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化”,中国病

CBA的存在,是一个标准的“美国化”案例。或者说,是一个标准的浅层“美国化”包装案例。“美国化”的核心价值,并没有吸取,门脸却是越装越像了。

2014-12-26 11:10 来源:颜强 0 59566


“防……守!防……守!”现场DJ在声嘶力竭地吼叫。但又不是真正的声嘶力竭,因为这声音,是透过音响传出的,是被放大器放大的机械化的声音。他的声嘶力竭,到底有几分真诚的声嘶力竭?


因为每次对方持球进攻,主队的主场优势,最明显的体现,就是这DJ的嘶吼。球场里不是没有球迷鼓噪的声音,只是这些声音,怎样都压不过机械化放大的声音。


这并不是美国NBA或者NCAA的比赛,这是中国CBA的联赛。至少这DJ已经很NBA化了,我总会如是想。


CBA的啦啦队也越来越NBA化了。十年前一位同行促狭地描述CBA啦啦队为“机场舞蹈队”,现在各种事业线毕露,已经成为了啦啦队基本装束。


多么“美国化”的联赛!虽然竞技质量无法相比,虽然观众数量和媒体传播质量,也无法相比。


CBA的存在,是一个标准的“美国化”案例。或者说,是一个标准的浅层“美国化”包装案例。“美国化”的核心价值,并没有吸取,门脸却是越装越像了。这个世界的“美国化”进程,还会延续多长?还会涉及到多少人群?


就连国务院推出的体育产业发展指导性文件,专家和媒体解读时,都太容易用“美国化”的眼光去理解——中央政府的规划,是2025年,体育产业的规模能发展到五万亿人民币,于是大家直接会套用体育产业在美国GDP中占比2%,来测算未来中国体育十年应有的发展速度。



因为美国在太多行业和社会事务里,代表着最先进水平,所以比照美国、模仿美国、尾随美国,都是不会错的。美国的今天,就会是我们的明天,这种说法,听到的次数实在太多了。


只是在体育,尤其运动化生活方式上,“美国化”只能代表美国体育的社会性。体育作为一种包含内容十分复杂的社会公共事务,完全“美国化”,只会结出一朵朵变态奇葩。有点像CBA这样的奇葩。


回复到原本的体育意义,赛事现场出现啦啦队和透过扩音器传声的DJ,就是很变态的存在。大家为什么要来赛场看比赛?你到底是一个supporter,还只是一个spectator?真正的体育迷,是supporter,身体力行,观看比赛,十来体验和享受体育竞技带来的激情与快乐。而spectator,只是浅层的体育迷,更是观众。他们是来娱乐享受的,他们更愿意拿着一大杯可乐,或者还嚼着肉乎乎的汉堡,靠在座椅上,等待那些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们在场上表演——沙发土豆,sofa potato,说的就是这种spectator。


Supporter追随的是体育,spectator追求的是娱乐。体育包含娱乐的元素,但体育不是娱乐。体育是文化,不会那么浅薄和商业。


“美国化”的啦啦队,就是一种奇葩变态,美国人称之cheerleader。既然你来到竞技场,作为观众,你也是竞技场的一部分,你就应该欢笑、欢呼、鼓掌、罹骂、捶胸顿足。你的欢呼cheer,为什么还需要leader的来指引?难道没有这些穿着超短裙、性感美艳,更注重自身表演而不是场上比赛的leader们指引,你就不会自我表达了?



DJ之声,我认为是任何竞技场里最糟糕的声音之一,堪比南非世界杯上那令人恶心的像苍蝇一般挥之不去的Vuvuzela。任何一个竞技场,最大的声音,只应该是人的声音,利用器械放大而扭曲的人的声音,让竞技变质。更何况这些训练有素的DJ,总是知道该在什么时间喊什么样的话,“防……守!”这样的劳工号子,都能喊出了NBA赛场里那些正宗DJ“De-fense!”的味道。中文表述都到这种地步,实在让人无话可说。


我们何时变得如此没有想像力?如此的盲从?啦啦队或者DJ,抑或各种体育赛事现场娱乐呈现,发生在美国职业体育,是符合美国社情的,因为美国人就是将职业体育娱乐和商业化,这些元素并不是美国体育的全部。我们在学习和理解美国体育的过程中,简单粗暴地将这些职业娱乐手段噱头,当作了真经,当作了学习效仿的内容,忽略的却是,美国职业体育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其竞技水准的世界领先。


“美国化”成了中国体育的一种病,连中超和很多其他赛事,都开始了啦啦队、DJ这样的表演流程。裸露着大腿的美女,当然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可是来到竞技场,体育迷的目的,更是融入到体育当中去,这也应该是体育推广者最大的责任。舍本逐末,美国人亦不会如是做。


原标题:“美国化”,中国病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