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观澜:唤醒沉睡资金 相信民间力量 加速体育产业市场化

李克强: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推动大众健身。21世纪经济报道:政策加速体育产业市场化;人民日报:体育产业应相信民间的力量。

2014-09-04 13:20 来源:禹唐体育编辑 0 138204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推动大众健身。


据新华社、中通社报道,会议作出部署,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增加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既能增强人民体质、保障和改善民生,对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和就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有重要意义。要坚持改革创新,更多依靠市场力量,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推动大众健身。


取消商业性体育赛事审批


具体措施包括:一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放宽赛事转播权限制,最大限度为企业“松绑”。推进职业体育改革,鼓励发展职业联盟,让各种体育资源“活”起来,适应群众多样化、个性化健身需求。


二要盘活、用好现有体育设施,积极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在更好服务群众的同时提高自我运营能力。完善财税、价格、规划、土地等政策,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兴办面向大众的体育健身场所设施。


三要优化市场环境,支持体育企业成长壮大。加快专业人才培养。推动体育健身与医疗、文化等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体育旅游、运动康復、健身培训等体育服务业。让体育产业强健人民体魄,让大众健身消费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国务院部署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会议认为,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推动大众健身。一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放宽赛事转播权限制,最大限度为企业"松绑"。推进职业体育改革,鼓励发展职业联盟,让各种体育资源"活"起来,适应群众多样化、个性化健身需求。二要盘活、用好现有体育设施,积极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在更好服务群众的同时提高自我运营能力。完善财税、价格、规划、土地等政策,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兴办面向大众的体育健身场所设施。三要优化市场环境,支持体育企业成长壮大。加快专业人才培养。推动体育健身与医疗、文化等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体育旅游、运动康复、健身培训等体育服务业。让体育产业强健人民体魄,让大众健身消费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上市公司入局体育产业各显神通


似乎在一夜之间,体育产业成为产业政策红利的一个释放窗口。


就资本市场而言,伴随体育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已有数十家上市公司先后布局体育产业,从体育赛事运营、赛事直播到体育彩票、运动鞋服等各个细分领域,巨大的体育产业空间正在加速打开。


体育产业迎政策红利

事实上,近几年体育产业不断获得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和指导。2010年,国办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将体育产业引入到了国家战略体系的高度,确立了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2011年,国家体育总局印发的《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首次明确提出了量化指标:"十二五"期间体育产业增加值以平均每年15%以上的速度增长,到"十二五"末期即2015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将超过40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0.7%,从业人员超过400万,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之一。


据了解,全球体育产业年增加值为8000亿美元,其中美国体育产业年增加值近3000亿美元,欧盟为4000多亿欧元,占各自GDP 的比重分别为3%、4%。相比之下,2013年我国体育产业占GDP的比重只有0.6%。对比可见,国内体育产业的发展空间巨大,对国民经济的支撑潜力也有待进一步开发。


利好再临体育概念股异军突起

正所谓"文体不分家",昨日的文化传媒与体育概念股的不俗表现便很好地诠释了这句话。受"国务院部署加快发展体育业"的消息刺激,在世界杯后表现平平的体育类个股昨日集体展现强势,截至收盘,雷曼光电在尾盘拉升涨停,中体产业大涨9.02%,中青宝、双象股份涨幅也分别达到4.73%和3.3%,截至收盘,板块整体涨幅一举超过了2%。


据相关媒体报道,在前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监管层研究完善预算管理促进财政收支规范透明的相关意见,部署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推动大众健身。方正证券分析师表示,监管层支持体育业发展的举措为未来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前景,使得其除了本身市场空间、人口红利、人均GDP带来的价值需求取向之外,同时也拥有了政府层面和政策层面的巨大支撑。而随着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指导,国内的体育产业除了赛事组织本身,将会延伸出一系列的产业链,而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都将会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空间。


