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亲民不改制 体育场馆软实力谈何提升

最大资产不一定是最优资产,硬实力不能代表软实力。因为大赛而兴建的体育场馆,在大赛落幕之后,运营的难题往往就随之而来。

2014-09-18 13:00 来源:禹唐体育编辑 0 41111

小编何弃聊:

曾几何时,小编也是进过首都体育馆的人,但只是为了逛一圈大卖场,而不是为了运动。细观现在的许多体育场馆,都变成了家具展、大卖场的栖身之所,以至于体育场馆要姓“体”的呼吁一度成为了现实中很难达成的愿望。在另一方面,场馆的服务意识与服务水平仍停留在“蛮荒时代”。体育场馆的运营困境,究竟是不易运营?还是不意运营?



要说“奥体中心”的数量,我们大概在全世界数一数二。近些年来,借举办各类国际国内大赛的机会,各地纷纷上马建设奥体中心,标准配备是一座体育场、一个体育馆、一个游泳池。累积下来,大型体育场馆已经是体育部门最大的“固定资产”,以办赛的水准衡量,硬件条件相当可观。


但最大资产不一定是最优资产,硬实力不能代表软实力。因为大赛而兴建的体育场馆,在大赛落幕之后,运营的难题往往就随之而来。


资源不足,收费高于体育设施的体验


大力开放体育场馆,为群众提供健身场所,是缓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和社会体育资源不足这一矛盾的重要突破口。为此,体育部门也做出了很大努力,但如何在开放的同时确保服务,又给体育场馆的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表示:“有部分大型体育场馆在赛后运营方面,仍面临着体制机制不适应、运营效能不佳、服务能力不强、利用水平不高、配套政策不健全、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亟须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只有做好运营管理,大型体育场馆各方面的作用才能有效发挥,否则这些场馆只是一批僵硬的体育固定资产,而不是充满活力的体育产业资本。”在一项调查中,超过九成的人感觉目前公共体育场馆收费过高。而高收费是否就意味着高品质的环境、高标准的服务,调查的结果让人失望。


让我们的视角转到北京朝阳体育馆,这里的停车场已被塞得满满当当,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馆内的12块羽毛球场地中只有3块有人打球。负责停车收费的保安介绍,在这里停车的基本都是到对面医院就医的患者,因为医院停车位不够,就都停到朝阳体育馆。走进羽毛球馆,前台坐着5位工作人员,一人在看书、其他4人在玩手机。面对他人的咨询,他们也只是敷衍了事地简单应答,没有一个人在意其是否真的想来锻炼。一个在这里打球的人说:“这里环境还凑合,就是停车比较费劲,服务什么的谈不上。非要说服务,顶多是给羽毛球馆加湿、送瓶水,其他基本没有。”


体育场馆运营专家、北京体育大学教授林显鹏说:“当前最大的问题是老百姓没有锻炼的地方,别管服务好坏。在北京打球都需要开车,说明场馆离家还是太远,打完球还要淋浴一下,那就太奢侈了。对大众来说,连打球的地方都没有,还考虑什么服务呢?所以说主要矛盾还是面向大众的亲民便民的体育设施太过缺乏。”


理念落后,场馆设计只为比赛而非群众健身


场馆设计目的大都是为了比赛训练,而非群众健身;场馆大多属于事业单位,经营服务的动力不大。


《关于加强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创新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已于2013年10月由国家体育总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八部委联合印发。《意见》强调体育公共服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大型体育场馆创新惠民举措,拓展服务项目,扩大公共服务范围,分时段免费或低收费向公众开放,提高使用率,充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元化体育需求。但从实际的效果看,仍不尽如人意。


对此,林显鹏认为,《意见》已经基本涵盖了体育场馆运营中存在的问题,但想加以解决,绝非国家体育总局一家能够完成。林显鹏说:“体育场馆最大的问题还是规划的问题,现在国内体育场馆发展的模式和理念还是非常落后。地方政府建体育场馆最主要还是为比赛和训练用的,而体育场馆在一个国家应该是金字塔式的结构,塔尖才是那种又高又大的大型场馆,面向百姓的应该是普通的健身馆。而现在完全倒过来了,塔尖在下面,全民健身的场馆少之又少。在国外,往往是按照一定的人口规模、一定的服务半径配置有专门化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这种体育中心就像社区里的托儿所、图书馆,必须要配置;而在国内,这种社区活动中心我们非常少。”


缺少面向社区、面向大众的设计与规划,健身者在健身场所没地方停车、无法淋浴的情况就会难以避免,“因为这场馆设计的初衷是用来搞比赛、搞训练的,让这些场馆开放也是‘临时抱佛脚’,所以服务可能也是跟不上。”林显鹏说。


