的阶段,不同的创业者都在试图抓住最为核心的用户,进行用户画像。不过,这个似乎也十分困难。因为,运动健身其实是一个“弱”需求,真正会“练”的人看不上这些线上的内容,而想要练的人,常常容易放弃,难以坚持。


细究整个行业,“减肥”看上去似乎比其他任何都要显得更为刚需一些,不过开练的创始人安树并不是这么看,事实上,99%女生追求的可能只是一个“穿衣显瘦、脱衣有肉”的状态,减肥这个事情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刚需。


既然连“刚需”都不是,那么创业者如何面对用户,同时吸引潜在的用户?


绝大多数创业者的回答是“服务那些有需求的人,让他在这个事情能够感觉到‘爽’”。阿甘跑步的创始人蔡邕就说到,对于他来说,跑步是他在运动健身领域觉得最爽的一件事情,因为跑步产生的内啡肽能让人感觉到“舒服”,而这几乎是人身体上一个最为原始的反映,而根本不需要外部力量来帮助。因此,蔡邕就做了阿甘跑步的产品,让跑步变得更加有趣,保持更多的“正向激励”。


乐动力的刘超是从2012年就开始进入这个行业的,几乎见证了互联网对于运动健身领域的改造,他告诉我们,乐动力的数据自从2012年上线以后,用户数都在以一个非常好的速度增加,在2015年春节后,用户数更是 Double 了一次。“非常有幸的是,我们能够赶上全民运动健身不断成长的浪潮”,恩,潮来了,36氪与创业者一同见证。


本文转载自36氪,原标题:接下来,是运动健身创业的黄金十年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0人参与,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