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中国职业足球的死穴

​欧洲足球兴于职业化,中国足球死于职业化,为何?

2014-08-28 13:00 来源:新浪体育 0 117587


欧洲足球兴于职业化,中国足球死于职业化,为何?

许多球迷及媒体记者都认为职业足球就是烧钱的,没有钱就不要搞职业俱乐部。这样的观念对吗?这样的舆论氛围对中国职业足球是利还是弊?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邓小平带领党和人民搞改革开放,第一个重大举措是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很快便解决了十数亿人的温饱问题,人民发出了“小平您好!”的欢呼。地还是那些地,群众还是那些群众,而且公社干部不用开动员大会了,大队干部不用在“大喇叭”上喊破嗓子了,小队长不用记工分了,为什么会年年增产呢?因为农民的收益不再与毫无效率可言的“工分”挂钩,而是与流在自家承包田里的“汗珠子”直接挂钩了。

上世纪90年代前,国营饭店招待顾客的永远是:冷面孔、冷板凳、冷菜与冷饭。营业员是上帝,动不动就给顾客耍大牌。今天的情况已经完全反转过来。为什么?因为过去饭店人员拿的是铁工资,她们收入多少跟有没有顾客没有关系,而今天没有顾客他们就没有饭碗,顾客越多他们的收入越高。

中国职业足球搞了二十年,被骂死也不上进,其主要原因就是从业人员的收入与市场没有直接关联。所谓的职业化改革,不过是变过去由政府财政拨款为现在的企业“包养”。足球从业人员的收入从来都与有没有人看球、有没有人掏钱看球建立半毛钱的关系。这不过是把自己养不了的孩子送给有钱人家去养,根本就算不上什么改革。

职业俱乐部的钱从哪里来?如何分配?这可不是个小问题,而是关系到中国足球战车有没有大马力高效率动力机制的大问题。动力机制马力不足效率不高,如何参与国际竞争?“包养”窒息了中国职业足球的全部活力,包括:职业球员勤恳勤奋劳动的热情、刻苦训练与钻研技战术的活力、每场比赛都善始善始终的专注力;俱乐部培养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动力、扩大球迷群体带动群众足球发展的动力,培养本土教练的动力,培养管理人才的动力,以及提高俱乐部市场运营开发能力的动力等。

“包养足球”的理念不变、体制不改,为“烧钱”足球喝彩叫好的氛围不变,中国职业足球既没有“钱途”也没有前途。因为,肯定“烧钱足球”,就是否定了分配与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的直接联系,也就是肯定了不用提高劳动成果的质量与效率也可以多拿钱,这就相当于抱定了“落后体制”与“落后足球”。这已经被中国足球的历史反复证明过了。职业足球是一个产业,哪有产业被包养的道理?

欧足联之所以要建立俱乐部财政公平竞赛制度,目的就是防止投资人为了自己的眼前利益,而扭曲市场,破坏健康的利益机制,损害整体与长远利益。

“包养”或者说没有建立与市场链接的利益机制,是中国职业足球的死穴。这个穴位不捅开,中国职业足球出息不了。什么时候中国职业足球真正到市场中刨食吃了,中国足球才有希望。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禹唐体育立场。)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0人参与,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