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雄风”不再,后亚运时代怎样看亚运

在如今的国际体育形势下,亚运会这种地区性综合性运动会已成为鸡肋。但,对整个亚洲而言,亚运会依然存在很高价值,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4-09-19 16:00 来源:禹唐体育编辑 0 35837


24年前,亚运会曾为中国带来空前的欢乐。那一年,宣传曲《亚洲雄风》几乎人人传唱,吉祥物“熊猫盼盼”遍布街头巷尾,17岁的邓亚萍被万众瞩目奉为民族英雄。24年后,当第17届亚运会于时差仅1小时的仁川开幕时,中国民众中已鲜有那份热情企盼和强烈关注欲,部分人甚至连开幕式都忽略。仅仅24年,昔日的亚运之乐去哪了?


有意见认为,在如今的国际体育形势下,亚运会这种地区性综合性运动会已成为鸡肋。从韩国方面传来的消息称,仁川亚运会门票销售情况非常不理想,似乎进一步佐证了亚运会的价值正在降低。也有观点认为,对整个亚洲而言,亚运会依然存在很高价值,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亚洲雄风”再难“劲吹”


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给太多中国人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回忆,“感觉全国都在关注亚运会,比赛甭管看不看得懂,反正中国队每拿一块金牌都特别让人激动。”可如今仁川亚运会开幕在即,许多人却表示“没什么好看的”“不值得关注”,部分人对亚运会投来目光甚至只源自“都教授”为代表的韩国娱乐文化。事实上,这种“冷漠”早在4年前的广州亚运会就有体现,中国第二次承办这项亚洲顶级综合赛事,却难再现《亚洲雄风》的“劲吹”。


所谓“五味令人口爽”,亚运之乐在24年后淡化至此的原因之一是选择多了、口味刁了。1990年北京亚运会,中国第一次承办大型国际体育综合赛事,那时实现世界杯直播才8年、意甲转播才1年,几乎没有欧冠和NBA看,甲A和CBA尚未诞生,加之影视业处于成长期,观赛选择和娱乐文化的单一性使得送到家门口的亚运味道异常新鲜诱人。


北京亚运会的筹办正值改革开放后国际环境遭到空前挑战的时期,中国需要依托一种载体来提升士气,所以,自上而下的引导和宣传使得亚运文化在亚洲第一大国实现空前的普及。那时的刘欢还没有浓重的鼻音唱腔,和韦唯以一种朴实的演绎将《亚洲雄风》传播为妇孺皆知的流行音乐。那一年,全国数万民众捐款达到赛会全部投入10%的2.7亿元,使得亚运会办成了举国欢腾的全民盛会,“熊猫盼盼”更是深入人心。


上世纪90年代初期,金牌在中国百姓眼中已超出了体育本身的价值。那时,亚洲体育在奥运赛场仅有日韩两股传统势力,韩国也才崛起10年,而中国在1998年汉城(首尔)奥运会上斩获5金、排名第11。1990年,中国健儿史无前例地在亚运赛场拿到183金(第二名韩国拿到54金),这些都为民众注入了巨大的观赛热情和乐趣。


“当中国体育文化品位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大家对亚运会略显麻木是很正常的事,”吉林省体育局局长宋继新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过去24年来中国民众的观赛选择愈发多选化,观赛的口味也日益提高,加之北京奥运会等国际高水平大赛在国内的成功举办、运动员在各项大赛中频频入账金牌,使得民众逐渐出现审美疲劳。


相关人士认为,在全球职业化体育蓬勃发展体育的今天,在竞技水平、悬念程度、市场运作等方面均逊于奥运会、世界杯、NBA等大赛的亚运会不可避免地会被民众边缘化。民众在参与体育、消费体育,对高水平比赛的热情关注逐渐在提高,由《亚洲雄风》和“熊猫盼盼”带来的亚运之乐并未消失,而是更“博爱”地铺展于各类体育大赛。


亚运会还有什么看头?


