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管办分离 重在行动

足球和篮球是中国体育职业化改革的标志项目,管办分离则是两大球深化改革的方向,应务求落实,以免“足篮打水一场空”。

2014-09-03 15:44 来源:禹唐体育整理 0 125231


“管办分离”,这个提法最近又火了起来。先是马成全接替于洪臣出任中超公司董事长,后有媒体报道篮协或将以NBL(全国篮球联赛)为试验田试水“分离”。足球和篮球是中国体育职业化改革的标志项目,管办分离则是两大球深化改革的方向,应务求落实,以免“足篮打水一场空”。


足球是管办分离的试验田


在此前的第十届足协执委会第三次会议上,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足协主席蔡振华提出管办分离的新措施:足管中心干部在中超公司任职人员,被要求做出选择,要么放弃事业编制,要么脱离中超公司。在这一背景之下,中超公司董事长人员调整,被认为是足协深化改革、中超管办分离的信号。


中国足协管办分离酝酿已久而且实施了也有三年,这个“排头兵”交给足球这个项目多少有些先天不足,因为自身成绩太差,哪怕它在默默前行也会因一次惨痛的失败而不被看好。但似乎除去足球其它项目又难以挑起大旗,因为喜欢足球的人最多,市场化潜力最大,而纵观几年来官办分离的轨迹,也发现分开总比不分好,各司其职总比一家独揽强。


国家体育总局在2011年启动管办分离也是有其特殊原因,因为2010年足坛的扫黑风暴让人们认识到绝对的权力必然滋生公权的私用,痛定思痛,在体育系统的管理部门进行权力分割。当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理事会执委会选举产生后,舆论也是将信将疑,从人员结构认定只是“官办分离”,尤其一些涉案俱乐部还在执委会中更引起一片非议,对此蔡振华副局长以“慢慢来”作了解读。几年过去,对于中国足球“管办分离”的非议小多了,因为各个俱乐部的发言权力大大增加了,不少决策过去足协一个规定俱乐部只有执行的权力,现在不仅可以谏言,还可以用投票来行使自己的权力。比如2012年恒大俱乐部为了打好亚冠提出增加外援,执委以及所有职业联赛的俱乐部以及各地足管中心都有投票权,最后根据票数同意了恒大的要求。第二年恒大再次提出类似要求,执委会通过投票否决了。这在过去几乎是不可能的。类似的多起事件也不是像过去的足协可以一言九鼎了。


必须看到,足球界的管办分离目前只针对联赛,有待进一步拓展内涵,而且正在进行的联赛管办分离也只是初级阶段,赛事的审批权、职业球员的注册等逐步下放还只是停留在报端的传言。中国足球的市场化、职业化改革已成大势所趋,接下来,且看足协如何放权,又如何监管。


NBL改革,莫只是新瓶装老酒


相较之下,篮协的管办分离还落后少许。日前,篮协召集NBL投资人会议,就联赛的发展方向和改革措施听取意见,据了解,设立“独立的运营公司”甚至“CBA(中国男篮职业联赛)公司”想法早已存在,但NBL能否成为篮协管办分离的突破口,目前还在“征集意见”阶段。


其实在2013年年底的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篮协副主席信兰成就曾提出,联赛的首要问题是“管办不分”,改革要从此入手。如今,这一想法终于要在NBL实施。由于CBA联赛牵扯太多方面的利益,贸然试水改革并不妥当,那么将NBL当做改革的“试验田”,从篮协角度来看,不失为一个好办法,甚至真有可能找出一个成功的运营模式,让中国篮球联赛真的向“职业化”去迈进。


然而,疑问却依然存在。不说其他,在信兰成去年的“改革方案”中,很清楚地写着一条——“CBA联赛公司董事会主席由中国篮协领导担任,并实行一票否决权。”一时间,质疑声甚嚣尘上。而这次NBL的“改革”,会不会还是篮协领导的“一票否决制”?很遗憾,这个问题,目前没有任何说法。


真正的“管办分离”,不仅是一时的口号,就应该像今年年初足协内部传出的改革消息一样——如果在职业联赛和中超公司任职,就须脱离总局足管中心人事编制,顺应项目发展规律、满足职业联赛需求的措施,不应偷换概念,更不能拖延架空。


中国体育职业化为何摇摇晃晃:管办分离要有条件


管办分离也要有条件

汪大昭:中国职业体育管办不分,有其长期形成的历史原因和社会背景,也是改革的一大难点,现在呼声虽高,但是彻底解决的时机是否已经成熟?


