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6名毕业生告诉你,体育人才究竟何去何从?

问卷调查共设立了24个不同角度的问题,经过三天的发放、收回、核对工作,共有来自四个年级(2006-2009)的276名管院毕业生的问卷合格。

2015-05-13 13:00 来源:体育产业生态圈 文/camel 0 125265


禹唐体育注:

6月将至,又是一年毕业季。众多的大学生即将走出校园,踏入职场。那么对于体育人才来说,他们将在这个人生的分水岭上做出怎样的抉择?哪些情况又将左右这些选择呢?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北京体育大学近日做的一份调查问卷来一窥端倪。


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毕业生数据调查


技术支持“问卷星”

样本容量276,问卷日期2015.5.6-5.8


关于管院

 

北体大管理学院孕育于1985年组建的管理班,1987年成立管理系,1995年正式成立管理学院。管院拥有公共事业管理和体育产业管理、高尔夫管理方向三个本科专业,以及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博士点和行政管理硕士。学院设有管理学、体育经济与产业、奥林匹克三个教研室,奥林匹克、体育产业两个研究中心。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体育科学分会体育管理分会也挂靠在学院。


自1985年办学起,数以千计管院的毕业生广泛分布在体育总局、运动管理中心、省市体育局、新闻媒体、高校、体育公司等全国的各条体育战线上,为国家和社会奉献着青春才智,管理学院堪称“中国体育人才的摇篮”。


此问卷选择了2006-2009级管理学院产、事业毕业生为调查对象,旨在了解毕业生去向以及影响毕业生职业选择的社会因素归因,感谢付出宝贵时间的问卷参与者们,同时亦感谢协助问卷发放及友情分享者。


问卷基本情况


问卷调查共设立了24个不同角度的问题,经过三天的发放、收回、核对工作,共有来自四个年级(2006-2009)的276名管院毕业生的问卷合格。

 

其中男生126人,女生150人。


体育产业管理(体育经管)151人,公共事业管理125人。

2006级30人,2007级94人,2008级47人,2009级105人。


数据中的管理学院毕业生


活跃的管院学生:95%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参与了学生会、社团、志愿者、支教、兼职等实践活动。


稳定的就业状态:毕业后未更换过工作的同学接近50%,只有不到9%的同学更换过两次以上的工作。


管院一家亲:找到专业对口的体育工作的同学里,有48.44%是通过管院体育圈(同学、老师、实习机会)自己的资源。


体育心火:有205人由于种种原因(其他工作、读研等)而未从事体育工作,其中24%的同学坚定未来会回归体育行业,47%的同学持积极的观望态度。


较高的工作满意度:45%的同学找到了比较满意的工作,对目前工作不满意的仅有不到4.5%。


热爱运动的群体:有接近61%的毕业生坚持着规律运动的习惯,其中17%是高强度运动,基本不运动的同学只占5%。


立足于一线城市:有接近60%的毕业生生活在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11%的同学旅居海外求学或工作,29%的同学星散中华的各个角落。


一些消极的数据


体育从业者比重小:仅有23.9%的毕业生在从事体育行业工作。(PS: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仍在读研或留学,未来该数据将会有一定比例上升。)


收入较低:参与调查的同学中,有接近45%的人认为自己无法继续从事体育行业是由于其“工作回报少”。


入行无门:有26.8%的毕业生表示,无法及时、有效找到专业对口工作的相关信息。


课程乏力:有18.7%的毕业生在“大学课程中,实用性最高的一门”题中填写“无”。


锻炼不足:有44.9%的毕业生在感到最需要培养的能力题中填写了“社交能力、实践能力”。


性别差距:女性毕业生的月薪平均为5780元,而男生为6100元。


远离运动:从事其他工作的毕业生较体育从业者、在读学生相比极易脱离运动,他们中“从来不运动”、“偶尔运动”的比重高达10%和42%。


毕业生去向


据调查数据显示,接受调查的276名毕业生中,24%的毕业生目前在体育行业工作,高达63%的管院毕业生在从事非体育相关的工作或学习,人才流失严重的背后,“体育人才的摇篮”摇摇欲坠。



就业趋势


体育从业者的比重逐渐增加



随着毕业时间的增长,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管院毕业生回到了体育行业工作,在2009级这个比例是18%,到了2008级则增加了接近10个百分点,而在2006级接受调查的人群中,约1/3的毕业生在体育行业工作。


体育行业从业者就业结构变化



接受调查的30名2006级的毕业生中,44.4%的人在政事机关类体育行业工作,而到了2009级这个比例降低到了5.3%。与此同时,进入体育传媒、赛事、运营、经纪、用品等行业的毕业生比重逐年增加。


就业满意度变化



随着毕业时间增长,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也不断提高,2009级选择工作的毕业生只有17.14%觉得比较满意,而2006级则高达50%。


毕业生体育行业从业现状


其他方面包括创业、体育快消板块、运动队等。


收入专题



产业、事业毕业收入差异情况


体育产业管理专业的平均月收入为6177.5元,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平均月收入为6063元


2009级分专业月收入情况


其中,2009级毕业生平均月收入为5355元,体育产业管理方向 5188元,公共事业管理方向 5446元。


刨除体育政府、事业单位从业者,体育从业者的收入为6064元。


什么样的人更易找到喜欢的工作?