张琳(两届奥运会的游泳世界冠军):看头还是有,其实亚洲的体育格局一直在发生变化,只是这种变化不是突然的,而是渐渐发生。比如羽毛球,日本队拿了汤杯男子团体冠军,我们都很惊讶,团体赛不太讲运气,讲绝对实力,这说明人家确实到了一定的高度。游泳也是,以前说就说中日对决,现在韩国泳坛也在较劲。实际上,奥运会的很多惊喜,就是在亚运会先埋下伏笔。比如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国游泳队的表现非常出彩,其实他们早在广州亚运会时就已崭露头角。这次我也看到很多年轻运动员,亚运会是新星崭露头角的最好机会,因为比赛压力比世锦赛或奥运会小一些。


金汕(前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体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看头肯定有,只是跟之前不一样。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参加亚运会,那时亚运不仅有体育功能,国家还把参加亚运会看成是体现改革开放的窗口,承载太多意义。1990年北京亚运会,中国之前从来没有举办过亚运会,所以大家都特别关注。现在,中国体育亚洲老大的地位没法撼动,主要就是欣赏比赛本身,这也不是坏事。


黄越滔(广州日报记者):对于亚洲国家来说,亚运会是除奥运会以外,最重要的综合性运动会。这不是亚洲特有的现象,世界上除了奥运会之外,区域性综合性运动会还有很多,比如泛太平洋运动会,英联邦运动会,南美洲运动会和非洲运动会等等。这些运动会的广泛存在,就证明区域性运动会有存在的价值。亚运会本身自1951年在新德里举行首届以来,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历史本身就存在价值。它作为一种传统在延续,这跟文化传承有关。


亚洲还需要亚运会吗?


黄越滔:当然需要。奥运会4年一次,如果没有亚运会,我们整个体育系统都会很茫然。亚运会就是在强化中国军团的概念,这对其他国家也是一样。亚运会是中考,奥运会是大考,中考让学生有阶段性的总结和调整,对运动员、教练和管理层来说都是一样。


张琳:从运动员的运动周期而言,四年一次奥运会太长,而且几代运动员都已习惯亚运周期和奥运周期交替的节奏,亚运会是对奥运会非常重要的补充。


金汕:需要,亚洲经济发达,但体育落后欧美太多。亚运会是刺激大家重视体育的一个赛会,具有社会效应。打个比方,中国人可能会说我们不太需要亚运会了,但泰国人就不会这么说,你把比赛放在印尼或者新加坡,他们可能就很需要。我们不要只以自己为霸主的角度去看一项比赛。


亚运会的火花奥运会难以取代!


金汕:从比赛来看,亚运会三大球除了男足都好看,因为对抗激烈。比如中国男篮,如果去了男篮世界杯,那会输得一塌糊涂,但在亚洲赛场,比赛悬念就有了。奥运会只是水平高,但很多项目在亚运会比赛时,我们才有参与感。很多项目都是在亚洲才有火花,这些眼球效应还不是奥运会可取代的。


黄越滔:我们已习惯放眼全球,不满足于在亚洲独霸天下。但别忘了,亚运会是亚洲水平最高的运动会。明星效应并不取决于他或她参加的是什么比赛,只要他出现,就会有关注度。孙杨参加本届亚运会受到中国媒体的关注度很高,我想欧美顶级选手也会关注他和朴泰桓的对决。还有林丹和李宗伟的对决,它的话题性不亚于他俩在奥运相遇。


张琳:不能直接拿亚运会跟奥运会比较。奥运会顶级的亚洲选手,也会出现在亚运会中,这就够了,这就保证了亚运会的竞技水平。现在单项组织强势,以亚运会为例,更多项目还是更重视亚运会,因为在这个时候,所有项目集中起来代表国家,那种荣誉感更强一些。


西亚人把持亚奥理事会让亚运会价值降低?


