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评】武林风的比赛水平低于收视率

武林风十年历程的核心价值,就是建立了体制内散打专业与体制外职业格斗的平行发展模式。

2015-04-25 17:00 来源:网易体育文/近卫坦克旅 0 33596


禹唐:

自2005年武林风诞生以来,已经走过十年光景,且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搏击选手。在中国搏击赛事蓬勃发展的道路上,武林风的赛事模式对于新锐搏击赛事的兴起与发展都有着借鉴意义。


2004年,一代人心中的经典——散打王赛事终结;2005年,河南卫视推出武林风。此后十年,大大小小赛事兴起又消逝,而武林风则发展壮大,成为中国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泛的格斗平台。2014年以来,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出台,层出不穷的各类赛事蓬勃兴起,中国格斗进入波澜壮阔的战国时代。回顾武林风十年发展历程,探讨如何把握时代机遇,适应新形势下的市场环境及行业需求,不仅仅对武林风,更对其他新锐赛事及中国格斗整体的发展有着借鉴意义。


职业化与专业化平行发展模式的建立


武林风十年历程的核心价值,就是建立了体制内散打专业与体制外职业格斗的平行发展模式。在相当长时期内,前者是中国格斗的主流甚至是唯一形式;而世界通行的职业格斗在中国的发展却长期乏力,这一客观现实直接导致中国格斗与世界格斗在技战术打法、选手培养、竞技水平和赛事运营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盛华英雄传说是中国最早的职业格斗平台,但相对较低的比赛频率以及缺乏稳定的传媒限制了其影响力;而真正使得职业格斗在中国发扬光大的,则是武林风。


职业化与专业化平行发展模式的建立,首先是在选手、俱乐部、赛事三方关系上由计划经济模式转为市场经济下的平等主体关系,通过明确各方权利义务的契约形式实现合同化管理;其次,在技战术打法上全面接轨世界通行规则,即由散打转为自由搏击或泰拳;再次,通过赛事专属或独立的职业俱乐部,建立稳定的选手培养平台;最后,河南卫视稳定且广泛的影响力,为武林风的长期维系提供了市场受众及盈利保证。通过武林风,体制外职业格斗得以在中国生根发芽,迅猛发展,并与体制内专业散打并驾齐驱;而其成熟的相关经验,则被新锐赛事借鉴。


作为武林风旗帜人物,王洪祥的最大意义,并不仅仅在于战胜了多少外国选手,而是其成长的历程,正是职业格斗选手发展的生动写照。王洪祥的成功,堪称中国职业格斗发展的最好见证。


世界通行格斗规则进入中国


2014年前,国内赛事大多数仍以散打及得点积分规则为技术基础,与以泰拳、自由搏击为技术基础的世界主流站立格斗差异较大。武林风的技战术打法从一开始就与世界通行规则全面接轨,强调拳腿膝组合打击,弱化摔法,采用减分制,鼓励KO胜;随着武林风的发展,自由搏击和泰拳在国内的影响力逐渐深化。武林风既培养了一批适应世界通行规则的中国选手,同时也为散打的发展起到了反哺作用,使得新时期的散打吸纳了自由搏击凌厉迅猛却不失快速灵巧的组合拳、拳腿组合以及泰拳无坚不摧的钢膝扫踢等精华,改变传统散打过于讲究得分、拳腿膝打击技术薄弱、抗打击力低、体力及硬度不足的缺陷,并最终促使散打技战术体系开始向强化拳腿打击技术、适当弱化摔法的“小散打”以及全面引入关节降伏技术和地面缠斗技术的“大散打”方向转型(详见本刊2014年11月期);从而真正实现了中国格斗与世界格斗在技战术层面的接轨。


第一次瓶颈期与大东祥的成立


几乎所有中国赛事都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进入瓶颈期,其根源在于中国格斗整体大环境的不发达,除传媒外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流动尚未彻底打通,俱乐部培养的选手无法通过快捷公开的渠道得到成长,并进入赛事平台。当赛事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初创期的选手红利消耗殆尽,新人无法顶上,在面对高水平国外选手时,往往会遭遇重创;中国选手失利过多,引发观众流失,进而导致赛事收益下降,新人进步停滞或干脆流失,从而陷入恶性循环,最终导致赛事难以为继。


2010年前后,武林风进入第一次瓶颈期,王洪祥等早期明星选手进入职业生涯后期、新人一时难以接班,相当一部分比赛最终以较为明显的裁判因素决定胜负。而随着以方便为代表的新一代旗帜选手的成长和大东祥俱乐部的成立,武林风成功突围。大东祥标志武林风有了专属且稳定的选手培养机制,使得引入高水平外教并集训成为可能;更重要的在于,为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潜在人才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快捷公开选拔机制,为大规模海选提供了平台和途径。国外职业格斗赛事通常与选手所属俱乐部独立,而赛事与俱乐部的一体化组织模式,发端于盛华英雄传说,发扬于武林风,对整体大环境并不发达的中国格斗的发展,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同时也是中国职业格斗区别于世界职业格斗的最大特点。


赛事与俱乐部的一体化组织,首先使得选手、高水平外教、医疗后勤、资金等有限资源得以集中并发挥最大效益;其次,改善了选手的经济状况,使得其一方面通过比赛获取出场费及奖金收入,另一方面则通过在俱乐部的师范教学获取相对稳定的工资收入,避免了因经济压力转行或分散训练精力的情况,有利于吸引更多人投身职业格斗;最后,俱乐部保证赛事的人才后备资源并以格斗教学提供额外的收益,赛事及明星选手为俱乐部的人才招募起到最好的广告效应,赛事与俱乐部良性互动、相辅相成,形成良性循环,共同促进选手和观众的培养以及格斗市场的开拓。大东祥的成立为武林风提供了稳定的后备人才资源,但同样有可能成为发展的桎梏。武林风会不会成为大东祥选手专门的平台,而限制其他人才的引入?如何做到大东祥选手与非大东祥选手的公平协调发展和平等收益保障?在整体大环境有所改善的今天,大东祥如何进一步降低格斗行业的准入门槛,使得更多新人投身这个行业并得到足够的发展空间?这些都值得武林风和大东祥以及所有新锐赛事思考。