国海证券分析师认为,体育类个股有望成为A股市场的又一个金矿,据其表示,体育产业链基本可划分为三大部分,一是作为重要内容源头的体育赛事;二是体育媒体,包括电视、网络、报纸和广播等;三是体育休闲,其中囊括了各种体育用品的购买和体育场馆的使用。随着政策利好的不断发酵,上述层面皆有不小的机会,具体来看,由国家体育总局控股的中体产业、与中超联赛有合作关系的雷曼光电均为其中优质标的。申银万国则表示,鉴于A股纯正体育产业标的的稀缺,建议投资者从主题的角度寻找投资标的,体育组织管理方面的兰生股份、智美集团,中超中甲方面的江苏舜天、泰达股份以及体育用品销售方面的探路者、信隆实业等也值得关注。


体育产业市场化加速


凌平认为,这意味说下一步中国需要加快体育产业按照企业法和市场法则办事。


目前中国体育事业发展自主权还待下放到社会。体育协会和体育俱乐部的社会治理能力和体系很不完善。不像欧美等国家,各项职业联赛运作得比较好。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现在的运动场馆设施基本是以健身路径为主,而不是按照体育市场、体育产业化来运行。


为此,他建议加快体育市场化进程,体育产业是一个市场,市场运行要靠法律。中国市场化经济中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现在国际上的体育产业盈利方式,有电视转播、门票收入、赞助、特许产品经营四种。但中国目前只有赞助。”凌平说。


上述会议也提出, 要盘活、用好现有体育设施,积极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在更好服务群众的同时提高自我运营能力。完善财税、价格、规划、土地等政策,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兴办面向大众的体育健身场所设施。


同时要优化市场环境,支持体育企业成长壮大。加快专业人才培养。推动体育健身与医疗、文化等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体育旅游、运动康复、健身培训等体育服务业。让体育产业强健人民体魄,让大众健身消费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据悉,在欧美国家,体育产业占GDP的比重大约在2%~3%, 在美国,体育产业是第七大支柱产业。中国体育产业占GDP比重只有0.55%(2010年数字),且7成以上是由体育用品制造业贡献的。


中国体育设施不少,但是主要是通过体育彩票的资金在运转,民间资本投入不多。此外,大量比赛场馆和学校的体育设施,利用率不高。核心问题是没有俱乐部和体育组织来协调群众参与活动。已有的体育场馆很多距离群众居住区远,价格高,难以得到很好利用。


北京体育大学教授任海则认为,学校体育设施开放说了好多年了,但是学校不可能对单个人开放,如果有俱乐部的话,则比较好操作。但是类似俱乐部和体育组织的产生,需要国家加快体育组织的改革,因为很多协会还只是半官方组织,而不是民间组织。


“现在中国体育商业化加快得不够,仅仅有足球、棋类等,如果协会有俱乐部,有全国性会员,就很快发展起来了。”他说。


张自如认为, 政府投资兴建的大型场馆(如鸟巢、水立方)以及高校的场馆设施的确需要尽快放开。


深挖体育消费"金矿"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和体育意识增强,体育产业的消费需求加快增长,体育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可忽略的增长点。但同时,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与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相比还有相当距离,仍有巨大增长空间。


李克强总理9月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和大众健身。此举既有利于改善民生,又有利于扩大消费和就业,并形成新的增长点。


近一个时期,"大妈广场舞"成了舆论关注的热点。抛开其中的种种议论不谈,老年人对健身场地的"争夺",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滞后,也表明体育消费尚有巨大潜力有待开掘。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和体育意识增强,体育产业的消费需求加快增长,体育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可忽略的增长点。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大型体育设施正在拔地而起,社区内建起了游泳馆、健身房,公园开辟了篮球场、羽毛球场……很多老年人更是自发组织起来,在广场的空地上跳舞健身,场面十分壮观。


