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走上百废待兴的“赎罪苦旅”

2007年和2011年连续两届亚洲杯小组赛铩羽而归,这样的失败让球迷感到痛苦,以至于稍微有些起色的比赛,就能让球迷重新找到信任国足的理由,只不过这分信任来去匆匆,从不曾真正停留。

2015-01-20 11:10 来源:中国青年报 0 85016


亚洲杯三场小组赛结束,中国足球以一种“脱胎换骨”式的崭新形象出现在球迷面前,尽管球员在技战术层面上还未完成“质变”,但在精神层面的追求已经超出球迷赛前的预期。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可以用来解释中国足球生态在过去一年间潜移默化的改变——2009年由查办赌球团伙引发的国内足坛扫黑风暴,2012年年初告一段落,多位掌管中国足球行政资源的重量级官员获刑入狱,至此,黑幕重重的中国足球开始逐渐“漂白”。但在随后的两年里,中国足球仍然受制于种种陈腐制度,无法“革自己的命”,直到2014年,国务院提出“体育产业升级”和“普及校园足球”,中国体育“不得不”面临改革拐点,中国足球也因此又一次成为体育改革的试点区域。


“简单粗暴”映射国足生态现状


“这次亚洲杯的成绩,大家都比较满意,这不是某一个人的成功,是整个团队的功劳,也是球迷支持的结果。但如果这次的好成绩只是放一个卫星出来,那就没有任何意义,等到世界杯预选赛又走回老路,见谁输谁,十二强赛之前就被淘汰,那还是中国足球的失败。”国足领队刘殿秋说,“国足丢什么也不能丢信心,现在要按规律办事,避免不必要的错误,中国足球才能真正进步。”


2007年和2011年连续两届亚洲杯小组赛铩羽而归,这样的失败让球迷感到痛苦,以至于稍微有些起色的比赛,就能让球迷重新找到信任国足的理由,只不过这分信任来去匆匆,从不曾真正停留。


但本届亚洲杯赛,做了充分准备的国足,终于在小组赛中,显示出与“大国风范”相匹配的昂扬斗志,三连胜晋级的结果与国足以往的表现反差过大,中国球迷激动之余在堪培拉体育场打出“夺冠”的横幅,“澳大利亚、日本、韩国,一个一个来”的豪言壮语,也在不少网络球迷论坛中被球迷反复提及。


国足的现状,恰恰证明了中国足球生态环境的“简单粗暴”:一周之内便由嬉笑怒骂的对象,翻转成追捧赞扬的榜样,一旦淘汰赛战胜东道主,国足便能重新跻身亚洲四强——而亚洲四强这一目标,在参赛前是被当作笑话说的。


“比赛打到这个份儿上,谁也不怕了,管他是不是东道主,做好防守就有赢球的可能。”以嘉宾身份来亚洲杯现场解说比赛的前国脚范志毅说,“我们有我们的优势,相比起来,澳大利亚队的压力可能比我们还大,我们要有足够的信心拿下这场比赛,绝不能被吓倒。”


“草根”阶层填补足球文化空白


“自信心”历来是中国足球的短板,对强手畏惧、对弱旅“托大”,倒是各级国家队常犯的习惯性错误——究其原因,曾有“非业内人士”认为,足球专业人士并不过硬的文化素质,是国足心态起伏的根本原因。


中国足球文化的空白由来已久(记者在日韩抑或欧美国家采访时,总能看到书店内售价不菲的各种足球书籍,但中国书市只有早已过时的陈旧教材和寥寥应景之作),不过,“文化”概念之大,已非“足球”这一体育项目所能承受。在中国,“足球”长期以来只被当做竞技项目对待,国家队和联赛几乎承载了这项运动的全部意义,而足球电视转播权、足球特许商品销售、足球衍生品开发乃至这项运动所蕴含的最重要的教育功能,和13亿人的需求相比,则显得过于寒碜。即便局限在竞技层面,中国足球的糟糕现状就连“伪球迷”都能张口道来,主场以1∶5输给泰国队这一意外事件,也被贴上“耻辱”标签,刺激着球迷的神经。


因此,抛开“竞技足球”和“功利足球”的观念,重新争取草根阶层对足球的支持和参与,是中国足球彻底净化其生态环境的首要任务——草根足球对于中国足球而言,正如星星之火,势大之后便有燎原之威。


2013年,一家以青少年足球培训为主营业务的业余俱乐部性质的公司,在北京市朝阳区工商局注册成立,公司成立两年多,今年就定下盈利破百万元,总收入规模超过千万元的运营目标——过去数十年中国足球在草根层面上的亏欠一旦得到合理开发,其市场前景之广阔,令人叹为观止。


“我们起步算是晚的,但是发展很快,现在培训基地已达到10家,合作的中小学(朝阳区)超过10所,学员超过1000人,我们从做孩子的足球培训起家,业务已经开始向篮球、体育舞蹈、游泳、空手道和羽毛球等项目扩展。”北京铭人体育创始人之一刘伟畅告诉记者,“其实,我们创业团队选择体育业务,最核心的目的非常朴素,就是希望参加过我们足球培训课程的男孩儿有个男孩儿样儿,女孩儿有个女孩儿样儿,我们想通过足球这个集体项目,让孩子们更有责任心,愿意和团队一起去战斗,勇于为队友承担责任,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胜负,同时学习一种新的社交手段,养成从小参加运动的健康习惯,最后才是让孩子们掌握足球的专项技能。”


“跨界”操作打造新型产业链条


在刘伟畅看来,业余足球俱乐部并不需要培养职业运动员,在青少年中推广和普及足球运动,才是他们的创业核心——事实上,这位投身足球产业开发的从业者的个人经历和选择,或许能够代表今后10年中国足球文化发展的主流方向。


“我本科在北师大,是首批体育经济专业毕业生,毕业后经何老(何振梁,前北师大体育学院名誉院长)和另一位院长推荐到英国拉夫堡大学读体育管理硕士,获全额奖学金。毕业后,给当时刚转会查尔顿的郑智当过短期翻译,2008年回国在奥组委工作,然后进了普华永道搞金融。”刘伟畅说,“我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选择足球创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我们几个创始人算是金融行业出身,有中信的,有平安的,都热爱足球,同一般的体育培训机构相比,我们懂管理,懂运营,懂财务,懂融资,所以上手很快,第一年投入60万元,亏损30万元,第二年就做到盈利30万元。其实,和账面上的营利相比,体育培训这份事业的前景才是真正的金矿,而且,不少退役运动员,都在我们这个平台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工作起来更有尊严,这种认同感,很多时候是超越经济利益的。”


记者曾与多位退役职业足球运动员交流,专业体制出身的他们,深感自身知识结构有限,无法接触到足球产业的核心层面,因此,只有当足球文化在华夏大地上生根发芽,融合更多领域具有专业知识的足球爱好者“跨界”操作,中国足球的正金字塔结构才能确立,中国足球的生态环境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我们想做足球培训行业的‘新东方’,成为足球培训市场的整合者或领导者。”刘伟畅说,“中国需要建立足球的完整产业链,就像我们做青少年足球培训,下游产业就是场地资源、体育物业管理和相关专业人才的培训,上游产业链则涉及到体育经纪人的输送,以及与职业俱乐部的沟通。现在国家提供了这么好的环境,足球这条产业链很快就会成型。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球迷不会再用一种绝望的目光去看待中国足球的发展,而借用一位前辈的话,发展足球产业(体育产业)的最终目的,是改良整个民族的DNA。”


原标题:中国足球走上百废待兴的“赎罪苦旅”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