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娜说起:体育文化在中国的演变

美网火热开战。尽管彭帅在第二轮力克拉德万斯卡,为国人带来巨大惊喜,但李娜的缺席,多少还是让国内网球迷们感到缺少了一些期待。人们为何如此喜爱李娜?

2014-08-30 08:30 来源:杨铄 0 117729


美网火热开战。尽管彭帅在第二轮力克拉德万斯卡,为国人带来巨大惊喜,但李娜的缺席,多少还是让国内网球迷们感到缺少了一些期待。人们为何如此喜爱李娜?我们将镜头拉远,提供一些竞技因素之外的解读。

 

话要从现代体育的出现说起。在欧洲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大多数伴随欧洲人走过中世纪的古老价值观都经历了“祛魅”的过程,也就是世俗化。简单来说,以前人们信奉的东西不再那么神圣和庄严了。例如,以前人们崇拜上帝的神力,但在自然科学面前,这种神力崩塌了;以前人们信仰崇高和无私,但在商业化面前,一切都可以谈价钱了。现代体育就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俱乐部和协会是典型的现代社会公民团体组织的模式,人们通过协商制定并遵守规则来开展各类比赛。

 

但是,现代体育却没有和其他许多事物一样,在现代化的初期被“祛魅”,相反,民族、国家、宗教、阶级……太多在世俗化过程中被逐渐遗弃的价值,反而被人们放置在现代体育之中,现代体育也随之成为了现代社会中承载着最多价值观,甚至意识形态的社会活动。世界体育史上数不胜数的事件和人物,都被打上了各种符号,被一代又一代的叙事者不断讲述。随便列举几个关键词:柏林奥运会、慕尼黑惨案、拳王阿里、伯尔尼奇迹、英阿大战……任何一个人物或者事件里面,都包含着能够深入解读的过往。

 

这是现代体育的第一个阶段:看体育不是体育。

 

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当现代媒体技术开始铺天盖地地传播体育比赛,当商业巨头们发现,它们可以利用体育的这些传统价值展开营销时,体育也开始慢慢被“祛魅”了。其中典型便是欧洲足球。如今欧洲足球俱乐部的比赛中,你已经很难找到过往的那种足球竞技之外的文化对抗,更多是纯粹的竞技和背后的资本对抗。


对于现在的球队或者运动员来说,赢比赛赚钱是最重要的,至于其他宏大叙事,饭是越少越好。仅有的一些能够燃起人们激情的时刻,存在于世界杯和奥运会这样的比赛里,但是,当球员们开始跟国际足联就世界杯奖金分配讨价还价,当奥运会被各式各样的赞助商包装成广告的海洋时,大家多少也会看清楚现代体育的面目。

 

这是现代体育的第二个阶段:体育就是比赛和挣钱。欧洲人正在经历这个痛苦的阶段,他们难以接受曾经承载着各种价值的体育图腾(主要是足球),在商业化的冲击下愈发地体现出“一切向钱看”的特征……可是在资本主义的经济诱惑下,谁又不为之折腰呢?

 

这时,我们需要把视线投向美国。在对“一切向钱看”这句话理解得最透彻的美国,人家早就这么玩了,四大联盟从成立之初就是谈钱的,直接进入第二阶段,归属也在“娱乐业”下面。

 

所以,美国体育已经进入了第三个阶段:看体育又不是体育了。那是什么呢?是一种消费文化。美国人看得很透彻:没钱你玩什么体育啊?哪怕是在美国大学体育中,你说我是某大学队的N年铁杆,对不起,门票还是要买,再多问一句:您要不要捐点钱呢?美国大学里工资最高的永远是体育教练,所有行业里平均收入最高的永远是职业运动员。这不是说美国人就没有体育精神,美国体育就没有国家荣誉感了,而是这一切是要建立在对“体育很值钱”的观念的认同之上,基于消费文化的体育价值的回归。

 

既然体育能够背负那么多的东西,为什么要否认它是很值钱的东西呢?