但同时,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与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相比还有相当距离,仍有巨大增长空间。比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缺口很大。突出表现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投入总量不足,场地、基础设施落后,人员、经费保障不够,供需矛盾突出。又如,包括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市场等在内的体育产业大有文章可做。据统计,目前美国体育产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高达3%左右,是汽车产业的2倍。而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公告,2012年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只有0.6%,差距非常明显。从上座率看,我国的中超联赛与德甲联赛、英超联赛等无法比拟;从盈利模式看,门票收入、转播权收入、赞助商收入、商品开发收入,是国际上体育产业4种并驾齐驱的主要盈利模式,而我国基本上还处于主要靠"卖门票"度日的阶段。


不足,往往意味着潜力。越来越多有先见的企业已经嗅到其中的商机。电商巨贾阿里巴巴、房地产大亨恒大地产等与足球联姻,并引发股票市场震动,就是一个明证。


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培育扩大体育消费新增长点,是顺应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大趋势、释放消费潜力所需,更是丰富群众体育生活,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所需,既利当前又利长远。


深挖体育消费"金矿",离不开观念的转变。国家体育总局最新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年人均体育消费水平仅645元,而且在被调查的6至19岁儿童青少年中,78.1%的儿童青少年在校外进行体育锻炼时缺乏指导,只能"自己练"。这说明我国城乡居民在这方面的消费意识还比较弱,需要大力引导。有关方面要更新观念、拓宽思路,牢固树立大体育观,将体育消费、体育产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融入建设体育强国的目标。


深挖体育消费"金矿",尤其要向改革要动力。什么领域属于公共服务,应由政府买单;什么领域可向市场放开,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如何遵循"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的要求,厘清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事业单位与体育社会组织的职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怎样促进体育与文化、旅游、科技、传媒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和产业集群?这些问题的解决,只能靠改革。体制机制顺了,各方面积极性就上来了,体育产业就能获得大发展,体育消费就能上一个新台阶。


体育产业应相信民间的力量


最大限度为企业“松绑”,就要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赛事审批,就要放宽赛事转播权限制。有关民间活力难以释放的问题,已经困扰体育产业界多年,却迟迟难以突破。其中既有传统观念难以扭转的原因,认为市场发育尚不成熟、“一放就会乱”,也有利益藩篱难以靠处于弱势一方的民间力量打开缺口的制约,导致民间呼声不断、审批依然如故。


盘活各种体育资源,满足多元健身需求,社会力量理应成为主力军。既然行政力量无暇、无力在商业性、群众性赛事中唱好主角,那么让有热情、有智慧的社会力量在这些赛事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又何乐而不为呢?现实的窘境与合理的诉求之所以形成较大落差,关键原因就在于体育主管部门在顺应潮流与墨守成规之间没有做出正确的取舍。


做到简政放权、处理好放与管的关系,这对体育主管部门来说是个全新而又充满挑战的课题。是打心眼里相信社会的力量可以办好分内事,还是忧心忡忡计较个人利益与部门得失;是真心实意为体育企业服好务,还是找寻各种借口继续揽权不放;是着眼于长远的发展,还是失落于曾经拥有的逝去……所有这一切,既在考量体育人的胸襟与气度,也在考量体育界的视野与眼光。


打破行政垄断,取消赛事审批,这是越来越多投身体育产业的企业与个人最深切的期盼。相信壁垒打破、平台建起之后,会有更多的企业与个人投身到拉动体育消费、推动大众健身的行列中来。而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也会由此步入一个各方瞩目的黄金期。这的的确确是有志者投身体育产业的难得机遇,当然也是及早形成全民尽享体育发展成果氛围的得力举措。


相信民间的力量,发动民间的力量,善于将民间的力量转换为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这是中国体育产业在新的发展时期必须明确的定位、必须采取的行动、必须遵循的方向。走在这样的道路上,体育产业会获得更多助力,体育事业亦会赢得更多机遇。


资料来源:大公网、金陵晚报、上海证券、方正证券、成都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日报、人民日报,禹唐体育编辑整理。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