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评】斯诺克与大马戏团

2014年的斯诺克英锦赛又在一篇质疑声中,沿用了128人的赛制。国际台联为何会摒弃原有赛制,而改用这样一个被某些选手称为大马戏团的赛制呢?今天就让我们为你深度揭秘一下。

2014-11-27 18:43 来源:禹唐体育 0 80011

斯诺克掌门人  巴里赫恩


本周二,也就是11月25日,斯诺克界最为重大的赛事之一,英锦赛如约在英国的约克郡拉开了战幕。如同去年一样,英锦赛今年仍然将采用128名选手一起参加正赛的赛制。这也就意味着,英锦赛的第一轮将进行多达64场的比赛。而由于比赛选手水平良莠不齐,许多高排位的选手在首轮都遇到了业余选手。比赛的难度也相对不大,比如昨天中国“一哥”丁俊晖虽然状态并没有调整到最佳,但仍然兵不血刃的以6:0拿下了爱尔兰业余选手萨顿。


也正由于这样悬殊的差距,加之由于选手较多,赛场内显得比较嘈杂凌乱。BBC并未向其他国家提供第一轮比赛的卫星信号,这才导致中国球迷并没有通过电视收看到昨天丁俊晖的比赛。


大马戏团


当然对于这样赛制编排不太满意的不仅仅是转播商。名将特鲁姆普就曾经在去年的英锦赛当中,炮轰世界台联的赛事组织,“他们让这项赛事贬值了,整个赛场嘈杂不堪,许多人走来走去,感觉就像是一个大马戏团。”无独有偶世锦赛亚军卡特,名将马奎尔,马克金等人也纷纷质疑了赛场的环境问题。其中卡特还向赛制开炮,“我是从底层打上来的,那时候我们必须参加资格赛,才能打正赛,我不知道为什么他们不用这样做。”


而对于球迷,这样的“资格赛级别”的正赛显然也提不起球迷的兴趣。从第一轮的收视率和上座率来看,观众们似乎也更喜欢“直奔主题”的比赛模式。

但尽管这种赛制变化丝毫“不得民心”,但是国际台联并不想半途而废,在今年年初,这个“大马戏团”赛制就被整体移植到了威尔士公开赛之中。斯诺克协会主席巴里赫恩也一再重申,“虽然球场情况不尽如人意,但是128人的比赛形式会一直保持下去。”此外他还特意强调,“这就是未来英国赛事的模式,作为球员就必须适应它。”


只要数量,不要质量。这可算是企业的求死之路,那么一手将斯诺克打造成品牌的巴里赫恩难道不懂这个道理么?他真的就要这样毁掉斯诺克么?


其实在巴里赫恩发表上述言论的同时,还说了另一端耐人寻味的话:“人们正在忘记斯诺克这个在这个国家曾经死去。球员们和纯粹主义者认为我们在搞砸一项赛事,但恰恰相仿,我们是在让他活下去。”


简单分析一下,巴里赫恩的这句话其实包涵了两层意思。第一,斯诺克曾经经历过危机,而现在正在经历第二次危机;第二,他是在拯救斯诺克这项运动,而非毁灭它。


如果您想弄明白巴里赫恩话的真正涵义,就必须先对斯诺克的发展史和巴里赫恩其人有所了解。


斯诺克,准确的说职业斯诺克比赛从1927年就开始主办了,距今已过去将近90年。然而由于当时没有电视转播和大型赞助,初期的比赛一直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甚至由于资金,组织等问题一度在上世纪50-60年代面临停办的尴尬境地。


然而就在1974年,斯诺克的救世主——巴里赫恩出现了。面对着斯诺克惨淡的经营状况,他开始了一系列的大动作。首先就是招商引资,1976年香烟公司Embassy入主世锦赛,转年,世锦赛与谢菲尔德签约,正式将举办地点定在了克鲁斯堡剧院,并一直保持至今。而随着赛制和比赛地的固定化,电视转播也水到渠成。1977年,BBC正式成为了斯诺克世锦赛的主电视转播机构。还是在这一年,英锦赛问世,从此成为了世锦赛之后的第二大赛事。1980年,英锦赛开始对其他国家开放,第一批非英伦三岛球员开始有了参加大型比赛的机会。


可以说在巴里赫恩经营斯诺克的初期,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斯诺克的影响力也在与日俱增。1985年泰勒和戴维斯的世锦赛决赛创纪录的吸引了1850万名电视观众,巴里赫恩的个人声望更是如日中天。


然而进入21世纪斯诺克的处境却开始急转直下。随着戴维斯,亨得利等人的老去,斯诺克进入了一个低潮期。而由于全球普及程度过低,斯诺克的比赛的参与球员大多来自于英伦三岛或者中国、泰国等亚洲国家。最终的结果就是,到了2008年斯诺克比赛的影响力已经跌倒了谷底。在当年的BBC的统计当中,斯诺克的收视率甚至比飞镖比赛还低。


这样严峻的情况,让巴里赫恩开始将注意力投入到了扩大斯诺克的全球影响力上。而要扩大全球影响,最佳的解决方案就是让更多的非英籍球员参加比赛,以增加所在国的关注度和收视率。


可有了解决方案,问题也随之而来了。由于世界斯诺克的主要比赛通常采取的都是“16种子制”。即前16号种子选手不用通过资格赛直接参加正赛,其他选手通过资格赛,决出16人或48人,再开始比赛,这样的比赛模式因为可以节省正赛时间,并提高比赛质量,所以一直被世锦赛,英锦赛等大赛使用。可这样的赛事也同时减少了许多低排位的国外选手的参加机会,使得大部分所谓的“世界大赛”变成了英国人的“内战”。


为而解决这个问题,128人的“大马戏团制”应运而生。


好了,聊完了大马戏团赛制产生的前因后果,今天的晚评其实也就接近尾声了。今天之所以要费这么大劲把这件事和大家聊一聊,其实目的并不是要讨论这个赛制的好坏。而是要探讨另一个问题,那就是究竟怎样才能成功的运营一个组织呢?


根据台联的案例,我们总结出了三条。第一,要有一个像巴里赫恩这样高瞻远瞩的领导人,当组织出现问题的时候及时纠错,像舵手一样掌握方向。第二,行动要大胆,敢于不断试错,快速迭代,其实巴里赫恩的许多举措并非一开始就找对了路子,也是靠一点一点的试出来的,包括这次改制,改的方法也许不对,但是这种遇到困难,从问题出发,敢于尝试的精神绝对是值得倡导的。第三,就是最重要的一点,一个组织必须要有伸缩性,要有在框架内改变的余地,例如这次改革,虽然短时间内招致非议,但是只要通过论证能在长期发展后给大家带来好处,依然可以上马。这就是一个组织需要的灵活性。


俗话说穷则思变,变则生机。在这里我们衷心希望国际台联和大马戏团制能够摆脱困境,越走越好呀!


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禹唐体育。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0人参与,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