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体育改革如何落到实处

对比经济、文化领域,体育改革已落后不少,任何囿于局部利益的推诿、任何只想修修补补的迟疑,都只能再度贻误发展时机,人们期待中国体育的实质性回答。

2015-01-09 13:00 来源:人民日报 0 27118


抛开杂念办体育


刚刚过去的2014年,中国体育压力之大可谓前所未有,体育人触动之深可谓刻骨铭心。


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为指引,以中央巡视组向国家体育总局反馈情况为参照,中国体育在这一年感受到的是多年未遇的窘迫与尴尬:体育系统对于改革的思考与探索明显滞后于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体育系统对于围绕赛事的不正之风的认知与警醒难以对接社会层面的诉求与期待。


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体育界延续多年按部就班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思维定式与惯常做法已经到了必须做出改变的时候。体育改革的动力源自哪里?体育改革又该向何处发力?国务院印发的《意见》已经说得清清楚楚,中央巡视组反馈的情况更是点明了突出问题,现在需要体育系统做的就是抛开杂念、返璞归真,以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将吐故纳新、重塑形象的改革行动持续推向深入,而不是在倒逼改革的情境下依旧行动迟缓、避重就轻。


“抛开杂念、返璞归真”,说起来轻松自然并不拗口,做起来却要伤筋动骨颇费周折。既然改革方向已明,体育人就应准确定位自身所处的位置、明晰自身所要发挥的作用,恪尽职守、秉公行事,将以往因多重羁绊浪费的时间、损失的成果想方设法弥补回来,而不是口头上抱怨改革方案缺少细则一味等待观望,行动上从本位主义出发费尽心机谋求一己私利。办体育就要按照规则行事,就要让体育成为阳光、健康、公平、公开、公正的代名词,就要让体育带来激励人、鼓舞人、感召人的正能量,对照这样的标准、瞄准这样的目标,体育才可称之为体育,体育改革也才能焕发勃勃生机。


毕竟承平日久,面对国内体育改革的步步紧逼与国际奥委会改革的强劲势头,体育界猛然间感到千头万绪、茫然无措也属正常。但镇静下来之后,理应明白早改早适应、越晚越被动的道理。顺应国内外体育改革潮流所向,规划改革的时间表与路线图、寻找撬动改革的支点,体育人有能力在“二次创业”中找回自信、再立新功。而在推进体育改革的探索中,正确处理竞技与群体、市场与社会、奥运与大众、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辩证关系,既是实战考验,亦是突破良机。


打破利益樊篱、理顺体制机制、释放社会活力、寻求各方支持,体育改革要有勇气打攻坚战、更要有耐心打持久战。只要方向对头、措施得力,人们不会苛求多年积弊一朝改观;怕只怕私心杂念难以摈除,正本清源难以实现,则体育改革又怎能做到令人感到乐观?


再做体育“加减法”


2015年的第一个周六,厦门马拉松如约而至。某种程度上,“厦马”的成功标志不是有多少顶尖高手参赛,而是大批草根“跑马”爱好者的口碑和热情。来自社会和市场的良性互动、双重助推,悄然点醒了多年以来如何办赛、为谁办赛的混沌谜题。


如果从更高层面审视以“厦马”为代表的一批新兴赛事,以“跑友”“骑友”等为代表的急速扩大的民间体育群体,人们有理由感叹,去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可谓恰到好处的“催化剂”和“及时雨”。


从取消群众性、商业性体育赛事审批到引入社会力量办赛,从推进项目协会实体化到鼓励建立职业体育联盟,一些关乎“体育如何发展”,却又争议不休的概念得以廓清。可以这么说,《意见》不仅是为体育产业松绑、加油,更代表着对体育所蕴含的社会价值的全新认识,明晰了中国体育发展的顶层设计,并迅速凝聚成体育界内外的共识。


这种认识,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匹配,与大众运动休闲需求相呼应,更与体育自身属性与规律相吻合。由这种认识升华出的“大体育观”,格外需要社会力量、市场力量共襄盛举,共同搭建中国体育发展的全新平台。


也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再做体育“加减法”,不难发现,作为体育发展的“毛细血管”,体育社会团体如何正名、如何壮大,市场之手能否在体育产业的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解决这些问题,既要加添符合“大体育观”的思路与办法,又要减去与发展需求和格局不相适应的种种桎梏,才能给出一张符合“题意”的答卷。


在去年年底的全国体育局长会上,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坦承,“金牌至上的政绩观导致了种种问题”。如果说长期以来中国体育是只在自己圈子里打转的“局域网”,那么现在要做的正是让它走向社会、进入市场,真正成为一个融入大众的“互联网”。


应当肯定的是,主管部门的理念在变:“群众体育要着眼于大众健身需求的变化;竞技体育要发挥举国体制和市场机制的两个作用;体育产业要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共同投入。”另一方面,来自基层的实践探索也在渐渐汇聚成新的拼图。无论是上海推行的“3+X”办赛模式,还是多个体育产业资源交易平台上线;无论是校园足球向教育功能的回归,还是移动社交媒体对体育生活化的推波助澜,都在指示体育发展的方向。尽管现实羁绊仍未彻底厘清,但大势已可以预见,市场企业、民间组织、项目协会等多方协同,行政主管部门做好规划布局、评估监督、协调服务等,将成为体育事业、产业发展的“新常态”。