此外,场馆服务跟不上还有管理体制的问题。北京市体育局体育产业发展处处长邓旭表示,现在场馆运营与服务缺少能力和动力,“能力可以培养,但动力就需要在管理体制上有所改变”,“体育场馆对于满足群众健身需求,实际上是无所谓的态度,因为这些场馆绝大多数属于事业单位,经营的动力本来就不大,而且主要的服务对象是体育系统内部业余训练这一块。只有让体育场馆走上市场化道路,让健身者成为‘上帝’,他们才会改变服务方式,为普通健身者着想。”


体制创新,从“养人”转为“做事”


在林显鹏看来,观念和体制是导致当前体育场馆服务水平偏低的两大问题,其中观念上的原因又是由体制所造成的,“在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下,场馆挣钱和不挣钱、挣多和挣少,差别都不是很大,这样又怎么可能建立起服务意识呢?”林显鹏认为,传统模式下的体育场馆,其主要目的还是“养人”,而不是真正“做事”,“现在很多事情我们老想的是这批人应该怎么解决。其实最重要的是要依靠体育场馆提高人们的健康素质,进而提高体育场馆的经济效益。”从“养人”转为“做事”,是体育场馆提高服务水平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那么,又该如何“做事”呢?林显鹏表示,这就需要做好3个“分离”。“第一个是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如果事业单位管不好,那可以放手让别人管,所有权还是国家的;第二个是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对于只能提供公共体育服务而不能经营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如果事业单位做不好,也可以让会做的单位或企业拿过来供老百姓使用;第三个就是经营性国有资产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分离,就是场馆把可经营的这部分国有资产分离出来,用其获得的经济效益来贴补非经营性的体育资产。”林显鹏说,“总之就是应该开阔思路,用这3个‘分离’把体育场馆搞活。”


当前,部分体育场馆还需要承担业余运动队的训练,因此也有人担心一旦原有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发生改变,会影响此部分功能。对此,北京市体育局体育产业发展处处长邓旭表示,在改制之后,场馆依然可以为业余运动队提供服务,只不过改为由政府买服务。在保证业余运动队训练之外,完全面向大众服务,这样才能调动场馆的积极性,在服务上下功夫。


推向市场,从“为别人”到“为自己”


打破体育场馆原有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加快体育场馆管理运营与市场接轨的步伐。“《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当中提出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体育场馆运营方面也应该贯彻这个原则。”林显鹏说,“我的研究发现,凡是市场化机制运用得多的场馆,多数运营得都不错;凡是抱残守缺,执行传统事业单位体制的场馆,大多数运营得不理想。”


相比之下,北京市体育局体育产业发展处处长邓旭的想法更加“激进”。他认为,体育场馆应该走转企改制的路子,从全额或差额行政拨款变为自收自支,将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作为考核标准,允许对外经营,而政府则不再投钱。“体育场馆可借鉴文化市场的改革,以前是将剧场承包,后来直接交给市场,取得成功的同时也迎来了繁荣。”邓旭说。


在邓旭看来,将体育场馆转企改制推向市场,关键在于能够使其作为市场主体享受配套的政策。“体育场馆放开,所缺的不是政策,而是享受政策的主体。不给体育场馆松绑、让他们真正走向市场,一切政策就都难以实施。”近年来,国家对于体育产业尤其是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很重视,2013年10月,国家体育总局等八部委印发了《关于加强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创新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体育场馆要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运营模式以及提高运营能力。而今年9月2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也提出要完善财税、价格、规划、土地等政策,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兴办面向大众的体育健身场所设施。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果体育场馆能够成为市场主体,或许能更加直接有效地享受到政策带来的发展机遇。


作为事业单位,体育场馆是“为别人”,而作为市场主体,体育场馆则是“为自己”。从“为别人做事”到“为自己做事”,在提升体育场馆的服务水平之前,必须要完成这个转变。


场馆运营姓“体”也要姓“公”


近年来,随着民间健身热潮的兴起,体育场馆回归体育、服务大众的趋势越发明显。但因为办大赛而修建的体育场馆,要真正实现面向大众体育需求的功能转化,还面临诸多挑战。这种挑战,首先来自于观念的束缚。相当一部分管理者还没有真正意识到,由政府投资兴建的体育场馆,其属性还应体现“公共”二字。体育场馆除了姓“体”,还要姓“公”。体育场馆向大众开放,其运营模式中,公益性是不应被忽视的基本要素。