李长云:三大球联赛中,排球联赛的特殊之处在于主办单位是中国排球协会和中央电视台。中国女排的影响力,加上强势媒体的支持,使女排联赛得以勉力运转。实际上,中国排协一直把男、女排联赛捆绑“销售”,也属无奈之举。作为联赛的基本组成单元,俱乐部的结构、体制、功能都与“职业”二字相去甚远。


中超公司前总经理郎效农曾经表示,逐步改变政企不分、管办不分的联赛运行模式,需要建立一个能够有效协调足球领域各种资源配置的组织,大体上类似于英超联赛的职业联盟,具有法人资格,这样才能规范有效地运作整个联赛。他建议将中超公司和中超委员会结合成一个统一体,在足协的管理下运作中超联赛。


联赛完全脱离足协的管理是不行的。即使是英超联赛,职业联盟也是由20个英超俱乐部的普通股和英足总的特殊股组成,由于英足总在重大事宜上拥有一票否决权,所以,英超许多事宜还是要由英足总审批。


固有矛盾不会迎刃而解

汪大昭:俱乐部应当是最希望实行管办分离的,使自己从纯粹被管变成管理的参与者。


薛原:所以,国内的职业联赛,无论足球、篮球、排球,如果真正用职业体育的眼光去打量,运行方面的欠缺暂且不说,仅在结构上就存在着不少问题。


管办分离的概念,在中超和男篮联赛,体现为联赛董事会或委员会的形式,可以就联赛中的一些问题做出决策。但操作层面依然由国家体育总局的足球或篮球运动管理中心来落实。作为主办方的项目协会与各家俱乐部是否能在联赛运作思路上达成一致,如果出现矛盾,能否按照职业体育的规律去看待和解决,现实中还有待观察。


比如,男篮联赛的外援引进方式,前几个赛季采用过集体选秀制,篮管中心找来几十个外援,由各家俱乐部倒序摘牌,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私下挖角,哄抬身价,缺点是难以吸引到更高水平的外援。后来又放开俱乐部自主选择权。近两个赛季,外援水平的确一路看涨,名气和身价双双走高。但一些月薪原本只值两三万美元的外援,被哄抬至翻倍。这让一些俱乐部觉得吃不消、不合理。于是,现在又讨论是否恢复集中选秀。


其实,措施总是有利有弊,很难做到皆大欢喜。从联赛制定规则的层面出发,自然要在利弊之间做个取舍与决断,一以贯之。否则,众口难调,大方向不清晰,难免朝令夕改。其实这些联赛整体运行的细节,体现的也是联赛职业化的程度。


急功近利势必人才短缺

陈晨曦:说到人才,还要以日本J联赛为例。在日本,棒球曾经是无可争议的第一运动,但是随着J联赛的兴起,日本足协以此为契机,将足球运动渗透到孩子生活中去。踢球的孩子越来越多,足球已经可以和棒球分庭抗礼。这得益于日本职业足球百年大计的长远和深耕。


中超联赛俱乐部想打造“百年豪门”,青少年的培养不可忽视。像山东鲁能,已经从规范的后备力量建设中有所收获。但也有一些俱乐部的梯队建设仍难以达到足协规定的标准,甚至仍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二线队伍。在他们看来,与其大笔投入建立梯队,不如花钱买几个有希望的苗子。


薛原:中国男篮从1994年世锦赛上首度闯入八强,到2008年奥运会,千辛万苦还是第八名。虽然战绩没变,这十几年间,中国篮球自身运转体系则发生了很大变化,职业联赛成为主导国内篮球市场、篮球资源的最大杠杆。如果仅以世界大赛的成绩衡量,联赛对于后备人才的培养和提升是否没多大作用呢?


1996年的“黄金一代”,是在体工队体系下培养出的精英。正是因为大球项目投入很大,很多省区体工队砍掉篮球项目,导致后备人才出现断层。职业联赛推行以来,不可否认,有些俱乐部出于对战绩的渴望,会认为引进球员的效果立竿见影,比培养球员来得划算。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从“投入产出比”计算,还是战绩本身衡量,培养后备人才,都是俱乐部良性发展的源头活水。


至于中国篮球近些年来的人才断层,非职业联赛之过,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唯有更好地推进职业联赛,才是真正的水涨船高。


改革总会有利有弊,很难做到皆大欢喜,从规则制定层面来看,总要有舍才有得,着眼长远,也需踏实前行。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金汕、扬子晚报,禹唐体育整理。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0人参与,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