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带动体育创业热,听听他们怎么谈体育创业

曾经的明星运动员、冠军运动员,不少选择了与体育相关的产业进行创业;而一些社会创业者,则开始借助体育产业政策的春风进行创业。

2015-05-22 13:00 来源:企业观察家 文/艾冰 0 29309


禹唐体育注:

5月7日,李克强总理亲自走访了中关村创业街,并与创业者们进行了热烈的谈话。国家队新一轮互联网创业的重视由此也可见一斑。体育产业作为国家另一项重点扶持的产业,在这样的大潮下,究竟拥有怎样的机遇呢?走在体育创业路上的他们有何感受呢?


李克强总理走到哪里,就将“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讲到哪里,成了中国名副其实的“创业大使”。民间的创业热持续很久,其并不始于总理,却因为总理的热情而更加火热。围绕体育产业进行的创业,同样如此。


冠军们的创业路


多年前,运动员退役后,大部分都选择担任教练,或者踏上仕途。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运动员,尤其是曾经的明星运动员、冠军运动员,都选择了自主创业。而其中,又有不少人选择了与体育相关的产业,或者干脆做起自己的老本行。


拥有16个世界体操冠军头衔的前国家队体操运动员李小鹏,在退役后摇身一变,成为一家体育经纪公司的老总,旗下囊括了林丹、郑洁、潘晓婷等一线体育明星。卸下体操冠军光环的他,全身心地在商场开疆辟土。


短道速滑奥运冠军王濛则在未正式退役时,就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旅。她一手创办的王濛体育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服装、冰刀生产销售以及体育文化推广的企业。


索契冬奥会前的意外受伤,让王濛的创业计划提前付诸实施。由于伤病过于严重,王濛不得不在病床上想起了自己的转型计划。“能继续当运动员最好,如果不行也可以转做教练,但最终我还是选择了创业。”


面对创业,王濛的心态很好。“在20世纪80年代,大家提起李宁,浑身的汗毛都立起来了,但是现在的冠军已经很多了,不那么新鲜了。”


其实,在做现在的项目之前,王濛最初的设想是做一个“冠军联盟”,整合众多的奥运冠军资源,一起打拼事业。结果却是做得很辛苦,学费交了不少。


王濛感叹:“没创业时,一腔热血,弄着弄着就好像陷入泥潭了。创业跟做运动员一样,要有坚定的信念。”以前文化课学得少,王濛觉得自己有很大的欠缺,现在开始在高校读MBA充电。


在斯迈夫论坛期间,面对江苏省体育局局长陈刚,王濛很豪迈、很直接地就问起陈局长,她的一个冰雪项目能否在江苏落地。虽然陈局长的回答并不能完全让王濛满意,但是可以看出,运动员王濛正在迅速向商人王濛转变。


很多运动员看似风光无限,但实际上也有很多无奈和烦恼。国内马拉松的纪录保持者孙英杰走上创业之路,完全就是被逼无奈。退役后,自己的工作迟迟不能得到安排,而丈夫的事业也出现危机。迫于生计,她开办了“孙英杰长跑俱乐部”,依靠教人跑步挣钱。


“我们现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总共有4个俱乐部,未来要把俱乐部开向全国。”孙英杰说到此,声音变小了,变得有些腼腆,她自嘲说“还是底气不足”。


创业者的体育产业梦


与真正的社会创业者相比,前冠军们大部分还走在争夺“中国好老板”的路上。真正的社会创业者,尤其是多次创业者,他们每一次都能迅速抓住行业发展机遇,娴熟地运用人脉、资本等各种资源为创业提供助力,也能够很快将自己在别的项目上的成功经验或者失败教训运用到新的创业项目中去。


白强在与黄健翔联合创办动吧斯博体育文化有限公司(简称动吧斯博)之前,就已经有了数次成功创业的经历。白强1995年就在美国创业,并成功将公司运作到纳斯达克上市;回国后参与科大讯飞创办,担任副总裁,带领这个世界第二大的语音科技公司在深交所上市,市值300亿元。


用白强自己的话说,他是大叔创业。动吧斯博成立于2014年11月,很明显是一家借助体育产业政策春风创业的典型公司。“当时黄健翔找到我的时候,我除了喜欢足球,对体育一无所知,但大家一拍即合。”


区别于完全线下的体育产业模式,动吧斯博是一家以移动互联网为基础的综合体育服务平台,通过移动互联网手段充分整合体育市场资源,匹配群体用户需求,挖掘体育产业价值。


针对火热的校园足球与青少年足球市场,动吧斯博于2015年4月已推出自己的首期产品,以解决目前普通孩子无球可踢和足球教师资源紧缺的难题。


“以前我晚上六七点就会去参加饭局,现在晚上十一二点加班也是正常。做这样一个O2O平台,还是有很多挑战的。”白强说,滴滴打车等软件,高频率、低社交,每单金额小、决定较快;而动吧斯博的频次不高,社交性浓,成交数额大。“这在不断挑战我和整个团队的智力,让人兴奋。”


成立不到半年,虽然白强一直强调公司并不缺钱,当初创业时的投资才使用1/3,但他其实也还在不断地与潜在投资者进行接触,并且为有人给出1.2亿元的估值而高兴。


“大规模融资、大规模烧钱的模式,可能并不太适合我们,相较于融资,静下心来做好产品可能更重要。”


链接


汪潮涌:体育创业的三种机会


汪潮涌:信中利资本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风投教父”


体育创业有三类机会,但并不是每类机会都能找到出路。


第一类创业机会,没有投资价值,如开一个小的场馆运营公司、健身房,自己当老板。这种公司遍地都是,除非你有一个响当当的品牌,将来可以形成全国性的系统,否则单一的个体没有资本运作可能。


第二类机会是把体育某品类做大,比如马上要登陆新三板的一家中国最大的自由搏击公司,做了14年,把行业吃透了,未来有一个爆发期。但没有新三板,过去是不会有投资的。之前营收几千万元,利润却只有几百万元。新三板的开启,才有这一批中型创业机会。


第三类是移动互联网的嫁接,互联网技术与海量用户结合起来。如足球,三四亿足球粉丝很值钱,这种公司有机会让“羊毛出在猪身上”,如动吧斯博。


李夏:投资的机会在何方


李夏:深圳创新投资集团投资决策委员会副秘书长


每个成功的团队,都有其成功的特质,并没有一把尺子,量好了就都能成功。我们也投了很多失败的企业,但是当初投资的时候也是认为其是能成功的。


我们认为有一点很重要:对体育的热爱,一定是最根本的需求;不爱体育也行,要爱钱,这也是发展的一个动力。一个体育产业能否成功,在互联网+时代,重构体育产业发展的模式,同样是摆在体育创业者和投资者面前的问题。商业模式的再造,可能会给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爆发式的增长机会。


模式的创新,跟直接的复制是有根本区别的。每个成功的商业模式,都会给予一个特定的市场环境的创新,生搬硬套,失败的概率是很大的。


本文转载自企业观察家,原标题:他们的体育创业感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0人参与,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