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城市白领越来越热衷跑步?

今年以来,城市跑步流行起来,微信朋友圈里,经常有人晒跑步,用一款叫咕咚的软件计算自己的跑步路线和运动量,聊跑步的似乎也多起来。

2014-11-25 13:55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廖保平 0 131160


感觉像是今年以来,城市跑步流行起来,微信朋友圈里,经常有人晒跑步,用一款叫咕咚的软件计算自己的跑步路线和运动量,聊跑步的似乎也多起来。尤其是今年10月19的北京马拉松,虽然八面“霾”伏,仍然阻止不了跑步者的热情,数万报名名额被一抢而空,甘当人肉吸尘器,也要投身到氤氲雾霾中去跑步。


为什么一下子人们热衷于跑步,居然成为一种谈资?惯常的答案,是跑步有益于健康,锻炼意志,保持年轻状态,或者说跑步能让人发泄情绪,缓减压力和忧虑,增强自信,等等。这都是正确的废话,过去跑步有这作用,现在跑,将来跑,都有这作用,需要多说吗。


当一件事情变成一种流行,背后一定应和了某种社会心理,城市跑步也如此。这些年,跑步的人越来越少,跑步的时间也越来越少,甚至走路的人和时间都越来越少。我们有各种各样的“代步工具”,汽车、地铁、飞机等等,每天上下班,或是出差,都用交通工具“代步”,不会走上几步路,更不要说跑步,我们的脚步貌似延伸了,未尝不是自我萎缩了。


当我们的“步”被工具所代之后,效率确实提高了,但也被工具所禁锢,躲在一个个“工具箱”里——车箱里、机仓里。本来,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办公室,我们已经生活在“箱子”里,现在又多了“代步工具”这样的箱子,我们从头到尾都在条箱里穿梭,象“装在箱子里的人”。


就这样,我们与天空有了隔阂,与土地是有了隔阂,与树木是有了隔阂,与河流有了隔阂,甚至与外面的空气也有了隔阂,感官像生锈的铁丝一样迟钝,对天空,对大地,对山川,对树木,对草地,对河流,没有肌肤接触一般的敏感,感觉不到它们的质感,对它们的存在与变化,产生不了情感上的涟漪。不像古人那样对自然界的一切,有敏锐的感触,面对落花会伤春,发出“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的伤感;面对落叶会悲秋,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怀;见一川东流水,会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思绪;看到大雁南飞,引发“肠断江城雁,高高正北飞”的思念……。


可是现在的人呢,就像徒具身体而无灵魂的人,行尸走肉般从一个“箱子”到另一个“箱子”,因为空调的发明,我们甚至无法感知四时的变化,人与自然那种休戚相关的关系似乎也变得无关紧要了。


更要命的是,我们甚至与自己的身体也隔阂起来,不能够用心去体会自己的心脏如何搏动,血液如何流淌,汗水如何慢慢地渗透出来,无法在运动中感受身体的各种变化,自己和身体也变得麻木而陌生。


跑步正是我们暂时告别“箱体活动”,回归自然,或者说重新建立人与自然、精神与肉体的关系的一种方式。说得大一点,是在工业文明的高效率、快节奏上,我们以这样一种方式来缅怀逝去的农业文明。它可能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或者说人被高度“工业化”之后,也即变得相对富裕之后的一种朴实的回归,并演变成一种流行。


美国曾经在上世纪70年代,也爆发过城市人群的跑步热。我们现在看到的电影《阿甘正传》,阿甘不停地跑步,带着一大群人跟着他跑步,就是那个时代的真实背景,成千上万的美国人加入跑步大潮。那是奋斗的时代,上升的时代,富裕的时代,也是危机重重的时代,经受越战失败,种族暴乱,灵魂迷茫并寻找灵魂重归的年代,人们需要重新从自然那里获得最原始的本能和动力。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一叫《跑步圣经》的书风靡一时,成为畅销书,销售几百万册。


如今,这本书也开始在中国悄然热卖,这或许是一种暗喻,我们也赶上了一个特定的时代,工业文明在这片土地上疯狂生长,然而,各种危机并没有因之消失,还产生了新的危机,对我们的心灵是一种伤害,人们想从工业链条上走下来,投奔到自然之中,回归到本能之上。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去做驴友,走向深山老林,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去打一场高尔夫球,更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去海边度个假,亲近一下日光海水,但是,他们可以去跑步,只需要一双跑步的鞋子,跑向自然的勇气就可以了。


你看,在朋友圈里,我的朋友在告诉我,他们在跑步,证明自己和自然,他们和自己的身体,靠得多么近。


原标题:为何城市白领越来越热衷跑步?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