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评】青训误区不出,中国足球永难翻身

中国的足球青训问题是多年来顶层设计与底层设计的双重偏差导致。中国足球青训误区不破,中国足球永难翻身!

2014-10-22 18:00 来源:广州日报 0 97276


中国国青队已经连续10年缺席世青赛,这是中国足球人才断档的真实写照,找原因自然要深挖中国足球青训的误区。


现在只要国字号球队一失利,国内的媒体和球迷总喜欢把原因简单总结为“足球人口不足”,这其实是混淆了足球普及与提高的概念。事实上,中国足协自从5年前提出“校园足球”的发展规划之后,全国常年参与足球运动的青少年人口基数是有明显提升的。然而,“校园足球”解决的只是“量”的问题,而提升中国足球国字号水平必须不光要有“量”,还要依靠青训的“质”,真正制约中国青训的短板在于培训机制、教练水平和竞赛体系。


中国足球自从所谓的“职业化”以来,之前业余和专业的培训体系大部分已经瘫痪,把青训的责任完全推给职业俱乐部并不现实。尽管最近10年国内如鲁能等俱乐部在青训方面卓有成效,但远不能解决国字号的“人才枯竭”问题。反观当今世界上青训最先进的德国,采取的正是类似我们以往举国体制的精英中心培训模式。而这一套模式,目前不少西亚、东南亚的国家也正在引进、仿效,所以他们的青少年足球水平近年来进步神速并非偶然。


最近几年,无论官方还是民间均热衷于把青少年球员以各种方式输送到欧洲先进足球国家受训,试图搞球员层面的“洋务运动”。这固然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与日韩的多年积淀相比,中国还远未到出成品的时候。而与球员的“留洋潮”相比,目前国内青训教练的理念和手段明显落后于国际一流水平,他们才是更需要“留洋”的人。


更重要的是,目前在海外的球员虽然训练条件和足球氛围优于国内,但参与的有质量的比赛场次不够,这让他们很难在正规大赛上有所作为。中国目前更应该建立从区域到全国的常规化、标准化的青少年联赛体系,让每个年龄段的青少年球员都有足够的正式比赛可踢。足协则应该将青少年国字号球队的选拔机制从以往针对奥运会的双年龄段改为单年龄段,并建立完善的青少年球员跟踪反馈系统,令精英人才有充足的表现空间。


中国的足球青训问题不能简单归罪于“体制”,这是多年来顶层设计与底层设计的双重偏差导致,不是一个足协、一家俱乐部、一批教练、一批球员就能解决的。没有土壤,遑论果实?中国足球青训误区不破,中国足球永难翻身!


(声明:本文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禹唐立场)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0人参与,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