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文化发展之师夷长技

体育作为文化的重要构成,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为了更好地推动体育文化建设,提供政策思路,国际体育组织在推动体育文化建设方面的宗旨和体育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2015-04-09 11:09 来源:华奥星空网站 0 145082

禹唐:

作为全世界人民共同文化财富的体育运动在中国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世界上其他体育发达国家的体育发展经验也为中国体育的飞速发展带来许多的参考借鉴价值。




文化的树立与传承,始终与经济发展与文明程度有关,体育作为文化的重要构成,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体育的萌芽、兴起、流行、发达,不仅关乎经济水平和生活方式,也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政策导向和管理方式。近年来跑步、自行车运动在中国民间呈井喷式成长,似乎正可以作为体育文化在中国发展的背书。


体育与文化教育结合是奥林匹克的核心

奥林匹克运动是以体育运动为基本内容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把体育与文化和教育结合在一起。 


古代奥运会是作为宗教的祭祀仪式出现的,在诞生之初,它的宗教文化意义远远大于它的体育意义。古代奥运会以祭神为主,还包括有形体、圣火、演讲、雕塑等文化艺术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育竞技仅作为其中的一项内容。 


顾拜旦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之际,就坚持“体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的理念,坚决反对把奥林匹克运动看做纯粹的体育竞技。1906年举行的奥林匹克代表大会,倡议在每届奥运会期间同时举行以文化为内容的艺术赛会。从1912年至1948年,历届奥运会中都进行了雕塑、建筑、绘画、诗歌、音乐等方面的艺术比赛。但在1948年伦敦奥运会之后就没有再举办这种比赛。 


1954年国际奥委会全会通过奥林匹克艺术展的方案,并将“组委会举办艺术展览(建筑、音乐、文学、绘画、雕塑、体育邮票和摄影),也可包括芭蕾舞、戏剧、歌剧或交响乐演出”等文字写入《奥林匹克宪章》第31款。这就是奥林匹克艺术节。奥林匹克艺术节是国际奥委会力图把体育与文化和教育结合起来的重要活动,是奥林匹克运动与文化结合最集中的体现。 


奥运会主办国充分利用奥林匹克艺术节展示本国文化。墨西哥城奥运会的艺术节为期1年,慕尼黑10个月,莫斯科1年半。洛杉矶奥运会艺术节为期10周,其间举办了20个展览、220场演出。近年来,奥林匹克艺术节出现了按奥林匹克周期设计、走向系列化的发展趋向。比如2000年悉尼奥运会,艺术节跨越4个年度,形成4个主题相互呼应的一个系列:该艺术节始办于1997年, 主题为“梦的节日”,集中展示澳大利亚的土著文化,有30个展览、14场舞蹈与戏剧、8次大型表演、50场电影和文学节目、3场音乐会及其他活动;1998年主题为“海之变”,集中反映澳大利亚各地丰富多样的文化;1999年的主题为“通向世界”,在五大洲50个国家的150多个城市开展70种文化艺术活动;2000年的主题为“参加悉尼的庆典”,于奥运会开幕前1个月开始,各种文艺活动在此时逐渐达到高潮…… 


奥林匹克艺术节既是对主办国文化的展示,也是世界性的艺术大交流。由于文化的参与,各种艺术形式与奥运的结合,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综合性和审美性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尽管如此,在奥林匹克运动中,文化活动的影响力仍然有限。在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过程中,顾拜旦最初设想的“体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的这种平衡逐渐“失衡”,大幅向体育倾斜,兴奋剂、黑哨以及暴力等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文化和教育对体育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体育与文化和教育相结合是奥林匹克的核心。如果光重视发展体育和与之相关的商业开发,而不注意加强体育与文化相结合,就有可能使体育活动出现偏差,甚至走入歧途。2000年,国际奥委会文化与奥林匹克教育委员会成立。在该委员会的协助下,国际奥委会大力推行奥林匹克教育政策,积极寻求在国家、地区和国际层面,为通过体育发展文化与教育事业提供更多资源。 


与收藏委员会非常具化的职责不同,国际奥委会文化与教育委员会的使命是宽泛的,包括文化、教育和青年发展。现在已经有很多奥林匹克文化机构和社团,包括50家博物馆,60个学术研究中心,还有收藏家、历史学家、艺术家以及各类协会,世界各地的体育迷也会在当地组织各种活动,这些都被国际奥委会视为值得珍视和倡导的财富。


在奥林匹克运动中,文化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然而,目前尚有四分之三的国家奥委会过多地关注体育竞技,而在挖掘和发挥文化影响力方面作为寥寥。随着人们对体育与文化、教育认识的加深,随着国际奥委会成立文化与遗产部,文化层面的问题将重新引起人们的重视。 