走向世界的武林风应该学到什么


交流是选手和赛事进步的源泉。对外交流过少是中国格斗与世界差距较大的重要原因。武林风一次次走出国门,无论胜败,已然是中国格斗的胜利;一系列在国外举办的对抗赛让国人认识到了中国与世界顶尖的差距;而更重要的在于,中国格斗通过对外交流学到了什么。诸如国外选手的日常训练计划、赛后理疗康复、营养搭配及专职营养师的培养、比赛对手的情报分析、最新行业动态及技战术改革的关注、相关赛事的知识产权制度、对国际商业惯例的了解和运用、对选手商业保险计算和赔付、选手伤残保障基金、国际职业经纪的行业惯例及合同范本、选手的日常训练、备战与师范教学时间的比例、选手及俱乐部和赛事的收益来源及分成等,都可以作为武林风乃至整个中国格斗的参考;尤其是后勤保障、赛事运营以及行业规范等,是中国格斗长期忽略却与国外差距较大的方面。


重庆站是一座光辉的里程碑


2014年随着昆仑决在短时间内的强势崛起,武林风所面对的,是远较第一次瓶颈期更为艰难的局面。依托大东祥的厚积薄发,武林风选择了迎难而上,从提升选手及赛事水平、保证裁判公正、解说团队专业,以及对赛事的适度包装等方面正面突围。如果说昆仑决南京站堪称有史以来整体水平最高的比赛,那武林风重庆站完全可以称为中国选手表现最佳的赛事。周志鹏战胜克劳斯,以拳手特有的方式向这位有史以来中国选手最好的磨刀石表达敬意;方便战胜不可一世的马库斯堪称是中国选手最辉煌的胜利;同样值得铭记的,是郭晨东那不轻弹的男儿泪。以重庆站为标志,武林风成功完成第二次瓶颈期的突破,而中国格斗也将迎来实力比拼的良性竞争互动时代。


武林风的争议与转型


随着拳迷认知水平的提升,对武林风的质疑逐渐增多,集中在个性选手的过度包装。这种质疑有一定合理性,但却忽略了武林风的定位及所处的时代环境。武林风与其他赛事的本质区别,在于其定位首先是电视节目,其后才是格斗赛事。由于定位的不同,武林风需要保证的首先是收视率,其次才是选手和比赛水平。另一方面,收视率对于武林风的维系同样有着重大意义。国外赛事的收益来源包括门票、电视转播权及广告赞助商;而在中国,门票收益有限,网络付费电视基本不可能,所以以收视率为基础的赞助商广告收益就成了最主要盈利来源。


通过对个性选手的过度包装,使得观众的关注能够从其他领域转至格斗,并逐渐成长为成熟的拳迷。这对于散打王之后国内没有其他持续稳定的大型赛事平台,而维系格斗市场来说,是极为必要的。散打王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其依托体制内散打专业队,从而解决了选手来源问题;而操盘手在业内的深厚人脉和背景,又使得其在成立之时就得以形成垄断地位。但是当散打王终结后,新赛事的发展却需要几乎从零开始解决选手、传媒、资金、收益链、观众持续关注等一系列问题,而其中最关键的,则是选手。如果武林风请来国外顶尖选手,一来与国内选手水平差距过大,二来出场费太高超出预算,但又需要吸引观众,由此,对个性选手的过度包装、乃至裁判的偏颇判罚,几乎就成了唯一的解决之道。


武林风对个性选手的过度包装是一个特殊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的产物。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就是中国绝大多数观众不懂格斗;特殊的社会环境,就是指望单纯依靠提高选手和赛事的竞技水平就能将赛事维系下去基本不可能的社会经济现实。正是由于武林风初创期处于中国格斗从单纯的体制内专业散打转为职业化与专业化平行发展模式的阵痛期,散打出身的中国选手需要适应自由搏击和泰拳规则,必然会承担一定的失利,进而导致观众的流失、收视率的下降,而这恰恰是最大的灾难!在这个过程中,引入个性选手并包装,对保证收视率必不可少。通过个性选手使得观众对赛事保持关注,给予其他实力选手一定成长期,使其能够在职业规则下磨练并成长,最终,成为中国职业格斗发展的种子和大树,这就是武林风的发展脉络,以及个性选手对于武林风的最大贡献。武林风十年来的历程,从百姓擂台到功夫盛典,也说明了这一条艰辛之路的价值所在。


今天中国格斗整体大环境与十年前相比,最重要的差异既有政策的扶持,更有拳迷人数及认知水平的极大提升。武林风一直以来重视电视媒体的单向传输,却忽略网络平台的双向交流,其直接后果就是对拳迷的认知水平存在较大误解,进而导致适用于初创期的宣传模式未能彻底转型以适应新的时期。因此,武林风需要重视网络平台,重塑对拳迷认知水平的认识,关注舆情并及时反馈,以此为基础,在从过度包装转为适度包装的同时,革新宣传模式和营销手段,实现舆论引导的转变,树立新的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同时保证裁判的公正性,进而实现运营的变革与升级,才能最终促进赛事整体的进步和发展。


原标题:论武林风的发展与未来收视率比赛水平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0人参与,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