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万亿体育产业化梦想如何照进现实?

近日,国务院印发了《意见》,其中提出到2025年,中国体育产业规模要超过5万亿元。那么这5万亿将从何而来呢?

2014-10-26 15:50 来源:经济观察报 0 116509


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下简称《意见》),赋予了中国体育产业化巨大想象空间:到2025年中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官方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体育产业的规模约为3136亿元人民币,占GDP比例0.6%。而奥运金牌数量已被中国超越的美国,早在2004年的体育产业产值便已达到1786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37%,与石油、汽车、钢铁比肩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另有数据指出,中国体育产业近5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6%,远高于国民经济的9%至10%,一个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仿佛即将崛起,资本和体育从业者都在为此欢呼。


不过,还是要明晰一下体育产业这个概念。


体育产业分为以赛事运营公司和赛事相关产业为主的体育服务业和以李宁、安踏为首的体育用品业。目前,我国体育用品业占绝对主导,体育服务业占比不到20%,而美国、日本等国家体育服务业占比接近90%,这正好解释了国务院为何强调“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体育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的比重显著提升”。我们距5万亿的体育产业化还有多远?中国体育服务业中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职业足球,可谓最佳参照系。


中国职业足球的拳头产品中超联赛历经20多年的职业化,依旧难言优秀。截至目前,中超16家俱乐部的投资方,13家以地产为主营业务,3家涉及地产。中超与地产高度捆绑,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地产步入调整期,负面效应即刻显现,以至于大连阿尔滨这样依靠建材行业支撑的俱乐部都频繁欠薪。


中超发育不良的罪魁祸首,多归结于足协作为管理结构管办不分的体制。我们认为,问题的关键还是包括中超联赛在内的中国体育产品,普遍缺乏市场吸引力,不能像拜仁、皇马等国外俱乐部那样,一边分食电视台的转播收入,一边让球迷以购买赛事年票、球星球衣和终身会员的商业模式供养自己。


通过简政放权、机构调整等措施,的确可以解决体制问题,但真正培植起中国体育产业的市场吸引力,还需如《意见》中提到的,将全民健身国家升为国家战略,让各级政府重点建设一批中小型体育场馆、公众健身活动中心、户外多功能球场,在城市社区建设15分钟健身圈,新建社区的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等等。


为实现上述愿景,税费减免、降价民间资本和民间组织准入体育市场门槛等政策利好已经给出。但体育产业化又不完全等同于体育市场化。就像全民健身,属于高投入低产出领域,其公益性质的重要性大于效益收入,仅仅降低市场准入门槛还是不够。再以“在城市社区建设15分钟健身圈,新建社区的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为例,这不仅仅是海量体育设施投资的问题,同时也将占用地方财政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如果这些都交给地产商负责,为此买单的还是民众,两者都将反对;如果让地方政府主动让利,似乎也不现实。


解决此类矛盾的办法很多,但不论是引进民间资本,还是加大中央投资,抑或是严令地方政府让利,都亟需一套更具可行性和执行力的操作细则,以协调与平衡好各方利益。而最终的目标,还是在讲求效益的同时更兼顾公益,进一步压低民众的健身成本,肥沃全民健身市场土壤。全民健身市场足够庞大,5万亿的中国体育产业化才能由梦想照进现实。


作者:张庆宁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