德国人巴赫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之后,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2014年,国际奥委会第127次全会全票通过了《奥林匹克2020议程》的40条建议。巴赫的改革方案是基于奥运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公信力和吸引青少年这三大主题。其中,开通24小时奥运频道是重要一步。《奥林匹克2020议程》改革方案中写道:“奥林匹克频道将拥有四大使命:成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家园;沟通和联结观众和网民;宣传奥林匹克精神;通过体育来教育人们。” 


在全球化进程中,随着“文化软实力”的提出,各个国家都开始注重本国文化的传播。但是,不可否认,由于奥林匹克运动的巨大影响力,奥运会主办国通过举办奥林匹克文化活动,借奥运之力传播本国文化,的确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德国大众体育之发展

无论从文化还是产业角度看,体育推广与城镇发展都息息相关。但不少城市仍存在运动空间匮乏、市民体育不易开展等问题。在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提到了关于健康生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同时也指出了体育文化如何与城市发展相结合。在这方面,德国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地方。


德国有一句话:“也许我们不是竞技体育最强的国家,但我们一定是大众体育的世界冠军。”德国之所以有如此言论源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1960年代联邦德国开展的“黄金计划”。当时进行了大量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两德合并后的“东部黄金计划”,这都为德国体育运动的普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体育运动的高度组织化和体系化。通过参与体育社团,获得专业的指导和场地,比如足球的德甲、德乙和地方小型联赛就是一个例子。在公共政策的角度,体育具有三大功能: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减少医疗支出;有利于不同社会群体的融合;各种附带功能,比如团队意识、规则意识、健康意识等可以得到普及。其中的典型例子就是法兰克福。除了一些高水平赛事的举办,法兰克福更注重宣传全民赛事,让更多的业余爱好者也能参与进来。


那么,德国是怎样做到城市体育规划的?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现状分析,其中对市民体育需求的分析是重中之重。通过抽样问卷调查获得数据,再对年龄、收入和文化等方面的不同群体进行深入且详细的调查,充分了解市民的需求,才能做出规划;第二个阶段是邀请相关的组织和机构共同参与规划的制定,即从规划阶段就建立起上文所述的体育组织社会网络,这也是德国体育公共政策成功的核心部分。 


当然以上这些体育文化的发展和普及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德国体育产业主要由体育用品业、体育健身娱乐业、职业体育产业、体育经纪业和体育赞助业等构成。联邦政府除了向体育组织直接提供资金,还有各种政策和渠道为体育产业开绿灯,比如对非盈利性的俱乐部实行减税,甚至不用交税。体育俱乐部和体育协会的捐赠者可以要求减免个人所得税。再如,俱乐部可以免费或者以很低的价格使用体育场馆等等。


体育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已经远远超过了竞技体育的意义。即使德国在奥运金牌榜上的排名大不如前,但是以下数据则表明德国仍是一个全民皆体育的国家。据统计,55%的德国民众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经常参加运动的人超过1200万人。德国民众平时最喜爱的运动是自行车、游泳、跑步、健身以及足球等。大部分人在参加体育协会时并不看重取得的成绩,对他们来说更重要的是,从参与过程中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


体育协会在培养全民健身意识方面有着巨大的功劳,大量的俱乐部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项目爱好者等各群体提供各种各样参加体育活动的机会。据2012年的统计,德国共有91080个体育协会,35.43%的德国男性和22.76%的女性是体育协会的会员。以足球为例,德国足球协会在旗下约26000家协会中拥有近670万名会员,是世界上最大的单项体育运动联合会。德国足球队之所以能在2014年世界杯中夺冠,很大程度上是其青训体系的功劳,而数以万计的足球协会是青训工作的重要载体。不仅足球如此,德国其他运动项目都按类似的模式培养其后备力量。


如此庞大数量的俱乐部,日常运转基本依靠的是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德国95%的俱乐部没有专职管理人员,90%的教练和辅导员是志愿兼职人员。可以说没有志愿服务就没有德国大众体育的发展。 


虽然大众参与体育的诉求并非是在奥运会上争夺更多的金牌,但是德国的竞技体育训练水平和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保持着全球领先水平,像我国著名运动员刘翔选择德国杜塞尔多夫作为伦敦奥运会前最后的备战基地,网球运动员李娜选择慕尼黑作为海外的训练基地也表明了德国体育基础设施的强大和专业。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专业的基础设施是提供给老百姓的。法律还强制规定,健身器材必须在几年之内就要更新,以便新研发的设施更够投入使用。


为了更好地推动体育文化建设,提供政策思路,国家体育总局宣传司联合本报,广泛开展体育文化研讨,并积极放眼国际,希望国际体育组织在推动体育文化建设方面的宗旨和体育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给我们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原标题:体育文化系类谈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