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给中国网球多一点时间

网管中心已在酝酿出台变革计划,亚运会后将全面开启。中国的网球,因李娜而繁荣,也会因李娜退役而开启网球竞技、网球产业的另一春。

2014-09-27 13:05 来源:禹唐体育编辑 0 91711


所有人都知道,李娜迟早要退的。即使2012年退,她在亚洲网坛也已前无古人。2011年夏天划时代登上巅峰后,她不断挑战年龄、身体、内外压力,耗尽三年心血,给中国网球造就了百年一遇的深远影响。如今李娜决然转身,势必造成一个阶段的真空或负能量,但巨大的正能量早已在三年前开始辐射。


四问题诊断中国网球现状


从2004到2014,中国网球走过一个相当辉煌的十年,黄金一代的中国女网以自己的努力与坚持为我们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惊喜。可是,历史的年轮周而复始,循环相承,辉煌绽放过后必定暗淡凋落,随着孙晋芳卸任网管中心主任,下一个十年,已经面临严重人才断档的中国网球应该怎么走,跳脱体制的“单飞”是否仍是迈向职业化的唯一出路,依托体制的年轻一代为何保障越好出成绩越难,已经成为我们必须要好好思考的现实问题。


马伟开,先后担任彭帅与郑赛赛的教练。2005年,一直以职业化观念培养彭帅的他把当时只有18岁的弟子带到了排名No.31的高度。作为国内唯一一位深谙世界网球圈游戏规则的教练,马伟开对中国网球在这十年间所取得的成功与存在的问题都有着洞察力十足的认识,在他看来,要想在未来继续走好,我们还需要更多大智慧的引导。


体制外的国家荣耀仍然大于个人荣耀

“孙主任是100%对中国网球做出了很大贡献的人。无论是李娜、郑洁还是彭帅、晏紫,正是她的努力给了这一批球员非常非常大的空间和帮助,在举国体制的大环境下,她做的许多决定也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决定得了的。”


在马伟开看来,所谓体制外与体制内的千差万别,比如自组团队,自主训练参赛,经济上自负盈亏等等,其实只是外界解读的比较,从职业角度来看,两种模式的最终目的并没有什么不同,“我们都是在寻找最有利的方法去帮助选手。”在美国的职业网球圈打拼30年,马伟开以自己看到、听到的体会给出见解:国家的荣耀永远大于个人的荣耀,他说现在的年轻人或许会对此嗤之以鼻,但这种观念不只在中国,在全世界任何地方都是不容质疑的。“当然,职业网球圈是有一定游戏规则的,怎么做好二者之间的平衡,就要看双方的智慧来做决定。”


体制外的成功模式不适用每一个人

“今天我帮彭帅做了决定,结果走得很好,但这并不表示这个决定也适合赛赛,适合其他选手。”与孙晋芳一直以来所持的观点相同,马伟开也认为不是所有人都必须要选择相同的道路去走。“现在李娜打出来了,所有人都说要照搬,可是即便你一模一样去走,可能机会确实是大一点,但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走得下来的。”


如果只是模仿,人的性格不一样,你照葫芦画瓢,最后也只能画出一个大概。李娜的成功在于她敢于做出改变,郑洁的成功在于她为每一分都拼,没有运动员自己练就的这些内在修养,光是相同的外部环境显然是不够的。


体制内保障更好,但运动员反而少了渴望

现在的中国女网只有李娜、郑洁、彭帅、张帅四人是自主训练参赛,自负盈亏,郑赛赛情况稍有特殊,训练和比赛由马伟开负责,但同时她也会获得来自天津队的一定帮助。除此之外,段莹莹、周弈妙、韩馨蕴,包括男网双子星张择与吴迪,则全部是依附在各自省队的统一管理下安排训练和比赛。从两个不同阵营运动员所取得的成绩来说,体制内的小花小草显然无法跟老大姐们相比较,多年下来没有突飞猛进不说,排名与进取心还在倒退。


“我甚至会觉得说,也许网管中心对年轻的这一拨做得太多了。”其实马伟开的观察不无道理,作为体制内的运动员,小花小草们出外打比赛,办签证,买机票,订旅馆,甚至包括吃饭都有人专门叮嘱,照顾,可是他们的训练热情表现在哪里?与国外同龄人对抗时的竞争力表现在哪里?对比赛获胜志在必多的信念又表现在哪里?对这个问题,孙晋芳曾在2010年美网比赛时痛批年轻一代的运动员不懂得珍惜,“她们现在所拥有的训练和后勤保障条件比郑洁、李娜当年不知道要强多少,但却一直没能培养起艰苦拼搏的作风,实在令人难以满意。”