 

回到中国。在中国,体育一直被赋予极其深刻的国家荣誉的意义,体育里根本别谈钱。这也难怪,毕竟中国在经历了长时期的外忧内患之后,需要以较快的速度在世界上取得一定的声誉,除了体育,除了奥运之外,几乎没什么打响名号的好办法了。于是有了举国体制,于是有了金牌榜首,于是大多数中国著名运动员们,不管是当年机智沉着的邓亚萍,还是当年激情自信的刘翔,他们身上的个性总是被牢牢地压在国家的光环之下,人们在看他们比赛时,也会不由自主地将国家的荣辱系之于上。

 

中国体育的第一阶段,时间极长。而这种情况的改变者有两个,姚明,以及后期的刘翔。

 

在姚明身上,国家荣誉感依然存在,特别在姚明带伤参加国家队比赛的时候,那种为国捐躯的热血,不下于古代战场的马革裹尸。但是在大多数时候,姚明在NBA的比赛很难上升到国家荣誉的层面,最多也只是“姚明在美国建立了一个高大幽默智慧的中国人形象”,姚明打得好打不好,大家开心失望之余,也不会太在意了。


这是中国体育史上第一次,人们开始真正地享受到一个在国际赛场上比赛的运动员,带给大家的源自体育本身的快乐,并且了解到,“搞体育真是有钱赚啊”,当然也会觉得,姚明赚这么多钱是应该的呀!体育的“祛魅”过程在中国民众里真正开始了。而后期的刘翔,更是让人们看清楚了利益在体育之中的位置。如果不是因为背后赞助商的利益,刘翔的2008和2012之旅不可能弄得如此尴尬。

 

而李娜,更是在彻底”祛魅“的过程中加了一把柴。

 

李娜的成功,让更多人清楚地了解到:其实体育也可以就是比赛和挣钱这么简单的事儿啊。尽管李娜是体制内单飞出去,但在她身上几乎没有任何”国家荣誉“之类的沉重的东西,而时时显露出彻底的商业包装下的明星风范。

 

聊聊生活、谈谈丈夫是她经常的赛后话题。尽管大家都知道,李娜的英语,包括她每次的发言,都是商业团队为了完善她的商业形象进行的训练和策划,但你不得不承认,大家都觉得很受用。铺天盖地的广告代言,让人不用看收入榜,就知道李娜赚得盆满钵满。如果家长用李娜的故事鼓励小孩练体育,也不会提到什么为国争光,一句话:看看李娜挣的钱!

 

所以,经过刘翔——姚明——李娜之后,大家慢慢看透了,不再会“看体育不是体育”了。李娜之后,如果中国再出现有国际影响力的职业运动员,不管是不是从制度内单飞出去的,我想大家也不会去讨论什么国家荣誉的问题,“就这么回事嘛,比赛和挣钱呀!”

 

有意思的是,中国人对“体育就是比赛和赚钱嘛”这个观念接受之快,远超纠结的欧洲人。这里面的原因,说起来也有些黑色幽默,一方面,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习惯了用钱去衡量一切;另一方面,体校体制与普通人的隔离,使得中国的运动员/队没有任何群众基础,除了大赛之外,运动员和运动队几乎没有抛头露面的时候。


所以,在中国,几乎没有人会把某个运动员,或者某支球队当成某种带有身份认同或者地域归属感的存在(广大中国足球迷对自己钟爱的欧洲一些俱乐部被收购或商业化运营的反感,甚至大大超过对本地球队)。而当这些运动员不再被强制赋予国家荣誉价值,却被赋予商业价值的时候,这几乎就是其除了竞技层面之外的唯一价值。

 

事实上,“体育就是比赛和挣钱嘛”这个阶段,已经以极快的速度过去了,许多人的理念已经进入第三阶段,基于消费文化的体育价值的回归。在李娜几次夺冠之后,我想很多人已经自然地将她看成一个非体制内的、经过商业包装有着巨大市场价值的、代表着中国人新形象的体育偶像。这种理念的普及,对未来中国体育的市场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0人参与,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