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的只是两万所“足球特色学校”吗?

教育部体卫艺司日前透露,计划在全国建两万所足球特色学校。“在20万的足球学习者中,我们只要培养10万优秀的足球运动员,我们的足球还能不进步吗?”

2014-11-14 15:45 来源:北京商报、广州日报、红网 1 93578


教育部体卫艺司日前透露,计划在全国建两万所足球特色学校。“如果说三年的时间建设两万所足球特色学校,按每个学校1000人计算,我们就有了2000万足球人口,每个学校再有10人参加常规比赛,我们就有20万足球学习者,在这20万的足球学习者中,我们只要培养10万优秀的足球运动员,我们的足球还能不进步吗?”


语焉不详的两万所足球特色学校留下了一个问号


扩大足球人口是好事。足球在中国如此受欢迎,把足球搞上去是共同心愿。寓球员于校园,也是大部分足球强国的成功经验,金字塔的基座越大,塔尖才会更高。此前,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对发展相对滞后的足球项目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场地设施建设规划,大力推广校园足球和社会足球。可以说,积贫积弱的中国足球迎来了最好的战略机遇期。


但语焉不详的两万所足球特色学校,留下一个问号。但凡自上而下的大工程和大计划,都需要大手笔的投入。如果资金在这一过程中没有得到阳光监管,往往是真金白银地投进去,经不起推敲的政绩工程站起来。两万所足球特色学校,光草坪铺设和维护就是一项不菲支出,这笔钱是财政出还是市场化运作,需要给出一本明账。资金监管不严,哪怕是苍蝇也有可能成为“老虎蝇”。


硬件之外,软件是更大的难题,足球师资力量如何解决?如果两万所足球特色学校的大计划急功近利,非要在两三年把规模做出来,作为样板工程,滥竽充数就有了默认的空间。某个地方大力种树,绿化的初衷自然不应质疑,但是短时间内突击过猛,树苗价格飞涨,并且断货。为了完成目标,很多不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树苗也被种植,怎么浇水都活不了,枯死率高企。十年种树,百年树人,人比树还难伺候。足球人口和足球人才的培养当然需要重视,但一旦指标化和政绩化,就会有所偏差。至少,会使我们付出更高的成本。


人才方面的大工程不像钢筋水泥立竿见影,而且最容易出现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人才培养没有客观标准,最后究竟能贡献出多少足球人口、足球学习者和足球运动员,恐怕不是上述司长口中的简单算术题。大师不是大楼,人才不是GDP,大计划如果粗疏,球场或许建起来,球员也未必能成长起来。


中日韩足球选才机制差异暴露我国校园足球的缺位


近年来,国家对于足球发展的重视有目共睹,足球已不仅是体育层面的事情,此次教育部官员提出建设足球特色学校,本身就是一个新信号。飞速发展的日韩足球已用事实告诉我们,校园足球对于职业足球的基础意义。但将足球与学校结合,不能只是通过行政之手简单地“拉郎配”,更不能办成只强调踢球却不考虑文化课的“半拉子”工程。在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初期的“足校热”中,不少把孩子未来赌在足球“独木桥”上的家庭,已有过很多惨痛教训。


一组对比很容易让我们看清中国足球与日韩足球在选材机制上的差别。有统计显示,大部分日韩球员都拥有大学文凭,很多日本国脚都是作为普通学生,一路从中学、大学踢进职业联赛,进入欧洲豪门。而中国球员却往往是在很小的年龄就被选入职业梯队,放弃学业走上足球路。目前日本国家队中,来自高校体育联盟的有12人,专业俱乐部体系只有8人。而从校园联赛中脱颖而出进入中国国家队的,至今凤毛麟角。这一差距,充分反映了我国校园足球的缺位。


别把校园足球弄成了竞技足球


面对中国足球薄弱的现状,不少声音也都表示要把足球进校园,期冀能够从娃娃抓起,从而提高中国足球的水平,为国家争光。然而,具体到每次校园足球政策出台的时候,却不能消减人们对其功利化的隐忧,因为校园足球的功能定位仅仅是增强学生的体质,其是纯粹的,它不同于社会足球的竞技性质,必须要将其与社会足球区别开来。