在接受调查的人群中,对现有工作满意的占总体数据的55%,认为“一般”的占40%,只有极少数(不到5%)的人认为目前的工作并不令人满意。


体育迷们更易找到好工作!


在调查中,我们将大学对体育热爱程度分成了0-1,1-3,3-5,5-7,7-10五个有不同标准的档位。据调查结果显示,越热爱体育的同学往往倾向于找到更令自己满意的工作(无论是否专业对口)。对自己喜爱体育打出了5-10分的高分人群在满意于工作情况的比例接近50%,而这个比例在体育兴趣一般的人群中是36%。


体育行业工作满意度更高!

 

从事体育行业的管院毕业生中,有接近60%满意于自己的工作。而在其他行业,这个比重降低了10%。


多多参与活动与实践吧!

 

在大学参加过学生会、社团、志愿者、支教、兼职等活动的人倾向于找到令人满意的工作,只有11%的人参与过这些活动而对目前的工作不满意。

把目光投向从未参与此类活动的人群,有一半以上的人不满于自己目前的工作。


越运动,越满意,越满意,越运动!


在已经工作的204名毕业生中,能保持良好运动习惯的人倾向于找到满意的工作(40%),而从不运动的人找到满意工作的概率只有可怜的7%,“沙发土豆”党要小心了!


一线城市是好地方!

 

选择留在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工作的毕业生大多数(63%)对自己的工作情况较为满意。而在其他城市,这个比例不到40%。


影响管院毕业生从事体育行业因素分析



其他原因主要包括:工作强度大、工作前景差、发展空间小、所在地区体育发展差等。


未来有无回归体育行业计划



有接近24%的人虽然目前不在体育口工作,但坚定选择了未来仍将回归体育,约30%的人并不打算从事体育行业,与此同时,接近一半的人对体育行业从业仍持观望态度。


“体育产业管理”毕业生专题


基本就业情况


如下图所示,体育产业方向毕业生从事体育相关行业的比例为26%,其他工作为48%,有24%的人选择了继续攻读其他学位,2%仍在待业中。



产业方向毕业生从事体育行业的比例略高于事业,这些毕业生集中在赛事运营、体育经纪、体育用品、健康管理等行业。


毕业后体育产业方向的学生更热爱运动


63.6%的体育产业管理毕业生能坚持规律的运动,而在事业管理,这个比例接近50%。


“公共事业管理”毕业生专题


基本就业情况


如下图所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从事体育相关行业的比例为21%,其他工作为56%,有22%的人选择了继续攻读其他学位,1%仍在待业中。



公共事业专业的毕业生工作满意度更高


本科就读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满意于目前工作状态的人占总体的44.8%,高于产业管理的37%。


毕业生认为最有价值的本科课程


 

毕业生认为工作后最需培养的能力



毕业生普遍认为最重要的能力集中在社交、人际关系、沟通、协调、策划和实践能力上。


结语:作为体育人才的摇篮,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的专业程度与对我国体育事业人才培养的作用无可争议。然而随着调查工作的开展与数据分析的深入,我们发现在中国体育大发展、专业的体育管理人才如此缺乏的今天,体育人才的流失仍然严重,人才流失的背后,隐藏着整个大学教育和国家、社会对体育行业的重视程度的大问题。我们希望通过此次数据调查,能为学校、社会、政府提供有限的参考意见,能为即将走入社会的体育人才大略描绘行业现状。


令人欣慰的是体育行业的从业状况正在逐步改善,随着毕业年限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回归体育行业工作,工作状况和满意度也逐年改善。然而,体育专业人才的教育机制和从业条件仍须紧跟发展形势,否则在体育大繁荣的一片蓝天下,体育人才的匮乏将永悬头顶,成为一抹挥不散也躲不开的乌云。


感谢2014级研究生农若雯协助进行数据整理、分析工作,2013级研究生程宏军对本文亦有助力。


本文转载自体育产业生态圈,原标题:276名毕业生告诉你,体育人才究竟何去何从?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