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校转型折射体育模式之变

以主动、开放的态度寻求转型,体校未来的路才会走得更为从容。另一方面,体校的转型,也折射着体育发展模式之变。

2015-02-15 08:56 来源:人民日报 0 71432



作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大本营,业余体校曾是奥运争光计划重要的基石。但是,“三集中”(集中住、集中学、集中训)的体校学训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体育发展的要求。在日前召开的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会议上,体校角色转换的相关话题受到热议。


为最大限度保证体校学生的文化课教学质量,目前,全国2100多所体校大都将文化课教学交给了附近的公立学校。在训学生到公立学校上课,利用课余时间、周末及假期在体校进行训练。如今还在自办文化课教学的194所体校也将按照这一思路,最终完成转变。


换了种“活法”的体校,如何保证训练学习两不误?这种探索,对体校来说,意味着转型期的阵痛。但这条路必须要走,因为以牺牲青少年运动员文化学习为代价来铺成通向金牌之路,已经被证明走不通了。


随着校园体育的兴盛、青少年业余体育俱乐部的活跃以及家庭培养模式的出现,竞技人才的输送正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体校也从以往选拔途径的“唯一”演变到“之一”。


不再承担文化课教学的责任之后,体校也从封闭走向开放,越来越多的体校敞开大门,利用场地和教练优势,服务于周边的学校和社区,无形中也拓宽了发现后备人才的途径。


同时,体校的定位也在从青少年“训练营”向“少年宫”转型。有体育天赋的青少年根据各自喜好进行业余训练,虽然不可能人人都当世界冠军,但撒播体育文化、培育社会体育氛围、涵养青少年体育精神的功能,同样需要通过体校的平台推而广之。


客观地看,随着形势变化,体校的转型不可避免。以主动、开放的态度寻求转型,未来的路才会走得更为从容。另一方面,体校的转型,也折射着体育发展模式之变。对金牌的追求,不能以牺牲人的全面发展为代价,更不能以忽略青少年接受基本通识教育为代价。反过来,体育应当成为促进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体校未来如何顺应并推动体育发展的全新模式,能否实现体育与教育的理念融合,将成为观察中国体育改革进程的一个重要窗口。

原标题:体校转型折射体育模式之变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0人参与,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