把握申奥新契机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百年奥运终得梦圆,这届盛会的意义早已超越体育本身,成就传奇、缔造辉煌。如今,中国对奥运会再次发出邀请,其中蕴含的意味也在悄然变化——不仅心态更为成熟从容,看待奥运的视角也更为多元。如何将冰雪运动带入普通民众之中,如何将申奥契机与城市发展有机融合,某种程度上,也在印证大国体育观的演变。


在巴赫的带领下,国际奥委会正主动求变,以“改革40条”保持奥林匹克运动的历久弥新。其核心理念,与北京申办冬奥会“以运动员为中心、可持续发展、节俭办赛”的精神十分契合。奥运会、冬奥会,都是全球瞩目的“高大上”盛典,但同时,也是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传播奥林匹克理念,乃至倡导奥林匹克生活方式的有效载体。换言之,随着时代的发展,奥运会越来越强调“接地气”。大众对申办、举办奥运会的期待与需求也变得更为多元。在此基础上,了解、把握、顺应这种变化,中国体育也应当在更大的格局中重构奥运战略框架。


近年来,“唯金牌论”已经让体育界饱受质疑。从表面上看,“金牌至上”与金牌捆绑的利益有关,往深里说,则折射出体育价值观的扭曲。仅以竞技体育成绩的单向思维来呈现、评判内涵丰富的奥林匹克远远不够。奥运如何与生活相连,与青少年的成长相通,与民众的期待相融,从北京申办冬奥的理念中,答案已可见端倪。


多年以来,中国体育以奥运战略为最高目标,并取得了傲人的成绩。2008年北京奥运会更将这份荣耀带上了新的高度。也正是在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进入了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的新的发展阶段。理解体育强国的内涵,意味着充分开掘体育的多元社会价值,使之真正进入大众生活,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同频共振。北京申办冬奥的愿景中,扩大冬季运动参与人口,涵养冰雪运动文化,带动京津冀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都是题中应有之义。


以申办冬奥为契机,从体育界向社会延伸,体育观、奥运观都面临着再度更新升级的良机,体育改革也将获得转型发展的新平台。为奥运战略注入时代活力,谋求多元支撑,勾勒更广视野,来自社会与大众的回响将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评判。


重构体育新框架


在2014年年底召开的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深化体育改革的信号“喷薄而出”。“协会实体化”换挡加速,足球项目再当“改革尖兵”。种种迹象表明,固守多年的体育管理体系和模式正在发生变化,诸如管办分离等改革,似要步入“动真格”的时刻。


某种意义上,国家体育总局的表态,与其说是对中央巡视组意见的落实,倒不如说是社会大环境的倒逼。2014年,一股自上而下的改革外力,让体育系统无法再徘徊观望,身为改革“主角”,理应拿出与之匹配的魄力与行动。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坦言,现在体育改革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但“开弓没有回头箭”,难度越大、阻力越强,越是考验改革者的智慧与勇气。从1992年“红山口会议”算起,以足球职业化为代表的一系列改革,为何成效不尽如人意,有些环节停滞不前,有些环节甚至越改越乱?穿透这些表象,必须正视体育运行体系的根本症结。


长期以来,中国体育的发展框架,定位于金牌生产的价值坐标系。本应充分吸纳、鼓励各级社会组织、民间团体搭建的体育网络,被项目中心与单项协会“合二为一”的单一行政管理模式所取代。这种身份交叉,带来行政惯性与资源垄断,甚至成为滋生腐败的土壤。无论是职业联赛频现的乱象及其深层矛盾,还是管理部门在赛事举办上“与民争利”等,无一不是行政与市场博弈、体制与发展冲突的例证。


如果以北京奥运会为分水岭,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向,投射出国人体育诉求与视角的多元变化。去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足以划定体育界“二次创业”的起跑线。能否顺势而为、革新求变,是中国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最大考题。从这个角度看,重构体育框架,源自自身发展规律的内在驱动,也是改革推动结构转型的时代命题使然。


体制变革不是“一锤子买卖”,系统工程绝非朝夕可就。目前,部分非奥项目协会最先迈出脱钩体制、独立运行的步伐,但人、财、物等改革细节仍待优化。必须看到,市场价值高、有影响力的主流项目,与真正意义上的“管办分离”还相距甚远。如何跨越从纸面到落实的鸿沟,取决于清晰的顶层设计,也有赖于配套政策的细化与跟进。


正所谓不破不立,打破体制藩篱,从表面看是“动自己的奶酪”,其实是为体育界自身释放发展空间、激发更大潜力。对比经济、文化领域,体育改革已落后不少,任何囿于局部利益的推诿、任何只想修修补补的迟疑,都只能再度贻误发展时机,人们期待中国体育的实质性回答。


本文来源:人民日报,禹唐体育综合编辑。


原标题:抛开杂念办体育——关于体育改革如何落到实处的思考之一(钟文)

再做体育“加减法”——关于体育改革如何落到实处的思考之二(范佳元)

把握申奥新契机(体坛透视)——关于体育改革如何落到实处的思考之三(晨曦)

重构体育新框架(体坛观澜)——关于体育改革如何落到实处的思考之四(辛华)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0人参与,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