“每天练球八个小时,这不是牺牲,也不是付出,这是作为运动员最基本的要求。”马伟开意味深长的表示,“你认真练技术,认真练体能,出去打比赛跟全世界一样训练八个小时的人相比竞争力表现在什么地方,我认为这个问题是许多中国选手没有考虑过的。”接触过许多不同文化背景的球员,马伟开直言让自己感到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们在比赛中破釜沉舟的斗志。“你打比赛,对面的球员是从东欧过来的,输了以后没饭吃,睡觉只能睡在车子里,你怎么跟人家拼。打一场球说我压力好大,你有什么压力啊,是输了球被关起来吗?是不给饭吃吗?是家里穷到没饭吃吗?只不过是被教练说一说而已,说完还要问你晚上想吃什么。你怎么跟人竞争,不可能。”


中国网球的未来发展需要更多的大智慧

作为传统网球强国,美国、法国、西班牙、澳大利亚这些国家的网球协会都制定得有适用于本国青少年培养与资助的可持续计划,所以一直以来,这些国家从不用担心一两位明星球员的退役会突然带来后辈人才的严重断档。


但即使是已经有了一套相当成熟的发展体系,这些国家的网球协会仍然会根据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观念变化来不断调整具体实施的政策。“USTA(美国网协)每隔两三年就会调整自己的人才培养计划,比方说在选材上,他会评估名单中的运动员是否取得了足够的进步,是面临被替换还是保留在资助名单中。”说到这儿,马伟开不无感慨的表示,“相比起来,网管中心的态度就要软太多了,提供那么好的保障,而且他们的态度是积极帮助选手。”


可是,随着时代发展所带来的观念改变,尤其是年轻人一旦在社会财富迅速增长的大环境中迷失自我,失去了像老大姐们在成长过程中对于打好自己网球的“渴望”时,体制内的保障是否也应该顺应潮流做出调整?


“没有说得那么容易。”对于记者提出的疑问,马伟开思考几秒后缓缓答道。“毕竟中国有自己的国情,美国的那一套不是照搬过来就一定行得通的,我们也只能是希望未来有更多体现大智慧的政策出台来解决问题。”


全面职业化改革是发展必然


中国家长培养子女练网球的心态正随着中国网球运动的国际化和职业化发展趋势而变化,“举国体制”已经不再是中国网球运动员培养的唯一模式。“天津是中国最早开展网球运动的城市之一,网球氛围一直都有。虽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中国网球的国际大赛成绩不如现在,但那个时候天津练网球的孩子比现在还多。” 天津网球运动管理中心训练部的这位负责人表示。


而在北京某国际网球学校董事长丁叮看来,2008年之后,中国网球培训市场迅速升温,很多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家长都愿意把孩子送进网球培训俱乐部,而不是网球专业队。


孙晋芳在几天前预测,未来十年,举国体制之外培养的运动员将可能占到中国网球运动员的50%。


天津网球运动管理中心训练部的这位负责人也相信,中国网球继续进行职业化和国际化的改革将是大势所趋,因为网球的国际发展环境会不断推动国内网球进行改革。但他不认为中国网球的“举国体制”会很快被取代,“打个比方说, 举国体制 的网球专业队是 国企 ,而社会力量培养网球运动员的体系是 私企 ,就目前来看,国企掌握的软硬件都远远优于私企,所以,就算是再过十年,我也不认为 举国体制 外培养的运动员会超过体制内培养的运动员。”


而且,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富裕家庭较多,而二线及以下城市,包括天津在内,仍有很多家庭生活水平不高,他们送子女练体育的唯一想法,就是给子女找一条出路,这些家庭仍将高度依赖“举国体制”。


“只要培养青少年网球选手的社会赞助和培训体系搭建起来,有天赋但家庭条件不好的青少年网球选手就有成材的机会,不用担心他们会被埋没。”丁叮曾向记者表示,中国网球的下一步职业化发展,需要相关主管部门为社会赞助和培训体系的完善提供政策引导和保障,国外优秀网球运动员也不是都来自富裕家庭。


其实,随着中国网球竞技实力的提升和受关注度的不断扩大,中国的各级网球专业队对赞助商的吸引力也在增强。天津网球运动管理中心训练部负责人相信,如果真把网球专业队推向市场,他们的适应能力肯定比其他很多运动项目强,“毕竟,中国网球与国际接轨的程度已经很高。”


李娜后继无人?孙晋芳:中国网球改革遇瓶颈


北京奥运会之后,网球项目启动了职业化改革,“四朵金花”走上了单飞之路。此后,彭帅在国际赛场屡创佳绩,郑洁与晏紫搭档连夺大满贯,而李娜更是向排名世界第一发起挑战。然而,近年来作为中国体育职业化改革先锋的网球项目再次遭遇障碍,“目前我们的改革力度很大,但中国体育的体制机制以及有关法律等方面制约了其进一步改革。”孙晋芳说,过去10年中国网球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甚至说是倒逼着体制去改革,但进入改革的“深水区”后,简单的修修补补已经于事无补,需要宏观政策的改变。对于网球这个高度职业化的项目,目前的体制机制在政策方面已经无法支撑。


