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体育为学生的未来做准备!

学校体育工作仍然是我国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一些地方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健康第一的思想没有得到根本落实。

2015-03-03 13:55 来源:搜狐教育 0 130491

2014年1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新西兰时,获赠新西兰橄榄球全黑队标志性的全黑色球衣,号码是中国人喜闻乐见的“8”。习近平主席不仅自己热爱运动,他也希望全国广大青少年都积极投身体育锻炼。

   

11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关于抓好青少年足球、加强学校体育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体教结合,锐意改革创新,推进校园足球普及,促进青少年强身健体、全面发展,夯实国家足球事业人才基础。

   

作为学校体育的突破口,校园足球无疑已成为当下破解学生体质下降难题的“钥匙”。有关部门希望通过校园足球带动学校体育发展,通过学校体育改革,增强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培养健全人格。


学校体育工作仍然是我国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一些地方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健康第一的思想没有得到根本落实。在一些校长的头脑中,体育工作仍然是“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干起来不要”。

   

从事了大半辈子体育教学工作的刘老师深深感到,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印发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体育课开齐开足了,体育教师增加了,设施齐全了,请病假的学生少了。

   

2014年7月,教育部发布30年来学生体质与健康变化数据。数据显示,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在持续20多年下滑的情况下,近年来出现了积极的变化,大部分指标止跌回升,个别指标甚至出现了连续上升的势头。

   

数据表明,学生肺活量指标逐年稳步上升;爆发力素质(立定跳远)出现好转;速度素质(50米跑)下滑趋势得到遏制;力量素质下降速度减缓;柔韧性素质(坐位体前屈)指标明显回升;耐力素质显现止“跌”并逐步回升。

   

应当说,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出现积极的变化,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政策导向和推进落实无疑是其中的关键点。多年来,学校、家庭和社会将过重的学业负担一股脑儿压在孩子的头上,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实使得青少年学生没有时间锻炼。而随着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取消“小升初”考试、小学毕业就近入学政策的逐步落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小学甚至初中阶段学生的升学压力。再加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的逐步实施、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课程改革的推进和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家长和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积极性,学生体质状况改善顺理成章。

   

2014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办法》、《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办法》三个规范性文件。《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为目标,旨在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办法》以强化体育课程和课外锻炼为目标,旨在引导学校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办法》以督促各地政府有关部门落实责任为目标,旨在推动各地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三个办法聚合的是一个目标,即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学校体育目标。通过监测评价学生、学校和地方的行为,建立健全学校体育评价机制,并与教育学业考核、素质评价、招生考试、质量监测、教育督导等教育评价框架相衔接。对于形成“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引导学校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推动各地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格局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

   

然而从目前总体上看,我国学校体育工作仍然是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一些地方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健康第一的思想没有得到根本落实。在一些校长的头脑中,体育工作仍然是“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干起来不要”。同时,重视学生体质的教育评价机制尚未建立,学校体育工作基本制度建设有待加强,学校体育与教育现代化要求相比还有差距。


中小学生体质下降出现拐点,但大学生体质健康下滑趋势目前依然没有得到遏制。在很多指标上,大学生甚至不如中学生。《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发布,意味着高校体育工作从此有据可查。

   

12月3日,湖北十堰市某中学组织高三年级1500多名学生远足,走完6公里后,近500名学生感觉双腿发软,实在走不动,只得坐车返回学校。现实中,部分大学生的体质比高中生还差,因为他们不仅平时宅在宿舍中,生活更是没规律,“今天睡今天起”成了他们作息的常态。

   

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监测结果表明,中小学生体质下降出现拐点,但大学生体质健康下滑趋势目前依然没有得到遏制。在很多指标上,大学生甚至不如中学生。

   

为了改变大学生的体质状况,教育部今年7月下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要求必须为一、二年级本科学生开设不少于144学时(专科生不少于108学时)的体育必修课,每周安排体育课不少于2学时,每学时不少于45分钟。同时,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高校要开设不少于15门的体育项目。《标准》将学生体育测试成绩列入学生档案,作为对学生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毕业时,学生体育测试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结业处理。

   

《标准》的制定让高校体育工作有了真正的抓手,使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成为全面衡量学生发展和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指标,对推动高校把学校体育工作列入学校的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立德树人功能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保证了高校体育课时,有利于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丰富课程项目、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这一实招被广大高校体育工作者交口称赞:“有了这样的标准,高校体育如同有了‘尚方宝剑’,对学校、学生都有强大的威慑力。”

   

2014年1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全国学联联合举办了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活动一经推出,各地各高校积极响应,超过2300所高校开展各类“三走”活动62万余场,参与学生达6800余万人次,学生对“三走”活动知晓率达90%以上。

   

“三走”活动是治理当前大学生“网瘾”、“少动多静”生活方式的一剂良方。活动较好地把握了新时代背景下青年学生在思想动态、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思维方式等方面呈现出来的新特点、新需求,把开展体育锻炼活动同服务学生素质拓展统一起来,把推进“三走”活动与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体育活动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立德树人方面的积极作用。


中国学生是全世界上体育必修课最多的,但体质状况不容乐观。这是一个困扰体育教学多年的老大难问题。今年11月召开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电视电话会议,让校园足球成为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探路者”,为未来的中国学生爱上体育、跨入体育锻炼“自选时代”奠定基础。

   

很多孩子说,他们热爱体育却讨厌上体育课。体育课到底该怎么上?


在我国,学生是全世界上体育必修课最多的。从小学一直到大学二年级体育都是必修课,加起来有14年,但很多学生竟然连一个运动项目都没学会。“这种状况下,学校体育必须改革,要让孩子学会一至两项伴随终身的运动技能。”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说。


为什么学了14年体育,学生没有掌握一项运动技能?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前的体育教学是分段式进行的,一个阶段学习完一定课时的一个项目后就要转学另一个项目,而实际上绝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掌握该项目的技能,在缺乏大量练习的情况下,学生们很快会忘掉所学的项目。

   

改革的途径是进行专项化教学。今后,所有学校都要开展1+X的教学:“1”是一个专项,这是所有学生每周一节体育课都要学的,重在不断提高技能水平;“X”是基本运动技能,即跑、跳、投,以及身体的灵活性、灵敏性等。这样做一个好处就是能够让一名学生在其学习阶段不断学习一至两个项目,进而能够熟练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而这一至两项技能是能陪伴他们终身体育锻炼的。


原标题:2014教改足迹:体育为学生身心健康的人生奠基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