另一方面,囿于自身管理模式所限,绝大部分体育场馆还没有实现真正的市场化运营,事业单位办了企业的事,因此很难树立以健身者为中心的经营意识,也无法由市场规律来完成优胜劣汰。正是公共服务意识和市场经营意识的双重缺位,导致相当一部分体育场馆的运营都处在粗放、低质的状态中。在这种环境中,健身者觉得“有个地方打球就不错了”,对更好的服务似乎不敢奢望。由此,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错位和运动场地总量不足的现实叠加在一起,现阶段大众体育需求,还停留在“温饱阶段”。


直面差距的存在,也意味着看到提升的巨大空间。体育场馆怎样从体育部门的最大资产变成最优资产,其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实现面向市场、面向大众的转型。如果眼下沾沾自喜于“不愁没人来打球”的现状,未来总有被市场和大众否定的一天。在引入市场机制的同时,该如何确保其公益属性的合理体现,同样是管理部门须臾不可忘记的职责。否则,重经济效益,轻公共服务;重眼前利益,轻大众口碑;重行政管理,轻市场运行的诸多问题,就难以真正扭转。


体育场馆运营改革,是体育改革接地气的切实体现。宏观的思路需要无数细节来支撑体现,主管部门的决心既下,最终的答案将由越来越多投入到健身潮流中的大众给出。


解决大型体育场馆后期利用问题,场馆规划是赛后运营关键


索契场馆赛后利用有规划

2007年,国际奥委会选定俄罗斯索契作为2014年冬季奥运会的主办地时,这个只有37万人口的海滨小镇还不具备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运营能力。为了冬奥会场馆的建设,俄罗斯的总投资达到510亿美元,堪称史上最奢侈的奥运会。对于花费巨资修建的比赛场馆,索契组委会赛后也有着相应的利用规划。


据悉,大部分场馆赛后仍然保留体育用途,也有一些将被改造成购物中心、娱乐设施或者会展中心,而奥运村和媒体村等将被改造成住宅和酒店。几座冰上项目场馆中,速滑馆将被改造成俄罗斯南部最大的展览中心;冰球馆将成为一座多功能体育馆;举办开闭幕式的奥林匹克体育场将成为一座足球场,并将成为2018年世界杯足球赛的赛场之一,这里将来也会成为俄罗斯国家足球队的训练基地;冰壶馆将被改造成一座集体育和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馆;花样滑冰馆将被改造成场地自行车馆。


位于海滨的奥运村将被改造成公寓,提供给当地居民居住。主新闻中心将来的用途主要是作为会展中心,还有一部分被改造成酒店和高级公寓。位于高加索山区的几座滑雪赛场将保留原有用途,作为公共的滑雪场和度假地对外开放。雪上项目新闻中心今年6月已成为八国峰会的举办地。


世界杯球场或成巴西负担

从基础设施的建设,到场馆的后续运营,巴西总统罗塞夫曾在本届世界杯开幕前作出过无数承诺,其中最打动人的自然是那句“巴西人的生活质量也将因此而提升”。然而,罗塞夫的承诺已注定难以兑现。


早在建设之初,一些巴西经济学家就曾担心,脱离城市整体规划、斥巨资建造的世界杯球场,在赛后甚至会给巴西经济发展带来副作用。大型体育场馆对于当地政府而言是一个负担,其继续盈利能力和长期维护都将成为难题。世界杯涉及巴西12个城市,除了里约热内卢、圣保罗等大城市能在赛后为体育场馆找到用武之地外,有些边远城市甚至连自己的球队都没有,这严重偏离了当初借此实现巴西全国充分均衡发展的预期。


巴西世界杯举办地之一的玛瑙斯市,周边被热带雨林所覆盖,要想到达此城市,除搭乘航班再走水路,再无其他方式。玛瑙斯市的亚马逊竞技场在完成了世界杯使命后,未来仍需要面对高额的养护费用。若使用率过低,场馆无疑将成为负担。在这座早已衰落的工业城市中,唯一的职业俱乐部圣雷蒙队不过是一支丙级联赛弱旅,至多只能保证千余人的上座率。而地处偏僻的亚马逊竞技场也很难吸引娱乐明星前往开演唱会,资源闲置很可能成为它的归宿。


青奥中心具备综合功能

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集中了全部15个比赛场馆中33%的场馆和全部26个比赛项目中55%的项目。作为青奥会的主场馆之一,投资规模达40亿元的大型文化建筑,南京青奥中心在建设过程中就汲取了北京鸟巢等全球文化体育场馆的经验。南京青奥中心的建成就是以打造大型公共场馆向文化综合体升级的一次积极探索。青奥中心按照使用功能不同分为国际会议中心兼大剧院音乐厅、奥运博物馆、高星级酒店及配套餐饮等五大部分。在青奥会结束后,青奥中心可以成为会议、文艺演出、政企公关活动、音乐会、旅游等一体化的多功能综合文化消费场所。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华奥星空等,禹唐体育编辑整理。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