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产业五万亿 足球篮球是禁区

在实体经济持续疲软的国内大环境下,政府提出了“在未来体育产业要实现五万亿的规模”的宏观想法。作为体育圈内人,应该如何抓住这阵“东风”呢?

2014-12-14 14:05 来源:腾讯体育 0 164664


目前,在实体经济持续疲软的国内大环境下,政府提出“在未来体育产业要实现五万亿的规模”的宏观想法。在我们看来这个思路是可以实现的。


因为,根据发达国家经验,实体经济的下滑与娱乐经济的上涨是呈反比呈现的,这个无论是从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好莱坞的崛起,还是曾经的世界顶级搏击赛事K1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经济持续疲软期的逆风飞扬,都可以得出结论。


思考之一:关于媒体。

我们所探讨的媒体主要是依托移动互联网与可随身设备媒体。


体育在媒体主要是在于传播渠道与销售渠道两种价值。


未来会出现巨无霸型的体育媒体型超级平台,这个已经得到了某互联网公司拆分体育板块独立运营的消息印证。那么站在资本的角度,如果这些平台还是以广告作为基础收入来源的话,则意义不大,因为这仍是在与传统的广电媒体争夺存量的瓜分权利而已。


对于移动端,体育IP 价值的表层表现应该在于付费收看以及可以立即转换的瞬间线上消费决策(如彩票竞猜、道具购买、网游消费、网络购物等)。这个也是发达国家媒体不惜斥巨资购买体育知名IP 的原因。在未来,对于媒体平台肯定是“得独家IP 得天下”的格局。


相比较于枯燥无味的广告,以上这些无论从体量到引人入胜的愉悦感都不是一个维度的事情。也可以讲,如果单纯卖广告,国内市场是百亿量级的,而如果抛弃广告思维,体育IP 与因此而搭建的平台将是五万亿乃至更多收入的主要入口。


以此类推,我们甚至可以设想推断,不久的将来,广告将灭亡,取而代之的是参与线上线下产品销售的IP、平台运营者与产品的融合乃至分利。


再往深一个层面探讨。IP 与媒体平台合作后,必然会延伸至线下消费领域。体育赛事是天然的消费级O2O。相比较于商场搞的可以只逛不买的伪O2O 来讲,看一场体育赛事,买门票是天经地义自然而然的。为了健康买张健身房或是搏击馆的年卡也是同样道理。


看体育赛事与看新闻联播的不一样之处在于:新闻联播是即时纯信息类观看,看完就完,不会衍生任何冲动与消费欲望;而体育赛事天赋的刺激属性会引发大量消费欲望与购买行为。拥有这种行为的群体我们叫他们“铁粉”“死忠”。


一切因为体育而产生的实体消费行为都可以从媒体平台的流量导入。这个流量的导入行为也是可以促成“五万亿”早日实现的最重要的手段。那么,从IP 与媒体平台的结合后就可以立即将流量导入线上、线下各种互为衍生的产品需求中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人的冲动是暂时的,而冷静却是永远的唯一属性。核实、观察、比较、选择,是热恋过后走入婚姻的必然。同理可证,从热衷某个赛事到发生购买是需要一定过程的。


VC、PE 们把集约粉丝的网络平台叫做粉坑。这个粉坑就是未来成就 “五万亿”体育产值的运营中枢。


我们预计,未来的巨无霸体育媒体平台是由一个个重度垂直的粉坑所积累而成的。未来也将不再有看比赛的概念与说法。这个说法一定会被玩比赛所取代。未来的体育赛事不会再有众所周知的全民目击,取而代之的将是分众化的重度垂直。


思考之二:应该投资什么标的?

1. 如果没有强烈的非赛事运营以外目的,暂时可以不碰国内的足球、篮球等项目。马云年年有,恒大不太多。中国足球、篮球二十年职业化道路,没有造就一起可歌可泣的项目本身的财富故事。肯定不是人的问题,肯定也不是钱的问题,肯定也不是市场的问题。那么我们只能质疑体制。


2. 可以强烈关注一些非奥运赛事项目。

奥运项目,特别是金牌大户因为举国体制导致的与市场天然的相悖,目前看来投资风险依然极大。与非奥项目的合作成本、资源、空间以及资本运作的可能都会远远大于其它。


3. 可以投资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重度垂直项目,即对于玩家,可以形成高度粘性与消费欲望的竞技项目。因为单纯的体育竞技赛事节目策划,只有广告价值,没有PE 价值。


本文来源:腾讯体育,原标题为《如何挖掘体育产业五万亿金矿  足球篮球不能碰》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0人参与,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