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亿人如何才能催动5万亿的实现?

振奋人心的规划,大得出奇的数字。规划易做,执行难为,尤其对于体育这种基于生活方式的社会活动。

2014-12-11 13:00 来源:体坛周报、中国投资咨询网 0 124614


国务院关于体育产业的指导文件着实让人们兴奋了一阵子,2025年体育产业达到5万亿人民币规模,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振奋人心的规划,大得出奇的数字。规划易做,执行难为,尤其对于体育这种基于生活方式的社会活动。


体育在中国,如果像它在西方国家中那样,以基于个体的社会生活方式,自然发展,那么要实现国务院的目标:在2025年让中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恐怕会很难。


发改委公布2013年度体育总产值仅占GDP的0.6%,与发达国家2%左右的占比差距很大。中国体育制造业兴旺,但由于缺少创意、缺少核心价值的品牌,造成“人多势不重”;中国职业联赛火爆球迷众多,但由于水平低整个产业链也乏善可陈;中国号称体育人口众多,但消费很低。


过去人们常常把体育人口对体育产业的贡献估计不足。我国目前体育人口还达不到美国80年代的水平,其19岁以下青年登记踢足球的人数:1980年为88.8705万。到本世纪初的2002年,美国业余时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员达到1.8亿。美国的“三大球”——棒球、橄榄球和篮球运动,每年吸引了大量的爱好者。即使不是热门项目的体操,美国竟有4500个体操训练点,是以健身而不是培养专业运动员为目的,但健身者又达到一定水平。对体育的参与又培育了民众对赛事的关注,发达国家的体育赛事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牵动了亿万人心,为整个社会的经济和文化生活注入了巨大活力。这样多人次的体育休闲活动,极大地刺激了旅游、航空、水陆交通运输、餐饮、住宿、体育用品的销售,形成了带动多条产业链的联动效应。


如果仅仅看参与锻炼的数据会产生误解,美国著名学者罗南尔多·伍兹在得知中国在2004年体育人口就达37.1%,就感叹与美国的48%相差不多。但这是浅层次的,如果把体育健身的深浅层次的差异和消费不同做比较,就知道差别之大。什么是体育人口?那是指经常从事身体锻炼、身体娱乐,接受体育教育、参加运动训练和竞赛,具有统计意义的一种社会群体。而我们把走走路、在小区健身器旁活动腰腿都算进去了。有人开玩笑,如果把打牌和骑自行车上下班也算作体育锻炼,中国则是世界第一了。


未来10年,要实现5万亿的目标,中国体育产业要保持比国民经济增长更快的水平。


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行。尤其从2014年9月开始,几乎每个月,中央政府都发出积极正面的声音推动体育,这恐怕就是中国特色的体现:政府推动,是任何社会事务发展的最大助力。从最开始国务院办公会议上对体育赛事审批流程的松绑,到国务院关于体育产业发展的指导文件,连带影响下,几支体育概念股票短时间内都强劲上扬。


然而怎样去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尤其是体育产业所依托的整个社会的体育生活方式?


详细分析中国体育产业的构成,过去二十年,体育制造业可算一个亮点。但严格来说,本土体育制造业企业在产业定位上,很难划归“体育产业”,因为许多体育品牌制造商的业务,和服装、生活用品跨界十分严重。真正专业的体育品牌在本土企业中比例并不高。这一个小现象,折射的问题便是,中国的体育参与人口依旧稀少,体育人口活跃度不高,体育消费特别是专业性体育消费很低。


如何定义“体育人口”?高频次参与体育运动、娱乐运动及消费、参与运动竞技赛事、接受运动培训的活跃人群,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体育人口”。中国过往统计中,是将每周能看上半小时足球或篮球赛事集锦的电视观众也纳入到“体育人口”之中的,可谓对“体育人口”的要求宽松到了极致。但中国没有一份有说服力的调查数据,能准确反映“体育人口”的质量和活跃度。


推动更多人、更高频次地参与运动,让运动成为日常生活方式,并且提升运动消费规模,是体育产业实现“五万亿”目标的根本之道。在发达国家,城市人口人均要有两平米的运动空间,这样的规定,估计中国没有任何城市能够达到。中国城市街区间,一些大众健身器材——来自国家体育中心经营体育彩票后对社会的回馈,是大众普及运动健身的良好尝试,只是规模仍远远不够。


国人喜欢长跑的多起来,全国在田协注册的马拉松赛事2011年为22场,2012年为33场,2013年39场,2014年就有53场。而美国2012年780场,日本200场。2013年中国台湾211场,美国1100场。差距让我们清醒,通过全民健身大幅度地增加体育消费确实遇到了瓶颈。北京市2009年就进入了人均GDP1万美元的时代,按照世界银行划分的标准,5年前北京已经属于中等富裕程度的城市,但那时人均年体育消费仅仅73元人民币。与发达国家深入学校、社区的全民健身热潮相比,我们最大的差距是没有把健身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体育运动并未转化为市民普遍的体育生活方式。


再以足球为例。教育部官员在参加河北一个校园体育活动时说:校园足球的未来规划,是“……以每个学校保证每天一节足球课,保证每个学生学会踢足球……如果说三年的时间建设两万所足球特色学校,按每学校1000人计算,我们就有了2000万足球人口……”教育部如果真的去全国各级学校积极推动,三年时间或许真能建起这些学校,只是它们真正能培育出“2000万足球人口”吗?这两万所足球特色学校,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之下,又能繁荣或者生存多久?


每天一节足球课,在体育教育严重滞后的中小学推行,完全必要。只是行政性地推行,必然会有行政性后果,强制教育效果只可能低下。“保证每个学生学会踢足球……”,已经违背了教育的本意。


所有的推动和普及,利益关联最为重要,也最为可靠。只有让学校、学生和社会能从“校园足球”、体育普及过程中获取利益,这样的体育产业发展才具长性。


不谈利益,宏伟的数字目标,多少有些空洞。最可靠的,只有多赢之利。


本文来源:体坛周报、中国投资咨询网,禹唐体育综合编辑。


体坛周报原标题:体坛周报:50000亿呼唤14亿人

中国投资咨询网原标题:体育产业如何长存健康发展?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