孙晋芳曾举过一个例子,“如果你不是体制内的运动员,网管中心没法在资金上支持你。”孙晋芳说,因为体制内的运动员出国要用公务护照,这样网管中心在支付队员出国打球的费用后,才可以进行财务报销;体制外的运动员用的是私人护照,网管中心把钱给体制外运动员在财务上是不合法的。但与此同时,持公务护照在办理出国签证方面,又面临一系列繁琐的手续,网球运动员需要经常跨国比赛,这无疑给运动员参赛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近些年“网球热”在中国持续升温,网球运动的普及度大幅提升,青少年后备人才数量也迅速增加。尽管网球已经是中国体育改革特区,但高度职业化的网球在中国越来越多地受到体制牵绊也是事实,孙晋芳就认为,中国网球的改革还需要迈出更大步伐。


去年温网前夕,天津运动员段莹莹为了参加全运会,不得不放弃直接晋级温网正赛的资格,大满贯赛事与全运会孰轻孰重不言自明,但中国运动员却只能无条件遵从培养单位利益诉求,让人不得不为其身不由己的命运哀叹。


对于中国网球的未来,孙晋芳很有信心,她觉得以现在年轻选手的条件和环境,虽然未来10年很难再出现李娜这样的顶尖球员,但世界排名前20至50位中会有很多中国选手。不过以小花小草们现在的表现,让人很难对“中国网球会出现一批一流选手”的判断抱有信心。


中国的网球因李娜而繁荣,也因李娜而步入另一春


竞技体育充满了未知和希望。李娜发布退役告别信前夕,10年前她复出时的教练潘兵,带领20岁的弟子王雅繁,成为最年轻的打进WTA巡回赛单打半决赛的中国球员。如果有一天,比王雅繁涉足“职业化”更早的王蔷和郑赛赛打进大满贯半决赛,也不是意外。


超越是竞技体育的魅力所在。费德勒2009年温网拿到第15个大满贯时,没几个人能想到当时只有6个大满贯头衔的纳达尔能在未来5年内再夺9个;李娜法网折桂后,当时也没几个人能想到她30岁后还能梅开二度。


李娜成为亚洲体坛旗帜后不仅激励了后辈同行,也使无数人拿起球拍,或者观看比赛,知道中国人也能在这项“贵族运动”中抵达巅峰。考量中国网球人口在这三年里剧增多少其实意义不大,因为所谓的“普及网球”本来就是质重于量,好在仅算第一次知道网球的人群,就将在未来多年里言传身教引发质变。举个例子,2013年ITF三亚站,1998年出生的徐诗霖持外卡一举斩获职业生涯双打处女冠,立即有很多球迷成了徐诗霖粉丝。


李娜退役,部分“娜离子”会不再关注网球,部分赞助商会转投他人,中国女网可能10年内也没有大满贯冠军,但是,新的网球迷会源源不断,中国女网和中国男网新星也会不断破茧。


过去10年,男子网坛结束桑普拉斯阿加西领衔的“黄金年代”后,诞生了四巨头的“钻石年代”,同时也诞生了中国网球的“黄金年代”。中国诞生了奥运冠军、大满贯双打冠军、大满贯单打冠军、双打世界第一,举办了ATP和WTA的最高级别赛事,也成为举办WTA赛事数量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国。


各级职业赛事在中国仍然有很大空间。中国目前几乎所有职业赛事,还是以当地政府为主要开创者,很多赛事的举办直接源于当地市委市政府某位重要官员,政府财政支持辅以当地企业赞助,这种模式仍将在更多三线以下城市持续。为了给全球范围内更多低排名球员提供比赛机会,ITF职业女子赛和ATP挑战赛针对国家和城市的办赛数量不受限制,成就了土耳其、埃及等国出现了同一地方连续举办数十站赛事的奇观,中国这几年已经在深圳、云南安宁、安徽宿州等地出现了民间资本打造的网球中心,更多赛事无疑将不断涌现,更多的赛事本身也将不断提高办赛标准和服务保障水准。


网管中心已在酝酿出台变革计划,亚运会后将全面开启。旨在提升中国男网竞技水准的联赛计划和旨在整合中国各赛事、球场及设施、基本赞助商的职业联盟计划也已开始发酵。中国的网球,因李娜而繁荣,也会因李娜退役而开启网球竞技、网球产业的另一春。


资料来源:新浪体育、中国青年报、中国经济周刊、齐鲁晚报、北京电视台,禹唐体育编辑。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0人参与,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