黄越滔:西亚人把持亚奥理事会是传统,科威特人艾哈迈德·法赫德·萨巴赫亲王从1991年起就连续6届担任亚奥理事会主席。从表面看,西亚人并没有在亚运会中受益太多。1991年之后的6届亚运会,只有2006年在西亚卡塔尔多哈举行,另外5届全在东亚地区(一次日本,一次中国,一次泰国,两次韩国)。看上去西亚人并不太重视举办亚运会,但亚运会这些年没有明显进步,倒可能与亚奥理事会长期缺乏活力有关。


金汕:我不认为亚奥理事会由西亚人把持是大问题,因为亚洲体育本来就是东亚强西亚弱,这跟奥运一样,你没见过中国人、美国人、俄罗斯人当奥委会主席的,有些事只是平衡而已。现在要看的是亚运会的规模是否合理。亚运会规模不减,那么谁能承担得起?我看好亚运会“瘦身”,“瘦身”可让它更容易聚焦。


不能否定亚运会的价值。中日韩相继举办奥运会后,就显得亚运会有点“五岳归来不看山”的意思,造成亚运会在亚洲人心目中地位的下降。办一次亚运会成本不小,但亚洲有其特殊性,经济比非洲强,有能力举办综合运动会。如果亚洲没有自己的亚运会,就少了让亚洲选手提高水平的机会。


张琳:我不认为亚运会价值降低了。对于运动员而言,他参加过奥运会或世锦赛,并拿到成绩,他可能就不那么在乎亚运会。但在比赛过程中,竞争依然会很激烈。对于成绩一般的运动员而言,他知道亚运会才是自己的舞台,所以对他而言就是最有价值的比赛。


黄越滔:对孙杨或北岛康介等名将来说,一枚亚运金牌不如一枚奥运金牌,但亚运会本身的价值没有降低。我们把冠军看得很重,缺乏参与的乐趣,所以认为亚运会价值不大。但你仔细看比赛,你会发现很多乐趣,这与水平无关,而是和参与的热情有关。


韩国人跟中国人一样爱国,所以仁川亚运会售票情况一般的现象让人吃惊。赛事组织者要反思,如何才能让亚运会保持活力。也许纯粹的观赏已经不能满足观众,他们需要的是互动,需要的是更动态的体验。


亚运会的烙印已被镌刻进亚洲的发展史


一部亚运史,见证着诸多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史。


走过60多年风雨的亚运会,运行模式已相对固定,由于在奥运项目之外还设置了若干非奥项目,亚运会的体量和奥运会已不相上下。另一方面,亚洲国家近些年来举办了奥运会、世界杯等世界顶级赛事,各类职业赛事深度融入生活,人们观赛的“口味”在不断提高。亚运会的魅力和吸引力怎样体现,已不是简单地追求体量庞大、运行严整所能实现的。


仁川亚运会开赛在即,票房并不理想的状况引人关注。如果和几个月前越南因为财政等原因放弃下届亚运主办权的消息放在一起审视,亚运会是否有成为“白象”式大赛的隐忧,无法令人忽视。“白象”一词,原本用来比喻为举办大赛而修建的大型场馆,在赛后陷入经营困难的问题。规模已达到世界顶级的亚运会,如果办赛成本高企,而对大众、舆论、赞助商的吸引力又存在相对落差,为发展的长远计,自然要在创新上再下功夫。


如果说办赛模式已不能再以“高大上”的思路去维系,那么更为多元、更具特色等方向,或许可以列入今后发展的探讨范围。亚运会未来更长久的活力如何在仁川接续,正是时代赋予的命题。


亚运会的身影,已深深镌刻进这座大洲的发展史中。而如何给生活在这片广袤土地上的人们带来更多新鲜感觉,营造更为强烈的向心力和认同感,未来更值得期待。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网、广州日报,禹唐体育编辑整理。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