揆诸现实,这样的担忧并非没有根据。众所周知,当下教育行政化和功利化倾向严重乃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教育往往成为地方官员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足球进校园,其本意应该是让学生强身健体的,可个人体质的增强却是一个长期的隐形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竞技体育往往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即把学生的比赛成绩作为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比其学生整体上身体素质提高往往效果明显得多。


经济学上的理性人假说,就是要以最小的成本投入获得最大的回报,从足球进校园的成本来看,其会被异化为竞技体育同样符合一个理性人的决策。据有关资料显示,之前5000余所的定点校园足球学校仅有经费5600万元,这样的经费支撑已然像是在“撒胡椒面”,收效甚微,而现在要扩展到两万所,保守估计,这将会带来每年至少两万亿元的资金缺口,试问这笔钱多哪里来?


显然,在社会力量参与有限的情况下,校园足球扩展目标的实现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而具体到校园足球的教学当中,场地维护、教练聘请、器材购置和更新……后期还需要大量的经费去维持,如此一来,又怎能保证学生能够通过校园足球来提高身体素质?在此语境下,学生整体上的身体素质不能靠有限的校园足球经费来提升,那么选择搞竞技体育,把有限的资金去聘请高水平的教练,然后去参加比赛拿奖牌为政绩加分,而各级学校举办的比赛、联赛正好为其提供了一个不错的平台。


在发达国家基本上就不会有类似的担忧,因为人家有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这里的参与不仅是提供资金来促进校园体育运动的发展,而且是通过社会上的专业协会主导等方式,促进体育从竞技走向普及,最终达到鼓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理性来看,这种模式显然可以打破当下中国教育行政化的弊端,就很值得我们借鉴。


“从娃娃抓起”不能只是一个口号,校园足球必须得有完整体系


而要搞好校园足球,又该从哪里搞起呢?为何我们一直在说“足球要从娃娃抓起”,可就是没有成效呢?撇开球场数量不足等客观原因,现行的青少年足球发展模式才是最为根本的问题。家长不愿意送孩子踢球,很大程度不是不喜欢足球,而是因为踢球与学业在当下是一对矛盾,选择了一个就必须放弃另一个。而在日本,很少出现为了练球而放弃学业的现象,所有的训练都是在课余完成,学习成绩不达标的学生甚至不允许参加训练。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足球特色学校”?恐怕就是能探索出一条学业与踢球并重培养方式的学校,即便一些毕业生踢不上职业足球,也拥有不逊于同龄人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足以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如果这一探索取得成功,比培养出几个球星更具长远意义。


在此基础之上,2万所足球特色学校,还必须纳入完备的竞赛体系之中。首先,有了高水平的校园联赛,那些有天赋、有兴趣的孩子才可能一边继续提高足球水平,一边保持学业水平,不用被迫在学业和踢球中做出艰难的二选一;其次,即便大多数人最终不会从事与足球相关的工作,但在一个高水平联赛中锻炼出来的强健体魄和团队精神,也可以让他们受用终身;再次,一个像模像样的联赛对于激发青少年足球兴趣,培养社会足球氛围,可能比再多行政命令都更加有效。


中国的青少年绝大部分都在校园里,没有校园足球,中国足球就是无本之木。但足球与其他体育项目一样,本就是一个成材率极低,对个人身体、精神发展却有长远好处的项目。承认这一事实,我们才能期待即将登场的“足球特色学校”,究竟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特色”——学业与足球必须“两条腿”走路,在学校求学时,必须首先是一个好学生,然后才是一个好球员;而在面临职业选择时,即便不能继续足球之路,也可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才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校园足球体系应该起到的作用。


结语


足球有其发展规律,足球人才也有其培养规律,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两万所足球特色学校之外,中国足球需要改革的地方也不能停滞。俱乐部已经市场化了,足协还是靠计划指令来管理,一个半市场半计划的领域,最容易出现权力寻租和腐败滋生。前些年足球的腐败大案已经说明了这一点。中国足球要搞上去,不仅要靠两万所足球特色学校的大规模刺激,也需要对自身体制壮士断腕的改革。


本文来源:北京商报、广州日报、红网,禹唐体育编辑。


北京商报原标题:两万所足球特色学校怎么搞

广州日报原标题:评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足球特色学校”?

红网原标题:别把校园足球搞成了竞技体育(作者:张松超)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1人参与,1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